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講授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語言知識、主題相關的學科融合知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等,重在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協作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結合“新文科”建設背景和“三全育人”總體要求,本文筆者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探討大學英語創新教學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創新理念和途徑,旨在培養新時代背景下的外語人才。
關鍵詞:建構主義;大學英語;創新教學
作者簡介:李珺(1989.11-),女,四川簡陽人,貴州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育、英語翻譯。
一、引言
結合“新文科”建設背景和“三全育人”總體要求,為實現大學英語課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學目標,教師應注重學科內涵,對接社會需求,習得與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學科融合知識、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等,重在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協作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并以知識建構和能力培養為載體的價值觀塑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等,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新時代創新人才。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一)大學英語教學SWOT分析
通過試題分析、問卷調查、師生交流、課堂教學問題分析、各行業外語能力需求調研分析等方式,筆者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開展了系統的SWOT分析。對我校各年級各專業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通過對學情因素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儲備、資料收集、處理及語言溝通合作能力,能夠善于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習。但是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目的工具型、學習動力不足且思辨能力弱等。從外部就業環境來看,根據《國內各行業外語需求與測評研究報告》,其中對從業人員和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能力有著普遍要求。
因此,綜合內外部因素,我們利用建模形成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SWOT分析,大學英語教學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發展機會,優勢主要有學生專業背景豐富,其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學習,面臨的發展機會主要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充分拓展多元化教學資源,同時國際化創新人才需求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動力。然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體現在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目的工具型、學習動力不足且思辨能力弱、用人單位對英語實用能力要求高以及英語學科地位被弱化等方面。
(二)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基于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進行的建模SWOT分析,筆者分析了以下三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重知識輕能力,學生難以實踐應用。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一向重知識傳播、輕能力培養,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及調研中用人單位對于外語能力的需求可知,英語教學重在運用,是為交際服務的,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側重于語言的講解,并沒有注重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訓練,無法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的教學目標,也讓學生在今后就業中難以達到用人單位對外語能力的需求。
2.教學內容同質化,學生難以培養思辨能力。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通識必修課,課程教學內容存在同質化和普遍性的問題,課堂上教師的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導致教學內容缺乏特色,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難以建立思辨能力。
3.協作學習能力弱,缺乏有效學習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學英語和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存在明顯差異,一些學生無法及時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自主與協作學習能力弱,時間一長,學習動力難以持續。此外,通過我校學生的大學英語學情調查中表明,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各類英語等級考試以適應就業需要,學習動機單一化,學生缺乏學習內驅力,亟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
三、教學模式創新的理念及途徑
(一)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創新理念
建構主義最早是一種起源于西方社會的心理學理論,這一學說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被引入教育領域,對教學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學習情境,充分鼓勵學生的自主和協作學習的積極性,作為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幫助,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和潛能。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確定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以及進行效果評估等環節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協作精神,達到對所學知識充分掌握、靈活運用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知識建構,運用各種信息媒介手段自主和協作學習,教師應發揮腳手架作用。建構主義理論認為,這樣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
支架式教學法是建構主義理論下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概念框架,幫助學生分解復雜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逐漸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
教師在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需要跨越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從原有的知識水平提升到新的水平,而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腳手架的作用,因此被稱為支架式教學法。教學過程主要包含搭建框架、進入情境、自主學習、協作探究、總結評價幾個環節。
筆者根據科學的學情教情分析,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基于支架式教學方法,融合信息技術和課程思政元素的大學英語創新教學模式。此外,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綱,深入挖掘英語語言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將課程思政環節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學內容中,全員參與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案例庫,從而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的“三堂聯動”思政育人。
