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常根寶
【摘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在“大思政”教育新背景下,地理教師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統一,引導學生立德成才、立志成才,才可以真正落實地理核心素養。文章結合課程思政以及初中地理課程特點,結合課例,從課堂學習的角度對初中地理課程思政觀念建構進行思考,討論初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方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初中地理;課例觀察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2—0022—06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促進立德樹人的途徑,同時,課程思政可以將核心素養在課堂中落地生根。基礎教育面對的學生群體,年齡較小,心理尚不成熟,正是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黃金時期,更應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地理課程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自然而然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地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領是必要且重要的。地理課程思政是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歷史使命,同時可以將地理學科價值進一步升華。“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如何將學科課程與學生終身發展、國家戰略、國防安全相銜接,是值得地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一、初中地理課程思政培養的重要性
1.地理課程思政推動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規定了地理課程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提出課程要在立德樹人中發揮關鍵作用,強化育人導向。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核心素養體現了地理課程對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少年的獨特價值[1]。地理核心素養包括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地理課程中的具體化[2]。與課程思政中的國家安全、國防安全、家國意識、家國情懷、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制度認同、文化自信等高度融合。
從課程觀的角度和視域來說,地理課程思政實質上是一種課程觀,所以,地理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地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潤物細無聲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推動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過去,教學緊緊圍繞著本學科的知識和育人價值實施開展;現在,倡導跨學科的融合,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地理課程思政要結合本身教學內容并向其他學科學習,將地理課程思政教育的出發點集中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地理學科可以發揮獨特的學科融合作用,促進跨學科思政教育的實施。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就是地理課程思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綜合思維則與課程思政獨立思考、辯證思維相一致;區域認知涉及的熱愛家鄉、國家認同,更是地理課程世界觀、價值觀培養的關鍵內容;地理實踐力倡導知行合一,與地理課程思政的實踐創新、勞動意識相吻合。總之,地理課程思政可以推動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2.初中地理教學與思政融合能強化育人功能。從學情上分析,初中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塑造時期,科學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能力還有所欠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對初中學生尤為重要。地理課程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地理規律,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想教育當中的政治教育。初中生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對國情國力、國家政策、國家安全等不了解,僅僅依靠道德與法治課的知識,很難形成系統的認識、本質上的理解。地理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對中學生家國情懷、生態文明、國情國策、綠色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自我成長、自我認識等,有很好的引導和塑造作用。
從課程內容設置上來看,初中地理整體的內容有認識地球、學會地圖閱讀等地理基本的學習方法,有海陸分布,天氣與氣候,世界發展與合作,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等內容。每一部分內容都與地理課程思政的培養相結合。比如,中國地理作為區域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涉及了中國疆域、地形、人口和民族、氣候、河流,還涉及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和能源安全等內容。對學生牢固樹立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球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家國情懷,美麗中國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等地理課程思政觀念銜接緊密。這既體現了地理課程的實物性,又體現了地理課程的現實性,還體現了地理課程的人文性,比如,國家大政方針的落地,人地關系的協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等。
二、初中地理課程思政培養路徑探析
1.教師轉變觀念,做價值引領的傳遞者。課程思政的實施需要作為引導者的教師牢固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有觀念上的轉變,才能進一步為課程思政實施做價值引領。學科教育或者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就是將科學知識文化與培養人有機統一。這個過程需要言傳身教,需要潛移默化。再者,課程思政本身具有的特性,比如時代性、創新性、實踐性等,都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教學,在日常教學的點點滴滴中樹立、落實、踐行課程思政理念。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作為地理教師要深刻認知“經世致用”的學科價值,加強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厚植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引導學生立德成才,立志成才。在國家“立德樹人”背景下,地理教師必須將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相統一。中學地理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尚有不足之處,需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加以提升。首先,要加強教師專業水平的培養,在教學中,準確使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其次,重視情感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對愛國主義和鄉土情懷的培養。比如,在八年級“中國地理”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民族政策、一帶一路戰略、可持續發展、自然災害、自然資源的利用等與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安全以及國家現階段的政策貫穿于課堂,主動探索地理課程思政的培養方法和實踐路徑。
