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教育部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多學科融合教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項目式教學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受到基礎教育領域的廣泛重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用項目式教學,是道德與法治學科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效,強化學科實踐。基于此,文章就項目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意義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項目式教學路徑,以期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項目式教學;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45-03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要深化課程改革,強化課程綜合性與實踐性[1]。項目式教學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有高度的契合性,兩者有共同的教育目標,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深入學習項目式教學的理念,將該模式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項目式教學意義探究
(一)有利于健全學生人格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承擔著重要的育人使命,對加強學生的德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關鍵意義[2]。教師將項目式教學模式運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項目活動中開展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生既可以“向外求”,即廣泛接觸世界,了解他人,懂得如何正確認識世界、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如何尊重、理解他人,幫助自己協調好與世界、他人的關系,與此同時也可以“向內求”,即在實踐探究與項目評價中深刻反思,增強自我意識,提高自我理解能力,實現自我接納,提升自信,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
(二)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項目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真正落地的重要保障,它實現了從“教師教,學生學”到“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重大轉變,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對學生而言,項目式教學能夠使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發揮學習主動性,轉變學生的學習地位,讓學生從“知識的接收者”轉變為“知識的探索者”,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踐水平。對教師而言,項目式教學能夠讓教師從“學習的指揮者”回歸到“學習的引導者”,助力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由此可見,項目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相長,打造開放、多元、高效的現代化課堂,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項目式教學的具體路徑
(一)以情境為依托
《課程標準》注重情境化的設計和核心素養的落實,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運用項目式教學時應注重情境的合理創設,絕不能“為了情境而情
境”[3]。教師必須結合課程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項目的具體背景等創設情境,同時秉持直觀、真實、趣味性的原則優化情境設計,使項目式教學脫離虛假情境,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一目
“網絡改變世界”為例。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當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調研。經過學情調研可以發現,學生日常能接觸到網絡的機會較少,對網絡技術的運用僅僅停留在聊天、打視頻。基于此,教師可開展主題為“網絡時代新教室”的項目式學習活動,
并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
教師可以先利用教室中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如多媒體、電子白板和電子投影儀等為學生演示功能,如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智能書寫、播放音頻、投影課件、查找資料等,讓學生初步感受網絡技術在教學領域的運用及其優勢。然后,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設備為學生搜索20世紀舊教室的圖片,并引導學生將該圖片與現在的教室環境進行對比。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直觀地看到,圖片中舊教室沒有完整的黑板,教師只能用粉筆在墻壁上書寫,教學設備簡陋,而現在的教室里有計算機、投影儀、音響設備等硬件設施,與前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該情境中學生能深刻地感知到網絡技術對教學領域產生的變革。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利用教室中現有設備,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直觀情境,并讓學生在課堂上見識到了關于網絡技術的各種操作,將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變為親眼見證、親身體會的過程。由此,學生可以了解網絡技術具有便捷性、直觀性等特征,認識到網絡技術對現代教學帶來的重要變革,從而感受到網絡技術的重要作用。
(二)以活動為載體
項目式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4]。教師要想將項目式教學真正落實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就要設計相應的項目式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與真實的學習需求、學習興趣等,并將項目式探究活動與本單元、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相結合,提高探究活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學生在這樣的活動探究中可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促使自身在活動探究中培養實踐思維,掌握更多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目
“合理利用網絡”為例。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養成網絡素養,遵守網絡公德,養成文明上網、合理用網的意識”“遵守網絡規則,維護自己權利,尊重他人權利,做到綠色上網”。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先對本班學情展開分析,可以了解到學生剛學完第一目“網絡改變世界”的知識內容,已經初步掌握了網絡的積極作用,認識到網絡給現代社會帶來的諸多變革,同時了解到本班大部分學生對網絡交友感興趣,且有過這樣的經歷。
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以“調查身邊人的網絡交友情況”為主題的項目探究活動。學生自行組成多個調查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身邊人的網絡交友情況展開調查。學生需要在小組內進行集體決策,確定調查的內容。經過合作商議,學生決定從家庭成員、同班同學、社區居民入手,采用調查問卷與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探究活動,并結合前一個課時“網絡改變世界”中的知識,選擇利用社交媒體發布調查問卷,再利用計算機統計與整理數據。然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并合作制訂調查問卷,涉及的問題有“是否有過網絡交友的行為?”“網絡交友的頻率如何?”“網絡交友的目的是什么?”“主要通過哪個網站或App進行網絡交友?”等,并將其發布在網絡上。隨后,學生開展實地走訪,搜集與匯總本次調查活動的各類信息。在調查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撰寫一份調查報告。
在這樣的項目式學習課堂上,教師經過多方考量為學生設計了符合學生趣味的探究活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通過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可以了解身邊人的上網情況,從而理解正確使用網絡的必要性,并掌握正確上網的方法,使自己樹立文明上網、綠色上網的觀念。這樣的項目探究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技能與實踐技能,提升了學生的知識素養,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以問題為導向
具有導向性的問題可以將項目式教學與課程主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并為學生的項目式學習指明方向,增強項目式教學的實效。教師在設計項目問題時,應當參考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當下的學習目標設置總驅動問題與子問題,使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實現學習目標,使項目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順利推進。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五課第三目“基本經濟制度”為例。教師應當先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通過研讀得知,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有: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的組成及地位、作用,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和按社會保障分配的具體內容[5]。此外,教師還應考慮到本單元內容的理論性較強、概念較多、與八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距離等問題。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制訂本次項目式學習的總驅動問題“如何理解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而后教師設置以下子問題:
1.“公有制為主體”的子問題設計
(1)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么?由什么決定?
