陳真真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小學生來說更是意義重大,它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核心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在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還應多滲透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文章文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探討,并提出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文化內涵;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7-0177-03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匯聚了先輩的經驗和智慧,有著“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學習和積累這些優秀內容,對促進學生發展、推動中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文章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并詳細分析了滲透策略,旨在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并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
(1)豐富教學內容,構建深度課堂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淀,形式多樣、內涵豐富,這些文化素材的加入能夠很好地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立體化。與此同時,這些優秀文化知識底蘊深厚,學習時需要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內涵,領悟其中真諦,因而有助于教師構建深度課堂,啟發學生的思維。
(2)拓寬學生視野,提升核心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引導學生從人際關系視角、歷史維度視角、社會經濟發展視角認知世界,全方位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和科學化的思維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意識也能夠逐漸形成,文學鑒賞能力、思想道德修養等也能夠有所進步,從而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落實。
(3)陶冶道德情操,促進身心健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生命的存在”和“個人的德行”,講究“和諧”“身心平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精練的語言、動人的故事傳遞人生智慧之學,引導個體與外在世界和諧相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這一教育,能夠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民族的崛起與文化的興盛發展緊密相連,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能夠讓小學生產生崇敬之心,激發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心是一種持久的精神力量,能夠激發小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和創造活力,提升小學生的民族責任意識,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1)挖掘教材價值,體會文化內涵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里很多內容都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價值,構建深度課堂,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深度理解和延伸發散,引導學生體會傳統文化內涵,鍛煉思維能力,提升核心素養。在挖掘教材價值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立足主題,采取有效方法,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優秀文化思想,感受到這些文化思想的重要價值,以此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同時激發學生學習這些文化思想的興趣。其次,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將傳統文化思想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樣在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利用傳統文化思想理解現實世界,解決現實問題,形成積極向上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內在品質。最后,教師要啟發學生聯想,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動腦筋思考文化內涵,用情緒感知文化情懷,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鍛煉的學生創造性思維。
以《傳統節日》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以三字經的形式將中國傳統節日展現給學生,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朗朗上口,非常易讀,也更加易于記憶。同時,課文融“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于其中,是一篇能夠帶領學生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的良好素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素材的價值,圍繞傳統節日這一主題展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通過這篇課文體會到傳統節日對人們生活的重大影響以及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什么習俗”這樣的問題,引領學生充分基于文本思考,激發學生深入探討傳統節日的興趣。之后,以“你最喜歡哪個節日就匯報哪個節日”展開學習活動,調動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喚起他們內心情感,以此讓學生領悟到傳統節日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團結一心的精神力量,能夠寄托情感、鼓勵奮進。最后,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單元教學要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資料,整理并介紹給他人,或將資料制作成卡片以及節日小報,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興趣,無形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2)閱讀經典讀物,吸取文化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僅僅依靠課文的學習,難以讓學生對這些文化的形式和內涵有一個系統的認知。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選擇適合小學生的經典讀物,借助這些經典讀物拓展教學內容,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跳出課本,了解更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在學習完“品味經典寓言”單元中《守株待兔》一課后,教師可以結合語文園地知識為學生介紹一些古代寓言故事,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學生閱讀古代寓言故事的興趣。緊接著,結合“快樂讀書吧”,引導學生共讀《中國古代寓言》經典讀物,在共讀中,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體會故事寓意,從小故事中發現大道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經典寓言的魅力,并將此延伸到課外,為高效的課后閱讀提供基礎前提。統編版教材從三年級起,每冊中都設有“快樂讀書吧”推薦經典讀物,這些讀物中,不乏有很多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教材資源,通過各種形式引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促使他們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3)分享閱讀心得,提升思想境界
