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往往偏重于知識的灌輸和機械性學習,缺乏啟發性問題引導和思維訓練,導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不足。本文探討了基于思維能力發展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旨在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等多維度思維能力,通過引入啟發性問題、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以及促進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學生能夠在積極思考和實踐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英語知識。
關鍵詞:啟發性問題;思維訓練;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
作者簡介:柏晶晶,成縣東街小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不僅僅是簡單的語法和單詞的學習,更要關注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思維能力是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和適應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將思維能力融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探索并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至關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如何基于思維能力的發展來設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一、思維能力培養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培養思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分析,教師可以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單詞、句型等語言要素的內涵和用法,從而加強理解和記憶。其次,思維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交流和表達中,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思維整合語言元素,從而流利、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此外,思維能力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鼓勵他們創新性地運用語言,從而提升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最后,通過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培養自信心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他們綜合語言的素養提升和個人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現狀
(一)傳統教學方法制約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往往以灌輸知識和死記硬背知識為主,忽視對學生思維的激發。教師通常將重點放在單詞和語法的教學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使他們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缺乏靈活處理的能力。
(二)考試壓力影響學生思維深度提升
當前小學生面臨著較大的考試壓力,這導致許多學生更關注應試技巧的掌握,而忽視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在英語課堂中,學生可能傾向于追求題目的標準答案,而缺少對問題的深入挖掘和多角度思考。他們可能會因為時間緊迫而陷入表面性的記憶和重復性的練習,而無法形成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
(三)互動不足影響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與合作學習
在部分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生互動和合作的機會相對有限。教師主導的單向講解模式限制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思維碰撞。缺乏合作性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較少有機會分享觀點、提出問題,從而阻礙了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難以得到提升。
三、基于思維能力發展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一)以啟發性問題為引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啟發性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例如,教師以“如果你是一只小動物,你想去哪里玩?”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因為他們需要權衡不同的選擇并陳述理由。
以“Hello! How are you?”的教學為例,教師在白板上畫一個大大的問號,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師寫下“Hello! How are you?”,并解釋這個句子是用來問候別人的。教師示范這個句子的用法,然后展示一張包含各種問候場景的圖片,如兩個朋友見面、老師和學生、醫生和病人等,并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考,例如“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o are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How do they feel?”“How do they greet each other?”等。教師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教師在白板上列出一些情境,例如上學時、生日會上、在醫院等,讓學生模擬這些情境中的問候場景。例如,兩個學生模擬上學時的場景,一個扮演學生,另一個扮演老師,用 “Hello! How are you?”進行問候。之后鼓勵其他學生提出改進意見,批判性思考問題,例如“Is this the right way to greet a doctor?”“Should we use different words to greet a friend at a birthday party?”等。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情境,例如圖書館、超市等。每組討論并策劃一個問候場景,包括角色扮演和模擬場景對話。教師鼓勵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如何用不同方式表達問候,并選擇最適合所選情境的表達方式。教師請學生分享他們小組的討論結果,并討論不同情境下如何用“Hello! How are you?” 進行問候。最后,教師總結學習要點,強調禮貌的重要性和不同場合應使用不同的問候方式。
通過這個教學設計,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基本的問候句型,還能培養批判性思維,思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運用英語問候方式,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二)利用多元化教材與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與語言能力
多元化的教材和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通過使用故事、歌曲、圖片等不同形式的材料,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語言的含義和用法。例如,可以讓學生觀看一段簡短的視頻,然后讓其用英語描述視頻中發生的事情,從而鍛煉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以“I have a duck. May l have a look?”的教學為例,教師展示一只玩具狗,并呈現句型“I have a dog. May I have a look?”,然后請學生模仿這個句型造句。教師準備了一些不同種類的小玩具,并將它們放在桌子上。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小玩具,并使用句型“I have a Sth. May I have a look?” 向其他小組發出請求,看一看他們選擇的物品。還可以讓每組選擇一個主題,例如animals、vehicles等,給每組提供大型海報紙、彩色筆和剪刀,讓他們自主制作主題海報。學生可以用海報來展示他們所選主題的具體內容。教師還使用投影儀或白板,展示一些卡片,每張卡片上寫有不同的物品名稱。學生分成兩隊,輪流選擇一名代表。每個代表使用句型“I have a Sth. May I have a look?”請求看卡片上的物品。如果對方同意,他們可以看卡片并描述它。為了增加難度,可以設置時間限制。最后,讓學生回顧今天學到的句型,并請幾名學生用這個句型分享他們今天在課堂上看到的或學到的東西。教師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個句型展開交流。
