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戰略重點,我國也制定了相關的文化強國的目標戰略方向。而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與我國的戰略發展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所以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尤其是其中的上市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然而,因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面臨著投融資困難的現狀。因此,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投融資問題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投融資
中圖分類號:F72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6-0042-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6.011
1?引言
1.1?研究意義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從溫飽水平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這代表著我國國民的整體經濟水平在迅速提升,收入的增加推動了人們對文化的消費,我國社會對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持續增加。而少數民族文化獨特且豐富,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先天優勢,依據當地的文化發展旅游業、工藝品業等可以收獲巨大的市場。并且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與國界線相連,和相鄰國家也會有一定的文化產業的經濟交流,將文化產業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也是跟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步伐,符合我國與各國合作共贏的目標。因此,深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投融資問題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1.2?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的定義
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發展經濟、文化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因我國地域遼闊、環境特殊,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在產品內容、生產模式、文化特質上都與中東部地區有著顯著的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應單獨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進行含義界定。文章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是基于當地民族的淵源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并按照類似工業標準進行產業化的生產運作,得到具有當地少數民族特質的文化產品和提供含有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元素的文化服務,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
2?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對投融資需求量大的原因
對于投融資需求量大的原因將分兩部分研究:一部分是宏觀原因,即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和國家經濟文化戰略等對其的影響;另一部分是微觀原因,即少數民族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通過提高投融資比例對自身產業結構和發展路徑進行優化與提升。
2.1?宏觀原因
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是大家的共識,各國經濟聯系密切,著力于實現區域內資源優化配置、互利互惠和協調發展。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目標,要求經濟水平達到同一高度,在國際經濟決策中采取同一立場。文化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的引爆劑,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行業,而我國文化產業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均衡,與東部地區體系化重點化發展的文化產業差異大,阻礙了我國文化產業整體成為支柱型行業,不符合未來全球經濟聯盟的構想,也影響到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享受到的關稅、市場、貿易便利。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需要大量的融資以將原本零散化的產業生產轉換成規模化的產業體系,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同時,雄厚的融資資金可以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吸納先進的技術、宣傳和人才,將地區特色推廣開,走向世界,如東部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增強文化產品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吸引世界顧客,使上市公司資金得到存續流轉。除此之外,當吸取足夠的融資,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可以將資金投入到更多的中外文化合作項目中,享受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優惠待遇和同盟內部的自由競爭市場,減少錯過投資便利。
我國近幾年致力于尋求經濟結構的轉型,但新興產業還處于摸索期間,發展還不夠成熟,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堆積,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這種情況尤為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改革進程。而文化產業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有豐富資源和一定發展基礎的產業,可以有效解決全國區域經濟結構轉型不均的情況。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諸如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自然環境脆弱、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產業發展模式急需變革。文化產業憑借其自身優勢,最有可能成為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1]。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若吸納到豐富的融資資金,然后因地制宜把握好未來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向,順利改革當地的產業發展模式,把具有民族特質的文化產業往深處和遠處發展。文化資源所帶來的經濟紅利不但可以使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安居樂業,還可以推動我國的整體經濟結構轉型,符合我國的經濟戰略規劃。
2.2?微觀原因
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對投融資需求重大不只因為要響應國際環境和國內戰略需求,還是該上市公司自身的強烈要求。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組織較分散,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企業經營的文化產品缺乏多元性、創新性,獲利能力不足[3]。產品容易同質化,反復生產建設而沒有延伸產業鏈,且新興創新的文化產業比重小,傳統的文化比重大,難以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所以,要求有足夠的投融資可以用于以往的簡單生產活動外,還可以對產業鏈進行深化,創造出更多有創意的衍生品,而且有資金開發現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創造新的民族元素。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對自身產業結構和發展路徑進行優化與提升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需要豐富的投融資作為這一切物質基礎。
