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鴻 郭奕文 邵鈞麟



摘要:文章以常德財經中等專業學校為例,論述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聯產業學院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建設三維目標不明確、體系融合程度不高、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并深入探究中職院校智能制造專業群的課程建設。
關鍵詞:產教融合;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建設
2022年,湖南省確立了“三高四新”的發展戰略,其中明確提出了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為了響應此政策,省內中職院校必須和企業合作,開展產教融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與技能。產教融合是指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介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行“雙主體”的育人模式。課程建設是產教融合的著力點與突破點,課程建設決定了產教融合的深度。在這樣的形勢下,常德財經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常德中專)與中聯重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重科)雙方共建的中聯產業學院正探索智能制造專業群產教融合課程建設。
一、中職智能制造專業群產教融合課程建設的探索
(一)探索產教融合的三維目標
目前,僅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標已經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越來越多的行業希望職業教育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因此,新一輪教育改革提出了三維目標這一核心理念,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此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而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三維目標對課程建設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探索產教融合的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要想建立有產教融合特色的課程體系,必須從課程入手,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基礎到核心的原則,構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的課程體系。常德中專通過調研中聯重科的崗位需求,明確企業的數控車工,數控銑工、加工中心操作員和柔性生產線操作員的崗位標準,并以此為依據確定課程建設的方向,初步擬定了部分課程,涉及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如表1所示。
(三)探索產教融合制度,推進“雙師型”教師建設
中聯產業學院建設與管理由常德中專與中聯重科組建的中聯校企合作組負責,組長由雙方主要領導擔任,副組長及成員由雙方其他領導擔任,同時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通過聯席會議行使中聯產業學院重大決策權。
通過組織召開聯席會議,中聯產業學院可以討論決定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相關事項,組織開展對外交流與社會服務合作,為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中職智能制造專業群產教融合課程建設中的困惑
通過一段時間的課程建設探索,常德中專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產教融合有了長足的發展,課程建設也初具雛形,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問題。第一,三維目標不明確,部分教師對三維目標的理解不夠深入,對三維目標的陳述不夠準確,不知道如何確定產教融合的三維目標;第二,課程體系建設產教融合程度不高,課程建設中企業導師參與不足,課程未能承上啟下,缺乏連貫性,部分課程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且缺少企業人才的支持;第三,師資總量和質量不足,“雙師型”教師占比只有27.3%,初級職稱教師占比54.5%。
(一)三維目標不明確
第一,對三維目標的理解存在困難。部分教師認為現有三維目標過于籠統、模糊,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準確把握,往往只能機械地模仿,導致三維目標未能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第二,對三維目標的陳述不夠準確。教師對三維目標的理解存在困難,導致對三維目標的陳述比較模糊,無法準確表達應有的意思。第三,不知道如何確定產教融合的三維目標。產教融合怎樣在三維目標中體現呢?通常來說,教師是以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切入點展開教學,進而實現另外兩維目標,但這顯然不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也會導致產教融合不能很好地融入三維目標。
(二)課程體系建設產教融合程度不高
課程建設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產教融合課程更需要學校與企業長期探索,但是現階段的課程建設產教融合程度仍然不高。特別是在建設專業核心課程時,課程建設的主力仍然以學校的教師為主,企業人員參與不足,沒有發揮教學團隊應有的作用。同時,部分教師只關注自己教授的課程,仍然按照本學科體系開發課程,未能將一門課程的教學貫通到課程體系中,導致課程缺乏連貫性。中職院校課程建設較少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更缺少來自企業人才的支持,導致課程體系建設產教融合程度不高。
(三)師資總量和質量不足
師資力量包括師資總量和師資質量,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課程建設順利推行的重要保障。教育部2010年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規定:中等職業學校應具備基本的辦學規模,其中,學校學歷教育在校生應在1 200人以上,專任教師一般不少于60人,師生比達到1∶20,專任教師學歷應達到國家有關規定。在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數不低于20%。專業教師人數應不低于本校專任教師人數的50%,其中“雙師型”教師人數不低于30%。
表2為常德中專師資隊伍結構。從總體數據來看,無論是師生比,還是教師高級職稱占比、“雙師型”占比都達到了教育部的規定要求,但是單從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學團隊來看,仍然存在師資缺口。近三年,常德中專新進教師人數較多,大部分為30歲以下青年教師,且大多為校招,缺乏實踐教學經驗,因此出現了師資總量和質量不足的情況。
三、建設方向與策略
(一)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探索
探索產教融合三維目標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源于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師團隊理論水平的不足和實踐經驗的缺乏。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團隊的成員需要加強對三維目標概念的理解,積累產教融合經驗,同時將三維目標的探索拓展到核心素養的探索,以核心素養統領課程建設。第一,教師團隊可以組織開展研討活動,通過學術論文、專題講座、培訓等方式,明確三維目標概念關系、發展趨勢,增強對三維目標的理解。第二,教師可以開展崗位調研活動,深入企業開展頂崗實踐活動,從實踐中獲得理論依據。第三,教師可以從企業崗位標準中總結課程的核心素養,以課程核心素養為依據,確定課程建設中的知識選擇、內容組織、難度確定、容量安排、課程的實施、評價標準與手段。
(二)推動產教融合課程體系建設
常德中專推動開發產教融合的課程體系,探索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策略, 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是教與學的橋梁,是學生與崗位聯系的窗口,教師團隊應抓緊課程開發,建設產教融合課程,讓學生迅速了解崗位標準,學習知識與技能。因此,常德中專需要推動產教融合課程體系建設,如表3所示。同時,教師團隊應重視課程資源的整合和優化,既要充分利用學校實訓室、企業實踐基地等現有資源,又要同企業共同開發網課視頻、測試題庫等新的課程資源,打造校企融合的精品資源庫,為課程建設服務。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的改進是不可或缺的,常德中專應建立課程反饋機制,并督促教師團隊根據反饋的情況不斷優化課程建設,讓課程更加完善。反饋機制應該以課程建設負責人為主導,授課學生為對象,以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為標準,通過作業、測試的完成情況,以及學生的評價反饋進行判斷。常德中專只有建立并落實課程反饋機制,才能真正把產教融合與課程建設切實聯系在一起,避免出現課程建設空泛化的情況。
(三)建設創新型教師團隊,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既是課程建設的主導者,又是課程教學的實施者。創新型教師團隊是以先進的教育思想與理念為指導,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以課程建設為抓手,開展教學研究與教學活動,集中力量攻克教學目標的共同體。
建設創新型教師團隊,常德中專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養。例如,常德中專組織舉辦“說課程”校賽、教師職業能力校賽,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教師對課程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課程建設能力。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專業群產教融合課程建設需要不斷進行探索。首先,常德中專要重視三維目標的確定,以核心素養為統領制訂三維目標;其次,常德中專要抓緊課程開發,整合、優化課程資源,建立課程反饋機制,推動智能制造專業群產教融合課程體系建設,同時建設創新型教師團隊,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的師資質量。
參考文獻:
[1]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5).
[2]王艷榮,周榮蘭.正確認識新課改中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變化[J].學周刊,2011(16).
[3]張晨,馬樹超.我國職業學校辦學條件評價和預警機制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8).
[4]譚海林,王繼山.“校中廠”背景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29).
[5]王文科,楊勝科,楊紅斌,等.專業創新型教學團隊構建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系專業群創新型教師團隊的建設研究”,項目編號:XJK21BZJ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