(二)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創新途徑
1.教學內容。
(1)FASE模式優化教學設計,重構教學內容。筆者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探索采用支架式教學法,通過FASE模式優化教學設計,重構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依托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將課堂教學分為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以此強化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其思辨能力。
①驅動階段——發現問題,明確主題。在FASE模式中,F即Finding發現問題。課前以問題為驅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發揮腳手架作用,給予分組建議,創設交際情境,而學生形成小組,明確問題。
例如,以“Eseence of brand building”的教學為例,主要介紹品牌的定義和建立。圍繞“國貨品牌”這個話題,在課前階段,教師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任務——“面對經濟全球化,如何助力國貨品牌發展?”,請學生支招并完成線上投票、主題討論任務。教師將語言學習和社會實際相結合,以期在提高學生語言實踐技能、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
②促成階段——協作探究,分析解決。FASE模式中A指的是Analyzing分析問題,S指Solving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工具分析具體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在促成階段,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促進學習成果輸出。
在上述案例中,在分析問題階段,學生利用問卷星制作英文問卷,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剖析國貨品牌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并對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在解決問題階段,學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并給助力國貨品牌發展支招兒。
③評價階段——成果展示,總結評價。FASE模式中E指Evaluating評價。學生進行最終成果展示,教學評價主要包含智慧學習平臺的教師評價和生生互評。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的評價內容既包括學生制作的英文問卷和解決方案的語言水平,同時也涵蓋問卷設計的質量、數據統計分析的完成質量和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2)融合課程思政元素,遞階迭代課程思政案例庫。大學英語是高校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陣地,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遵循了顯性與隱性、線上線下、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的原則,挖掘語言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層層遞進形成符合各年級各專業學生學習的思政案例,遞階迭代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案例庫。
2.教學方法——支架式教學法,讓課堂動起來。在建構主義理論下采用支架式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首先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教師可以通過搭建支架,用心構建一種合作、討論、溝通的課堂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穿越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下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以及最后的效果評價,教學過程中進行小組討論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達到學生探索新知和各種能力提升的目的,進而實現“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標。
3.教學資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讓資源活起來。為滿足新時代“互聯網+”教學環境需求,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構建“多元融合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貫穿于課堂內外,例如使用學習通、We learn聽力配套軟件、Fif口語訓練系統、英語趣配音等輔助App,可以幫助教師有效解決大學英語上課時間不足的問題,延長學習的有效時長,實現課內課外教學互通。教師還可以通過微課視頻、在線課程等進行情境導入和課后鞏固,實現教學上的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4.教學環境創設。
(1)創建智慧學習環境,打破學習孤島。智慧學習模式基于FASE模式來開展,依托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其中信息技術手段包含學習輔助App、問卷調查工具(問卷星)、統計分析軟件等。在FASE模式中,組建師生學習共同體,課內課外同伴學習,學生課前形成小組在創設的交際情境中明確問題,開展討論,課中和課后通過小組協作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參與生生互評,從而持續提升學習動力和協作能力,推動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創新,培養其思辨能力。
(2)建立“三堂聯動”思政育人。此外,建立好大學英語“三堂聯動”思政育人,即課堂教學為第一課堂,校內實踐為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為第三課堂,讓學生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5.多維度的評價改革。為實現“三位一體”育人目標,教師可以對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進行考查,還通過小組綜合拓展和第二課堂延伸教學,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小組產出任務以及學科競賽等方面進行評價。課程成績評定可采用“平時(聽力、口語、閱讀、課堂表現、學科競賽)+期末”多維度形成性評價模式,用形成性考核引導學生注重日常學習,由此將大學英語課程內容有效地由課堂延伸至課外,以此促進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效實現雙贏。
四、結語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大學英語創新教學模式以支架式教學方法為主,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同時充分拓展學科內涵并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為學生營造自主、協作、創造性的智慧學習環境,以知識建構和能力培養為載體進行價值觀塑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等,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筆者希望通過教學創新,努力提高大學英語的育人水平,從而達到培養時代新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霍亞男,王麗君,張春陽.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7(18):170,171.
[2]盧亞鳳.建構主義視域下新時代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1(6):30-32.
[3]施芬.支架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探索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200-201.
[4]鄒艷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根源與邏輯起點[J].外國教育研究,2002(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