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英英
摘? 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預習逐漸被重視起來。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知識形成初步理解,產生自己的認識及觀念,并在課堂教學中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及看法。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并沒有重視預習引導,導致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對數學預習效果造成了直接影響。因此,文章從問題、策略兩個方面入手進行了研究,以期為教師帶來一定啟發,提升初中數學預習實踐效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預習策略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既要對相關知識進行教授,也要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養。而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之前就需要了解知識,形成自己對知識的認知。由于預習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預習活動的開展,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初中數學預習中的問題
(一)學生的預習意識薄弱
通過詳細的分析發現,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預習不足的情況,是因為他們在預習過程中存在錯誤的意識。比如,有的學生認為預習其實是附加作業,且將其當作教學任務,所以在預習的過程中,會感受到一定的壓力。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應付差事的想法,導致預習效果不理想。又如,有的學生認為預習就是自己在課前翻閱書籍,看一下就是預習。所以,在預習過程中,其存在為了預習而預習的問題,并不會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再如,部分學生雖然已經了解了預習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意義、價值,但是其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等待教師的幫助,忽視了自主探索,導致預習效果并不理想。
(二)學生的預習策略掌握不足
只有學生掌握了預習策略,才可以進行高效的預習活動。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掌握預習策略,所以在預習過程中存在不知道該從何入手的情況,導致預習效果不理想。比如,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只是對新知識進行了初步了解,但是在復習課的預習中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導致其無法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無法形成相應的學習能力。此外,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思維障礙時,會習慣性地等待教師去講評,而不是自主進行探索,導致其各項能力的培養受到了影響。同時部分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預習的內容很多,且需要進行深入思考,逐漸產生畏難和排斥心理,不愿意參與預習的過程,導致預習效果不理想。
(三)學生缺乏預習指導評價
科學有效的評價可以給予學生指導作用,從而提升預習效果。但是許多教師并未意識到指導評價的價值、意義,并未將預習指導評價落到實處,所以學生很難在預習過程中獲得一定的興趣,無法感受到自己的認知水平。此外,初中階段的教學的難度相對較大,且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常會產生思維障礙,導致預習活動受到了影響。若此時教師給予相應的激勵,學生便可以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探究,從而形成相應的學習能力。但是在預習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關注到這一點。
二、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預習實踐策略
(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所以在進行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預習時,需要教師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而且,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轉變對預習的態度,使其由“要我預習”轉變為“我要預習”。
那么怎么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教師可以抓住生活與知識的聯系,通過賦予預習主題生活化特征,使學生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的關系,并產生一定的預習熱情。而且這種方式有利于降低預習難度,使學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預習為例,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將教學主題充分體現出來,并加強學生對預習主題的理解,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打折銷售這一內容。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以在預習時了解打折情況,并基于生活實驗感知本節課的知識,從而為其更好地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提供保障,為教學活動的效率及質量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又如,在進行“平行線”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平行關系引入,以此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探究及探索,進一步提高預習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及研究,了解其與生活的聯系,然后找出生活中的有關平行關系的案例,制作微課視頻,并在課前分發下去,引導學生基于微課視頻進行分析、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平行線在生活中有著怎樣的作用(如以斑馬線為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抓住預習重點,在快速有效地理解知識及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相應的核心素養。
再如,在教學“有理數乘方”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拉面師傅拉拉面的場景引入,并引導學生思考其與數學有怎樣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對數學原理進行分析及研究。在該過程中,學生可以揭示數學規律,加強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由此可見,通過在預習活動中將生活中的內容當作入手點,可以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探究,并感受到預習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要我預習”轉變為“我要預習”。同時,這種方法可以提高預習效果,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精心設計預習案
在以往的預習活動中,預習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并未精心設計預習案。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需要將預習案的設計放置于重要位置,并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深入分析,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設計出科學合理的預習案。
一般情況下,預習案可以包括如下內容:學習目標、自主探究、知識歸納、自主導學等。由于各環節都有相應的內容及目標,所以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有效預習。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微課視頻利用起來,借助其圖文聲結合的特點,帶領學生進行有效預習,使學生建立相關表象。此外,問題具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的作用,所以在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預習案中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及探索。
