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的教育目標。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受到更多重視,激發學生的勞動情感,深化學生的勞動認知,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十分重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藝術創作,還要融入勞動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學會用發現美的眼光欣賞勞動作品,發現勞動之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教學滲透;小學美術
作者簡介:黃惠娥(1983—),女,江蘇省啟東市和合小學。
教師在美術教學實踐中要善于發現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聯系,通過組織美術勞動實踐,讓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重視藝術勞動成果并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1]。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時候要選擇適宜的勞動形式,讓學生深度融入勞動的世界。這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識,還能夠提升他們的勞動素養水平。
一、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低
美術學科本身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和難度,所以部分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較低,影響了他們的美術學習效果。因此,美術教師要善于借助一些趣味故事和新穎的學習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知識水平與創作質量。總之,教師必須認識到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興趣,他們的學習效果才會明顯提升。
(二)美術課堂脫離勞動教育
目前,美術教學與勞動教育的結合程度不足,使得學生無法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提升勞動素養,實現全面發展[2]。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勞動技能培養的教學是不全面的。在新時代,教師應該將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學生知識水平和勞動素養的協同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深化學生的勞動認識
美術教育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有的人難以將勞動與藝術相聯系,認為勞動僅具有使用價值,忽視了勞動所蘊含的美感與藝術性。殊不知,手工藝術、繪畫作品、建筑藝術等領域都滲透著勞動之美,這些存在昭示著勞動可以創造美。因此,美術教師要善于借助鑒賞、繪畫等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勞動之美,讓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勞動的價值,鼓勵他們創新思維,在創作藝術作品時發揮勞動之于藝術的價值。
(二)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
教師可以組織藝術作品鑒賞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勞動與藝術的聯系。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領悟到勞動不僅僅是物質貢獻,更是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學生在內心樹立對勞動的積極態度,能從根本上形成對勞動者的尊敬與感激之情。同時,學生對勞動成果的熱愛也會激勵他們更主動地進行創作,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勞動的積極情感,鼓勵他們踴躍參與勞動實踐,在勞動中進行創新。
(三)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
實踐出真知,若想在美術教學中有效融入勞動教育,就要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唯有如此,學生才可以進一步提升勞動技能,深化自己的勞動情感。所以,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組織勞動實踐,鼓勵學生參與其中,用雙手和勞動去創造美。這種滲透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到勞動實踐的豐富內涵與價值,還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
三、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滲透勞動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一)生活化原則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教師要遵循生活化原則,即引導學生基于生活視角,發現美術作品所凝結的勞動價值與勞動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勞動的崇敬之情,培養他們的勞動情感,使學生熱愛勞動。換句話說,教師在融入勞動教育時應注重從生活中尋找教育素材,以幫助學生養成善于發現生活美的習慣,同時鼓勵他們勤于動手,通過勞動來創造生活之美。
(二)實踐化原則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策劃相關的美術實踐活動,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通過勞動表現獨特的藝術之美,在實踐中發現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學生通過實踐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勞動的魅力,認識到勞動不僅具有實用性,還具有創造性,可以創造生活之美。因此,教師應遵循實踐化的價值取向,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不僅能體驗勞動之美,更能在實際操作中逐漸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3]。
(三)體驗化原則
勞動所凝結的藝術美需要學生進行深度體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從情感層面真切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在體驗化原則的指導下,教師可以組織藝術鑒賞活動,讓學生欣賞藝術作品,并提供相關背景介紹,幫助學生深入體會美術作品所蘊含的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美的價值所在,深刻體驗勞動所創造的美。總之,在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體驗化原則,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深刻認識勞動之美[4]。
四、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措施
(一)賞析相關優秀作品,領悟勞動精神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打造具有審美氛圍的課堂,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感悟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學生不僅能通過體驗活動獲得對美的感知,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刻認識到勞動與美的關系,從而加深對勞動價值與勞動素養的理解[5]。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相關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品鑒,讓他們感受藝術之美。當學生沉浸在藝術美的氛圍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讓他們認識到“勞動創造美”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以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2課“保護文物”為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相關文物的圖文資料,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他們展開一場與歷史的邂逅。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鑒賞活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五彩魚藻紋瓷罐、黃花梨圈椅、玉鳳、龍門石窟大佛、齊景帝陵墓麒麟等文物,并提問學生,從這些文物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然后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觀點。在傾聽學生的想法之后,教師再對每個作品展開講解,讓學生了解每件作品的特點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例如,教師在講解趙州橋這一建筑時,可以向學生解釋趙州橋的建筑價值和藝術價值,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工藝水平。
