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的智能呈現出多層次、全方位的特點,這是多元智能理論主張的觀點。正是這一觀點破除了“唯分數論”,認為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因為學生個體的智能差異會影響其課堂接受能力。文章將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結合,闡述了多元智能理論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同時立足于多元智能理論,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語文學科;多元智能理論;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2-0064-03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多元智能理論為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開辟了新的路徑,而且將課堂真正地還給了學生,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多元智能理論概述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率先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智能總是呈現出豐富的層次,而不是單一的角度,由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共同構成。多元智能的各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獨立性,但又彼此息息相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能僅憑自身的優勢智能來解決學習及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優勢智能固然重要,但是全面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通過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可以挖掘學生身上的亮點,因材施教,學會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和優勢。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可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學生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可以把多元智能理論當作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切實手段,在全面考量學生自身潛質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培養。該理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優勢智能的挖掘和培養。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優勢智能,挖掘學生的優勢智能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1]。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多元智能理論具有差異性、組合性、多元性等特點,應用于教學中強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學生自身的智能發展特點,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基礎,使用具體的教學方法培養不同潛質的學生,促進學生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2]。多元智能培養與核心素養培養不謀而合,都致力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因材施教,完善學生的人格。因此,語文學科教學需要把核心素養培養與多元智能理論相結合。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為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多元智能理論更好地結合,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筆者將具體闡述基于部分多元智能理論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依托視覺空間智能,發散學生的思維
視覺空間智能是指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并把感覺表現出來的能力。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授課文內容,如播放課文插圖、展示相關視頻等,這是運用空間智能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3]。
以《三峽》為例,由于一些學生沒有在現實中領略過長江三峽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的風姿,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長江三峽的自然風景圖或播放與長江三峽有關的紀錄片,讓學生切實體會三峽水勢的險、高、急,思考作者為何以情感而非四季的順序來謀篇布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自主體會長江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感受文章渲染的三峽秋色悲涼的氣氛。學生憑借視覺空間智能,能夠更好地欣賞文章中描繪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的深層用意。視覺空間智能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實現了學生與作者的隔空交流,使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依托音樂韻律智能,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音樂韻律智能主要是指人能夠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的能力,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感知情感。若想培養學生的音樂韻律智能,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添加合適的音樂素材,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語文學習不僅能讓學生發現美,還能讓學生用精準的語言描述美好的事物。在語文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不同的導入方式。
以情景導入為例,在講授新課《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適配文本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內容之前,教師可配合音樂范讀或選擇名師朗讀音頻,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想象世外桃源的美景,感受文章語言組合的節奏美、結構美、音韻美,進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語氣、語速,以及富含深刻意蘊的典型詞句,加深對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4]。此外,教師也可讓學生在課外根據學習心得和所學音樂知識,圍繞課文主題,創編一首簡單的歌曲,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激發自身潛力。
(三)依托身體運動智能,強化學生情感體悟能力和思維能力
身體運動智能是指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對于身體運動智能,大多數人可能認為這是與體育教學相關的內容,實則不然,身體運動智能側重于學生親身經歷。教師要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發展身體運動智能[5]。
以《背影》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朗讀原文,然后將班級成員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情境表演,扮演父親這一人物的同學要著重將文中父親攀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時的畫面表演出來,讓學生分析感受父親對作者深沉的愛,并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與父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會父親對自己的愛。這樣引人深思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體會文章中細膩的情感表達。
又如,《祝福》一文中的人物形象錯綜復雜,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學生并不能切實體會人物心理。在進行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直擊人物內心。在角色扮演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本文中勤勞樸實的祥林嫂、頑固迂腐的魯四老爺、“偽善”女人柳媽,以及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的“我”等人物的特點并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將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來。在表演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祥林嫂悲慘的命運是由什么導致的。學生通過深度解讀文本,表演感知人物形象,拓展思維,得出祥林嫂悲慘命運是由“吃人”的禮教導致的,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強化思想情感體悟能力與表現能力,同時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四)依托自然觀察智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建構能力
自然觀察智能是指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云和石頭)的能力。在學習有關自然景色的課文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自然智能理論,把課堂搬進大自然中,讓學生與自然融為一體[6]。
例如,在講授《故都的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故都秋景的特點進行賞析,讓學生在景色描寫中體會作者寄予故都的贊美之情,從而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能夠對秋天有深入細致的觀察和了解,于是教師將語文課堂搬進大自然,讓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觀察秋天大自然的變化及秋天的景色。這種不同于常規的學習方式能給學生帶來新奇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從作者的視角看世界,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勤于觀察、善于發現是自然觀察智能帶給學生的有用技能。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秋天的景色和變化用文字或口頭表達的形式描述出來,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
(五)依托人際關系智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人際關系智能是指能夠有效地理解他人及其關系,同時具備與人交往的能力,包括組織能力、協商能力、分析能力、團體合作能力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被應用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可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進而使他們在討論過程提高合作學習能力。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隨時輸出想法,解決課堂問題。
以《核舟記》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互助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愛國情懷。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如下問題:“作者是怎樣表現雕刻師雕刻技藝的奇巧和靈怪的?雕刻家在核舟上都雕刻了哪些物,分別都有什么特征?”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行頭腦風暴,發散思維,發現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即“核舟之小,但容量之大”。雕刻家把這么小的核舟,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學生不由得為雕刻師高超的技藝和精巧的布局所折服,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對我國古代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教師讓各小組學生討論家中是否有類似的工藝品,并在組內描述,然后寫一篇300字的短文。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還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六)依托邏輯數理智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邏輯數理智能是指運算和邏輯推理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可能會忽略對邏輯數理智能的運用,認為邏輯數理智能側重理科方向,這其實是對邏輯數理智能的誤解。例如,在現代說明文中,學生要運用大量的邏輯論據來分析文章,這考查的就是我們所說的邏輯數理智能。同時,對于一些文章結尾設置的“矛盾”情節,學生需要憑借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來分析。
以《孔乙己》為例,其中店小二提到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從表意上來分析,這句話矛盾重重,既婉約又明確,但若深究內涵,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符合行文的邏輯走向。身處封建壓迫的環境,孔乙己無法養活自己,恰恰注定了故事的結局。矛盾情節的設置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同時,教師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邏輯數理智能舉辦辯論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也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梳理行文邏輯,把握文章脈絡[7]。邏輯數理智能的運用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四、結束語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培養的重要素質,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在日常的文化積淀中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積累前進道路上的精神食糧。本文通過對多元智能理論的概念與內涵梳理以及對培養措施的整合,詮釋了將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結合的課程價值。學生是存在差異的,他們的智能結構不同,優勢智能不同,發展水平也是不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將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所有學生既能有所長,又能彌補不足,進而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同時,教師要實時改進、動態觀察,注重學生的多元發展,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蘇莉英.論多元智能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啟示[J].名師在線,2021(9):45-46.
[2] 宗有亮.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文化傳承與理解[J].語文天地,2020(34):75-76.
[3] 王日玲.多元智能的語文課堂管理辦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8):42-43.
[4] 潘明珠.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路徑[J].課外語文,2017(31):28.
[5] 林秋雁.多元智力在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現代語文,2013(5):56-57.
[6] 龔雨儂.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語文教學[J].學園,2023,16(11):87-89.
[7] 李艷.多元智能理論與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劉麗雅(1999.6-),女,河北滄州人,
就讀于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