教師要通過小組討論、班級主題活動等方式,圍繞傳統文化經典讀物的閱讀,引導學生交流心得體會,借助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激發學生閱讀經典讀物的積極性,并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只有學生真正進行了閱讀,才能夠言之有物,更好地參與到討論中。
比如,前文提到的“快樂讀書吧”中《中國古代寓言》共讀,在集中指導閱讀后,教師應經常抽出幾分鐘時間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閱讀,如①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寓言故事?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②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能夠幫助你深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為集中交流做準備。在集中交流課中,學生可以以多種形式進行交流,如“演一演”“猜一猜”“評一評”“講一講”,如此教師可以在閱讀交流中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
(4)組織實踐活動,落實文化傳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提出跨學科學習,指出應緊緊圍繞各學科,選擇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聯結課堂內外、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方式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因此,通過實踐活動貫徹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將語文學科與德育、美育等結合起來開展,這能夠讓學生在這過程中領悟到該如何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傳遞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領悟分析現象的方法。小學生一旦讓傳統文化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價值觀念,影響自己的言行,就從某種角度實現了文化傳承。與此同時,讓小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傳統文化的價值,產生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不僅能讓學生自己踐行傳統文化中傳遞的正確道理,還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將自己學習到的文化知識傳遞給別人,讓身邊的其他人也能夠從中受益。
例如,緊扣教材“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單元,筆者提早進行部署設計,在春節即將到來時,結合學校德育活動,開展弘揚傳統節日的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假期了解跟春節有關的民俗風情,在此基礎上自制燈籠、剪窗花、寫春聯等。開學初,將自己所制作的燈籠帶來教室裝飾,并為大家講述這些裝飾物的寓意和文化內涵,進一步升華活動意義。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春節的裝飾,體會到中華傳統裝飾的豐富多彩。然后,讓學生寫寫《我家的年》,通過文字提前預熱,促使學生感知中華節日民俗的韻味。在此基礎上,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實踐中,更加系統地組織學生整體規劃安排活動內容與時間,將整個活動分為三個階段,并在每個階段布置不同的任務,如第一階段為確定任務和對象階段,做好人員分工并收集資料;第二階段在收集資料的同時,不定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不斷整理資料,為展示做好準備;第三階段為通過各種方式展示實踐成果,分為團隊與個人成果展示,有詩詞朗誦,還有誦讀童謠的,有講述相關節日故事的,也有介紹春聯、年畫等民間藝術的。在分組實踐中,課內外結合,學生能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既提升了個人能力,也培養了合作精神,還能較全面地了解到不同的傳統節日風俗,在多樣形式中宣傳和弘揚了傳統節日文化,傳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5)優化評價方式,鞏固教學效果
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納入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中,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并實施的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鞏固教學效果,落實目標,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教師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評價時,要跳出傳統評價理念的束縛,采用更加靈活化和個性化的綜合性評價方式,注重理解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考核,將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完成質量、實踐活動表現都納入評價的范疇,評價方式需多樣,既要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有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以此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同時引導學生養成自我評價和反思的自查自糾良好習慣。
例如,對經典古詩文的背誦與積累,可以設計“詩韻飄香”古詩詞背誦考級,將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分為幾個等級,級別越高難度越大,學生逐級挑戰,不僅要能背誦下來,背誦時還要做到清晰準確,抑揚頓挫。對獲得相應級別的學生,可為其頒發相應的考級證書,賦予“小秀才”“小狀元”等稱號,這能避免了單純地用口頭的“好”“不錯”這種枯燥的方式評價。通過這一活動和評價,學生能感受文化的魅力,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享受經典詩詞的快樂。同理,像《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文化,也可以用這種考級、頒發獎牌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覺主動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又如,對“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這種綜合性實踐活動的評價,既要有收集整理資料的自評表,也要有小組交流互評表。如習作展示互評表,可以設計如下表1所示。
評價之后,教師需要依據評價結果給予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建議,幫助學生結合自身實踐制訂個性化的傳統文化學習方案。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從自身出發,依據評價結果制訂和調整后續的傳統文化教育實施方案。
3.結語
綜上所述,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語文與這一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因而,小學語文課堂是開展這一教育的主陣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這一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還能豐富小學語教學內容,促進小學語文深度課堂的構建,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實施挖掘教材價值,帶領學生閱讀經典讀物,分享閱讀心得,吸取文化精髓,提升思想境界,與此同時,還要組織實踐活動,優化評價方式,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落實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孫麗敏,冷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及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0).
[2]霍敏,袁正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中的實施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10).
[3]李登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