總之,教師可以通過優秀作品賞析,讓學生認識到珍貴的文物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勞動精神,從而加深他們對勞動美的情感體驗。
(二)布置相關學習任務,引領學生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教師應當巧妙設計相關的勞動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實踐,學生能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同時,他們在實踐中也能獲得美的熏陶,感受美的價值,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教師的活動設計應當能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1課“廢舊物的‘新生命”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活動要求:“廢舊的物品通過巧妙設計和動手操作可以變成有趣的小物品,這展現了勞動的魅力。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將利用廢舊物品,用自己的創意和勞動,將它們轉化為藝術品。在實踐活動中,同學們可以自主搜集廢舊物品,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意,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布置完活動要求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展開手工制作活動,發揮創意,變廢為寶。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提供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處理造型和材料等方面的問題。當學生完成制作后,教師便可以組織一個小型展覽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要求他們寫下相關的創作心得。這樣的展覽能為學生提供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總之,教師應當善于組織能夠讓學生動手實踐的活動,通過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讓他們感受勞動的魅力與價值。
(三)依托合作交流活動,創新學生思維
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將學生的創作活動限制在個人范圍內,缺乏討論和分享環節,容易導致美術學習氛圍較為沉悶,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通過交流和互動,學生可分享觀點和靈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激發創新思維。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之間展開交流,營造開放的課堂氛圍,鼓勵他們分享創意和見解。此時,教師便可以將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創造更多的交流和創新機會。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學生能在美術創作中感受勞動的美,培養解決問題和實踐創新的能力。
以建筑藝術為例,建筑作品凝聚了建筑師和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有其獨特的美感。在教授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3課“古建筑的保護”時,教師可以展示傳統古建筑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古建筑的藝術之美。為了激發學生的勞動創新思維,教師還可以展示各種獨特新奇的建筑,開闊學生的視野,鼓勵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創新。比如,在“城堡”這一主題下,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提出問題:“你們心目中理想的城堡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創意思維,他們在心中勾勒城堡的輪廓,然后整理思緒,組織語言,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充滿創造性和想象力。有的學生描述了飛天城堡,有的提到了水下宮殿,還有的談到了現代科技與古老建筑的結合。每個學生的城堡都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也引發了其他同學的共鳴和思考。在聆聽了其他同學的回答后,有時學生會因為產生新的想法而改變他們原本的構思,進行創新。這種開放的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受益匪淺,他們學會了傾聽和尊重不同的觀點,同時培養了靈活思維和創新能力。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討論內容來完善設計圖,學生們用畫筆勾勒出他們夢想中的城堡,為之增添了豐富的細節。通過交流和勞動,學生將自己的想象轉化為具體作品,更加生動地呈現內心深處的獨特構想。
總之,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悟團隊精神與勞動精神,創新能力也能隨之提高。
(四)開展美術主題活動,深化學習成果
美是抽象的,美廣泛存在于生活中,但課本知識是有限的,所以想要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教師需要超越課本的界限,引導學生走進真實生活,從生活中感受勞動之美。
“保護古建筑”一課與建筑有關,建筑是空間的藝術,學生僅通過閱讀文字無法感知其宏偉之美。學生若只接觸缺乏生動感和生命力的知識,容易導致審美意識僵化。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建筑,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感受建筑的美,領悟美與勞動的結合。為了提高實踐活動的質量,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任務:“在欣賞建筑物的過程中,將自己感興趣的地方記錄下來并進行深入賞析,然后全班一起交流。”在任務驅動下,學生會更加用心地參觀,認真聆聽導游的講解,仔細閱讀展品信息。參觀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顧自己的體驗,并與同學分享感受:“回想一下你的參觀過程,與大家分享你印象最深刻的建筑作品及其吸引你的原因。”基于此,學生能夠自由暢談,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悟。
總之,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在真實作品的沖擊下深刻感受到勞動所凝結的藝術之美,從而深化對勞動價值的認識,提升勞動素養,激發勞動情感。
結語
教師必須認識到,勞動教育在學生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盡管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相對便利,學生在生活中的體力勞動需求逐漸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再需要學習勞動知識與技能。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巧妙地融入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勞動與美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加深他們對勞動的理解,讓他們認識到勞動可以創造生活之美。此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勇敢地運用勞動去打造生活之美。這種教育方法能夠深化學生的勞動情感,為他們的全面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石文輝.勞動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實踐中的滲透[J].學周刊,2022(33):168-170.
陳婧.從實踐中來,到作品中去:談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流行色,2020(6):115-116.
黃珊.勞動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的滲透[J].教育觀察,2020,9(11):65-66.
葉沛祺.小學美術課程融入新時代勞動教育理念的體系構建及教學案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2(1):38-41.
楊志.勞動創造美:小學美術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研究[J].新課程,2020(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