2.挖掘課程資源,做課程思政的建設者。地理學科自然性和人文性交叉融合,其教學資源的豐富性、生成性,為地理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素材[3]。教師要深度挖掘課堂內外的課程思政要素,用好各種學科資源、用好思政素材,使課堂教學卓有成效地落實課程思政。
綜合梳理初中地理課程,教材內容涉及的國家、國際、文化、歷史、自然環境、生態文明、自然災害、鄉土地理等,都蘊含著深刻的課程思政資源。地理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將未來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深度融合,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挖掘和提煉地理課程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比如,依存地理學科的學科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融入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的相關內容。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作業布置以及考試測試,突出強調地理課程思政的培養,課程思政的潛移默化,課程思政的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將地理課程思政的落實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聯系在一起,增強課程思政的目的性、策略性。
3.提升課程評價能力,做地理課程思政評價的先行官。任何一門課程的實施,沒有評價幾乎等于沒有實施,一切工作都是零。課程的實施需要評價機制來監督、檢查、制約。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也不例外。要保證地理課程思政有序進行,落到實處,就必須進行評價,建立完備的評價監督機制。這種評價要有別于傳統的教學評價。地理課程思政的評價要綜合性、多元性、多維度,更要具有真實性,還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
地理教師要做轉變評價機制、優化評價方式的先行官。地理課程思政的評價不同于平時以作業或者考試作為評價的傳統教學,地理課程思政的評價更應關注學生在活動各個階段的表現,關注學生的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敢于質疑、善于合作、主動探究,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再通過參與課堂活動,樹立地理哲學思維、國情教育、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制度認同、地理素養、文化自信、愛崗敬業等,落實地理課程思政。
三、初中地理課程思政教學課例設計
1.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黃土高原》課例設計(見表1)。上好“時代新人思政課”,深挖學科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需要設計理念的更新、課程資源的重組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這對廣大教師而言,是一場全新的挑戰。整節課落實了地理核心素養,體現了地理課程思政的理念。一是課程生活化,即通過真實的案例學習,讓學生真正體驗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使課堂富有活力。二是課程思政化,結合時政新聞和課本內容,體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并滲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育人價值。三是課程情境化,即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通過實驗和建言獻策環節,分析實際問題。四是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務是立德樹人,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培養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信念的人。這要求包括自身在內的全體教師明確任務,轉變觀念,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各自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思辨中不僅掌握學科知識、提高核心素養,更要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惡,打好人生的底色。
2.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黃土高原》課例觀察與思考。初中地理教學內容融入課程思政要素,從課程內容上來說,初中地理課程設置內容豐富,結構合理,可以更好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例如,《黃土高原》這一節內容,屬于認識區域里面認識中國這一部分的內容,黃土高原作為我國重要的地理區域,又是黃土文明的發祥地,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典型案例。黃土高原為什么會發生水土流失?涉及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自然原因與我們講的認識全球、地球表層環境的自然環境聯系緊密,人為原因則與人文環境關系較大。課程圍繞這一個問題展開,邏輯性較強,較多地涉及了地理核心素養當中的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等,在實驗環節,不同的假設環境,驗證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又體現了地理實踐力的落實。整節課意圖在日常地理教學中融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意識、環境責任、生態文明、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國家重大安全戰略。
該教學案例真實、生動、典型,通過黃土高原為什么水土流失嚴重,引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提出解決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再通過黃土高原變“綠”的案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統籌兼顧、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才能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發展,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因此,地理教師應尋找地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以此作為學科育人的著力點,使地理“課程思政”自然發生,兼具教學性與教育性。
課程既有隱性課程又有顯性課程,常規的地理課堂更多是顯性課程,而地理課程思政兼有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隱性課程。初中地理課程將教學內容與地理課程思政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又可以對學生成才成長起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高振奮.聚焦核心素養,構建“有溫度,有特色”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新變化[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22(13):06.
[2]朱翔.《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邏輯理路與創新價值[J].教師教育學報,2022(03):06.
[3]蒯正聰.關于地理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學),2022(02):21-26.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課程思政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3]GHB1150)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