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敏 曹育紅 陳晨



[摘 要]大概念視域下的大單元整體教學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更是新時代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的重要路徑。文章闡釋了大概念視域下的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功能與優勢,并以“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單元整體教學為例,從教材編排邏輯和教材文本內容的角度分析大概念視域下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基礎,提出了大概念視域下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施流程,并歸納了基于教學實踐的教學思考。
[關鍵詞]大概念;單元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9-0058-04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要將學科內容結構化,確定核心概念,形成學科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助力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為適應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需要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概念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新課標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程目標及評價目標的理論依據[1]。因此,大概念教學是實現學科育人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單元教學不是幾個小單元知識的簡單拼湊,而是讓學生在宏觀上了解和理解整個單元的主題和內容,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整個單元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知識,具有整合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促進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優勢[2]。如何在大概念視域下進行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呢?本文以“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單元整體教學為例,對大概念視域下的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進行探析。
一、大概念視域下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基礎
(一)從教材編排邏輯研究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地位及價值
大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將若干個相關的知識點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更完整、更有條理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更容易建立概念并理解知識的本質,提高思維層次,同時使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深入開展教學改革[3]。
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教材中的“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單元,以海水中含有的元素及相關物質為研究對象,以氯氣及氯的化合物、金屬鈉及鈉的化合物為例探究單質與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4];同時,滲透從海水中獲得化學物質的方法:富集與轉化。顯然,研究物質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是教材內容的明線。另外,教材還從原子結構的微觀角度解釋了氯氣和鈉的化學性質,從化合價升降的角度去分析氯氣的反應、鈉的反應,并力圖揭示氧化還原反應和溶液中部分離子反應的本質,在此基礎上研究綜合利用海洋資源提取粗鹽和制備鎂、溴、碘等單質的方法、原理及工藝流程。這是教材內容的暗線。“氯及其化合物”和“鈉及其化合物”作為高中化學的核心內容,承載著豐富的教學功能及價值。氯和鈉分別是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和典型的金屬元素,“氯及其化合物”和“鈉及其化合物”知識內容涉及元素價態之間的轉化、物質性質與用途。我們可以從物質類別、氧化還原反應及結構與性質等方面來設計本單元的整體教學思路,以促進學生“物質結構決定性質,物質性質決定用途”等化學觀念的建立,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通過本單元的整體教學,可促使學生認識到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在生產生活上有著廣泛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梢?,本單元的整體教學具有較為豐富的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價值。
(二)從教材的文本內容中提煉“大概念”
“大概念”是指在某一領域有影響并能推動學科發展的根本性觀念,它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而是貫穿于整個課程學習中,同時又是具體的、有意義的。大概念提供了大單元的整體性框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個小單元的主題和內容,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學科的本質問題和核心概念,幫助學生發展深層次思考的能力[6]。