例如,在進行平行線的性質的預習時,教師想要使學生進一步地把握預習環節,增進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就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設計預習案。如:“兩條線平行的情況下,內錯角同旁內角的關系是什么?我們應該怎么證明?”在進行知識歸納時,學生可以基于探究和學習到的內容,進一步整理和分析知識,從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
由此可見,結合實際情況精心設計預習案,可以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重點內容,從而提高預習效果的有效性。而且,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行動力、主體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所以可以充分提升課堂學習活動的實質性。
(三)巧妙結合,加強指導
在預習環節中,教師需要將指導作用發揮出來,確保學生知道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并提高預習效果的有效性,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而在給予學生指導時,教師需要從多個維度入手進行分析,需要將科學合理的方法利用起來。
例如,在進行“一元一次方程”的預習時,教師可以通過強化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由于前面學生已經學過了一些方程的知識,且對方程形成了相應的理解,認為方程是一種數學工具,在數學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其利用起來,通過讀、找、思、用、問的有效應用,帶領學生研究及探索相關內容。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分析教材內容,并說一說元和次分別是指什么,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在“找”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找出本節課的知識點,然后從這些知識點中找出重中之重,明確哪些是自己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和需要掌握的內容。在“思”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研究及探索例題的解題思路,基于此總結解題的方法。在“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題目,引導學生對解題方法等知識進行遷移。在“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預習完之后還有怎樣的困惑。
由此可見,通過巧妙結合,加強指導,可以使學生明確哪些知識是現在的預習重點、預習難點,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使預習效果得到充分提升。
(四)重視預習結果的檢查、評價、反饋
預習結果的檢查、評價、反饋可以使學生將預習環節重視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在開展初中數學預習活動時,教師需要將其放置于重要位置,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預習結果的檢查、評價、反饋工作。
例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教師想要使學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相關概念,明確概念的來龍去脈,掌握其內涵,就可以采用個別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預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邊形?生活中的這些平行四邊形有怎樣的特點?”基于此,學生可以逐步從抽象的知識中提取出事物的本質,可以完全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
又如,在學習有理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先將正數的內容當作入手點,并逐漸引入負數,在提出相應的問題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研究及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地思考相關內容,并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做到完全理解和掌握知識。不過,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走近學生,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避免學生因受到思維障礙而無法對相關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及探索。在后續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歸納數學表達之間的異同點,引導學生總結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及時監督,使學生進行有效評價、深入反思。這樣一來,預習效果便可以得到充分提升。
由此可見,通過將預習檢查、評價及反饋重視起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也可以形成相應的核心素養,從而為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五)做到預習與課堂的有效銜接
預習成果與動態課堂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學生基于預習活動走入課堂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及質量。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重視預習和課堂的有效銜接。
例如,在教學多項式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預習案與課堂內容相結合。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把預習案當作入手點,帶領學生對單項式的內容進行復習,以此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為其構建新的知識網絡打下堅實基礎。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及研究多項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思考單項式與多項式的區別及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關內容,并實現與課堂的有效連接。在該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新知識進行充分理解、有效內化,還可以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有效地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
由此可見,通過預習效果與課堂的有效銜接,可以使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有效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并為其解決接下來問題打下堅實基礎,為提升教學活動的效率提供保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重視數學預習,借助其幫助學生對知識形成相應的認知,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學習能力、核心素養。本研究就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預習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科學可行的方法,教師可以將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如此,便可以確保預習教學的效率及質量的提升,使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研究及探索,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落到實處。隨著時代的發展,預習方法越來越多,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加以運用,以確保預習效果與理想相符。
參考文獻:
[1]陳彩華. 培養初中生數學預習能力的實踐研究[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4(23):83-84.
[2]査仕武. 初中數學學困生預習能力的培養探究[J]. 新課程:下,2019(10):249.
[3]周建平. 初中數學預習作業的“三性”[J]. 中學數學,2019(18):89-90.
[4]蘇桂蘭. 微課讓初中數學預習更有效[J]. 中學教學參考,2019(20):21.
[5]李平. 立足新的教育形勢下的初中數學預習策略[J]. 數學大世界:上旬,2019(04):29+31.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