通過這個教學設計,學生將有機會在不同情境中練習句型,培養綜合性思維和語言能力,同時也提升了他們團隊合作的能力。這種互動式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并使英語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三)開展合作學習與討論,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與交際能力的發展
合作學習和討論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討論話題,學生能夠分享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并傾聽他人的意見。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提升他們的交際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以“Can l have some chicken?”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展示一碗面條的圖片,并呈現句子“Can I have some noodles?”。然后請學生模仿這個句型。之后展示一系列不同種類食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展開討論。教師可以利用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例如 “What food do you like?”“What food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等,并引導學生練習運用句型 “Can I have some... ?”表達自己的請求。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給每組提供卡片,上面寫有不同種類的食物,例如漢堡、披薩、冰淇淋等,學生需要用句型 “Can I have some... ?” 來模擬點餐和服務過程。教師可以邀請幾組學生分享他們關于餐廳點餐和服務的對話,并分享在角色扮演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教師鼓勵學生思考,除了點餐外,還可以在哪些情境中使用 “Can I have some... ?” 這個句型。
通過這個教學設計,學生可以學習并運用句型 “Can I have some... ?”,并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鼓勵學生批判性思考和有效交際,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自信地使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請求。
(四)開展情境教學,鍛煉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與交際技能
情境教學是將語言應用于實際情境中的教學方法,能夠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交際技巧。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實際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英語進行溝通。例如,模擬在餐廳點餐的情境,讓學生用英語進行點餐和交流,從而培養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英語的信心。
以“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展示地球儀或地圖,并用一幅圖片或簡短的故事介紹不同國家和城市,然后示范句型 “Where are you from?” 及回答 “I'm from...”。教師通過圖片引導學生討論,例如“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s?”“Which place do you want to visit?”等。然后引導學生用句型 “Where are you from?” 和 “I'm from...”來描述圖片上的地方。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國家或城市。教師為每組提供海報紙和彩色筆,讓他們自主制作海報,內容包括他們所選地方的名稱、地圖、有名的景點、風景、食物等。學生需要使用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來描述他們所選的地方。每組在教學結束前向全班展示他們的海報,同時回答同學的問題。教師可以邀請幾組學生分享他們的海報,描述他們所選地方。教師鼓勵學生思考,除了介紹家鄉,還可以在什么情境中使用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這個句型,例如在旅游中、在國際交流中等。
通過這個教學設計,學生可以在實際情境中學習句型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并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活動,學生有機會探索不同的文化,培養英語實際應用能力與交際技巧,使他們更自信地使用英語來介紹自己的家鄉。
(五)開展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與創新力
項目式學習將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創新力。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學習項目,要求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調研、創作和呈現。例如,讓學生合作設計一本城市旅游手冊,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還能使學生掌握地理、歷史等學科的知識。
以“How many kites can?”的教學為例,教師展示一些圖片,包括不同類型的風箏,例如鉆石形、蝴蝶形、鳥形等。之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用英語描述他們看到的風箏的數量,示范句型“How many kites can you see?”及對應回答。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為每組提供原材料和工具,讓他們自主制作風箏。學生首先需要討論并設計他們的風箏,包括形狀、顏色、大小等。鼓勵學生在項目中使用句型 “How many kites can our team make?”進行討論。風箏制作好后,學生可以測試它們能否飛起來。教師可以邀請每個小組分享他們制作的風箏,包括風箏的數量和設計特點,以及在制作風箏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
通過這個教學設計,學生可以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習相關句型,并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設計和制作風箏,學生有機會進行跨學科思考和發揮創造力,培養項目管理和合作技能,使他們更自信地使用英語展開討論。
四、結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具有前瞻性和積極意義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引入啟發性問題、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通過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認知水平得以提升。他們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知識點掌握,而是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通過分析、解決問題來拓展思維邊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促使學生在探究中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從而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霞.基于思維能力發展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華夏教師,2023(16):81-83.
[2]張萍.利用優質提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實踐[J].基礎外語教育,2018(1):83-88,109.
[3]曾小玲.論小學英語課堂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J].教育現代化,2018(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