“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單元內容主要包括“氯氣及氯的化合物”“金屬鈉及鈉的化合物”“海洋化學資源的綜合利用”。從小單元標題來看,前兩個小單元標題都是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與之對應的教材內容則是圍繞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進行表述,比如“氯氣的性質及應用”一節,教材開頭用兩行字簡單介紹氯氣的物理性質、液氯及氯氣的儲存后,以大篇幅呈現氯氣的化學性質、氯水成分的探究等知識內容,后面用一小段文字加圖示的方式展現氯氣的用途。再如“碳酸鈉 碳酸氫鈉”一節,教材開頭也是用一兩行文字介紹這兩種物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性質等,然后用較大篇幅介紹它們的化學性質,最后再用一小段文字簡單介紹用途。也就是說,前兩個小單元文本的重點都在物質的化學性質上。第三個小單元的標題雖然是“海洋化學資源的綜合利用”,但是教材的文本內容主要以“物質的轉化”為線索進行統領,而物質的轉化又是以物質的性質及其化學變化為基礎?;谏鲜鰧Ρ締卧滩膬热莸姆治?,同時參考新課標的要求,確立“物質的化學變化”作為大概念統領本單元教學。
二、大概念視域下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
(一)實施流程
第一步,組織單元教學。在確立了統領本單元教學的大概念后,如何組織單元教學是關鍵。實踐表明,以與單元學習內容密切關聯的大問題來驅動單元教學是富有成效的。我們在充分研究新課標、教材內容及學情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從海水中獲得化學物質?”作為單元教學的大問題。第二步,確立單元教學主題。根據《課標》中的必修課程主題2“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的內容要求、教材內容的編排邏輯以及教學參考書的教學建議[7],確立每一個小單元的教學主題,主題名稱應與教材單元名稱高度契合。第三步,確立單元教學目標。根據《課標》中的必修課程主題2“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的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確立單元教學目標。第四步,確立單元評價目標。按照“教、學、評”一體化的要求,制訂單元評價目標。本單元的整體教學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二)課時設計
分課時教學是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落腳點和關鍵點。可參考《課標》中的必修課程主題2“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的內容要求與學業要求、教材內容容量與難易程度以及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等來進行課時設計。本單元整體教學的課時設計如表1所示。
(三)設計說明
本單元各課時之間看似相互獨立,實則相互關聯。第1課時,基于教材中的化學史料及實驗現象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證據推理、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后續各課時的學習做好鋪墊。第2、3課時是典型的探究型新授課,讓學生在學習物質(氯氣和氯水)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的同時,進一步鞏固第1課時中培養的學科核心素養。第4課時既是對初中化學中的“物質的化學變化”的補充與拓展,又是對本單元前三個課時的鞏固與提升。第5、6課時主要圍繞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展開教學,不可避免地會用到第4課時的知識與方法。第7課時與第4課時的作用相似;第8課時雖以實驗為載體,但也是第7課時的鞏固與延伸;第9課時則是本單元核心知識與觀念的綜合與融合。
三、大概念視域下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考
大概念視域下的大單元整體教學不同于傳統的單元教學,它更突出大概念的統領性。以“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這一單元為例,上述9個課時的教學設計中,都能找到“物質的化學性質”這一核心概念,就算理論性較強的“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初步建立”、實踐性較強的“粗鹽的提純”等課時,也是以“物質的化學性質”為課堂支撐。而怎樣學習和把握“物質的化學性質”呢?顯然,本單元中“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初步建立”及“離子反應”兩個課時的內容為學生學習“物質的化學性質”提供了新的認知視角。值得說明的是,“物質的化學性質”此時只是作為下位概念來呈現,而真正起統領作用的是它的上位概念,即大概念“物質的化學變化”,因為“物質的化學性質”是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的依據。因此,“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初步建立”及“離子反應”這兩個課時應該從大概念“物質的化學變化”的角度進行梳理。
四、結語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嘗試進行大單元整體教學是實施“素養為本”的化學課堂教學的應然路徑。以教材為主要內容,依據新課標以及教學參考書,并基于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生活經驗來設計大單元整體教學,有利于知識結構化和功能化,是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關鍵。為了讓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落地,教師需要不斷增進對化學學科的理解,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提煉各學習主題的大概念,進行大概念視域下的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更多聚焦學科本質,關注學科觀念和學科思想,關注教學內容的結構化。
[? ?參? ?考? ?文? ?獻? ?]
[1]? 吳慶生.化學大概念單元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化學教學,2021(8):38-42.
[2]? 楊玉琴.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單元教學設計:內涵解析及基本框架[J].化學教學,2020(5):3-8,15.
[3]? 崔允漷.學科核心素養呼喚大單元教學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4]? 王祖浩.普通高中教科書 化學 必修第一冊[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20.
[5][7]? 王祖浩.高中化學教學參考書:必修第一冊[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9.
[6]? 盧明,崔允漷.學科核心素養呼喚單元教學[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20(合刊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