(2)公有制經濟的內容是什么?有怎樣的地位?
(3)國有經濟的含義是什么?占據著怎樣的地位?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國家的政策或態度如何?
(4)集體經濟的含義是什么?占據著怎樣的地位?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國家的政策或態度如何?
2.“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子問題設計
(1)非公有制經濟的內容是什么?地位如何?有何作用?
(2)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是什么?
(3)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是什么?
縱觀教師所設計的項目式問題可以發現,驅動性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發揮著統領各個子問題的重要作用。學生可以先從各個子問題入手,按照順序進行探究,然后,學生再將從各個子問題中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整合與分析,從而解決本次項目式學習的核心問題,高效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四)以評價為助力
評價是項目式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通過制訂合理的評價任務與采用科學、多元的評價方法,可以達到高效檢測階段性項目教學成果的目的,及時改進項目式教學的方法,調整項目式教學的進度,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教師以評價為助力有利于促成“以評促教”與“以評促學”的落實,體現
教、學、評的高度一致性,體現《課程標準》的育人精神[6]。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目
“合理利用網絡”為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以“調查身邊人的網絡交友情況”為主題的項目探究活動,并撰寫了相關調查報告。教師需要對學生本次項目式探究活動的成果展開評價,并結合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制訂以下評價任務:
1.“調查活動”評價任務
(1)合理展開小組分工,科學決策,具有一定的團隊意識;
(2)調查切合主題,無偏離主題的內容;
(3)采用了科學的調查方法,運用了多種調查手段;
(4)搜集的信息真實可靠,運用了高效的數據整理方法;
(5)初步了解身邊人的網絡交友情況,認識到網絡交友的利與弊,掌握正確的網絡交友方法;
2.“調查報告”評價任務
(1)調查報告切合主題,表達的觀點較為積極正面,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2)調查報告的撰寫符合格式規定,掌握了調查報告的一般寫法;
(3)報告中的分析較準確、認識較深刻,并認識到綠色上網、文明上網的必要性;
以上評價任務既包括本課的知識學習任務與技能學習任務,還包括情感與態度培養的任務,此外,還體現出一定的跨學科學習要求,可以使學生將語文寫作的知識嘗試與本課的政治知識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與思維轉化能力。除此之外,評價任務還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能夠檢測學生是否可以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這樣較完善的評價任務中,學生可以發現自身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彌補知識漏洞,從而實現全面進步。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符合《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深入學習項目式教學的理念、把握項目式教學的精髓、活用項目式教學的方法,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開展多元的課堂活動、設計導向性問題、制訂科學的評價任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理念,最終達到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呂苗苗.淺談核心素養視域下如何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式學習[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
(7):156-158.
尹娜.探究項目式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23(31):25-27.
劉宇文.項目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2.
蘇生,項目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探析[J].求知導刊,2021(19):10-12.
毛曉健.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的開展與實施[J].教育界,2023(25):128-130.
高青格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項目式教學的運用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
作者簡介:張洪國(1977.6-),男,山東無棣人,
任教于濟南市市中區泉澤初級中學,正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