3?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投融資中遇到的問題
3.1?融資問題
3.1.1??內部融資難問題
(1)產業結構單一。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產業結構單一,以傳統旅游娛樂業為主,新型文化產業較少,甚至不少少數民族地區仍未開發新型文化產業。筆者在云南、湖南、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調研時發現,一個擁有國家級重點開發的旅游業景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往往都以傳統旅游文化產業為主。如云南麗江這個城市就是以麗江古城為依托開發旅游業,并通過旅游業開發相應的餐飲、酒店、演藝業等產業。整個城市的少數民族都靠著麗江古城這個巨大旅游文化產業生活,依托旅游業而生的飯店、酒店、手工藝品店遍布城市,除此之外竟無其他形式的文化產業,產業結構極為單一。該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麗江玉龍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參股控股的十家企業均是旅游投資開發公司、旅行社公司、觀光車公司、索道公司等,一切只為旅游業服務。在新冠疫情嚴重沖擊旅游業前,從2020年麗江市生產總值報告中可知,麗江古城區位居第一,以176.99億元的生產總值遠超第二名104.10億元的生產總值,而古城區人均GDP?79797元人民幣一騎絕塵的超過第二名城市的人均GDP?25521元人民幣。可見旅游文化產業帶給少數民族地區的收益甚大,以至于這些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多年來只愿依托旅游文化產業這類傳統產業,而拒絕對其他種類文化產業的開發。但在國內外經濟發達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獲得長久的經濟收益都是擁有多種類的文化產業結構,并且致力于舊式文化的創新和新型文化,如動漫、虛擬復原投影等行業的開發,所以有多元產業結構且時刻前進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更能獲取市場融資,單一傳統的產業結構往往會讓投資者對該公司的存續能力和經濟實力產生懷疑,而減少投資。
(2)產業鏈短且文化產品生命力不夠強。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文化產品生產簡單,多數都是對傳統的文化產品進行粗糙加工。往往一些地區的各公司產品雷同,沒有突出當地某一民族的特色,且制作技藝低,容易被復制生產,因此經濟效益低下。只著重于低成本低質量的文化產品,缺少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精品,產業鏈條沒有進行延伸深化,所以經濟效益只能止步于重復的文化生產。而且同質化產品難以勾起顧客的興趣,易于被市場淘汰,如云南白族民俗村旅游區和云南景頗族民俗村旅游區的環境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同款的民族表演,相似的新造的民族村落和差不多的手工藝紀念品,這樣同質的旅游服務產品使原本的特色泯然,顧客也會產生審美疲勞而失去興趣,此時這樣的文化產品的生命也將到末路。短小的產業鏈預示著產品是低價值、附加值少和缺乏創新的,這與我國現在的創新驅動經濟方向不符,所以這樣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很難獲取市場的融資,因為它未來的發展方向沒有跟上我國的政策步伐,囿于舊式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失去了優化升級的新空間,因此也會失去新的融資。
3.1.2??外部融資難問題
(1)政府的政策針對性不夠強。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非常迅速,2012年至2017年期間,我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以每年千億元的速度上升,對GDP的貢獻占比于2017年已達到4.2%,這離不開我國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性支持。我國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性融資支持方式很多,有政策扶持、稅收優惠、財政直接投入等,然而作用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卻不多。疫情影響前的2019年我國對文化旅游體育傳媒經費投入歷史性超4000億元,高達4033億元,占我國財政支出的1.69%。除此之外,中央通過財政對公共服務文化體系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館一站開放等項目進行補助支持,共投入文化產業建設資金101億元,其中東部地區占比44.9%,有將近一半的文化產業融資支持資金,而擁有最多少數民族聚集地的西部地區占比僅26.1%,遠遠不足東部地區獲得的資金支持。可見,在我國逐年強力的文化產業支持力度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從我國文化產業政策支持中仍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本去滿足產業的發展需要。所以,在政策上需要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融資有所傾斜,或者專門針對性地投入到少數民族地區較為陳舊的文化產業線中,進行改造重塑。
(2)金融服務體系對文化產業支持不足。金融機構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提供的融資方式多為間接融資,主要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支持,但文化產業在少數民族地區獲取融資支持的難度遠比其他產業高。因為其規模較小和可抵押有形資產不足,當它們希望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信貸融資時,往往面臨著由于無法滿足銀行的信貸條例要求而使其渴望獲得信貸資金支持的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3]。所以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得到的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持不多,存在比較大的信貸融資缺口。與東部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相比,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獲得的信貸融資多是傳統模式,銀行的資金供給意愿不高,金融服務體系的融資方式沒有帶給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激勵作用。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資產結構與金融服務機構的信貸評級體系不太一樣,雖然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文化資源豐富,但多為品牌、商譽、企業形象等無形資產,少數民族山水風光也非能抵押質押的固定資產,信貸機構對企業的資產能力信任度較低,所以采用傳統信貸模式,貸款的融資資金較少;另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還未全面走向高質量發展,市場化流動程度低,所以影響信貸機構對它們的市場估值和風險控制,金融服務體系不太愿意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方式。
(3)投融資方信息不對稱影響確定性。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較慢,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的影響力較小。許多投資者對它們以往的關注度較少,所以對投資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持觀望態度,急需信息來增加他們投資的確定性。而少數民族地區沒有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所以財務信息、經營情況及資產狀況等方面的資訊信息沒有被投資者清楚全面了解,所以投資者認為投資風險成本較高。并且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運用現代數字化、新媒體技術來搭建信息查詢交流平臺,所以投融資方之間的信息存在誤差,投資方沒能及時獲取第一手信息,信息的滯后性導致投融資雙方信息不對稱,容易產生誤解矛盾,投資者對投資的不確定性增強,所以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獲取融資困難。
3.2?投資問題
3.2.1?投資類型不夠多元化
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因為擁有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因此企業的投資多圍繞旅游行業而生,形式比較簡單。而旅游行業有季節性,存在夏冬季和節假日旺季,日常淡季的情況,所以投資收益受到時間的限制,投資無法維持持續增量。并且旅游行業也存在空間限制,只有來到當地旅游消費,之前的投資才可以收到回報,這容易受意外情況的影響,如2017年九寨溝景區發生7.0級地震,震后修復工作復雜漫長,影響投資收益,并且旅游行業投入資本大回報期長,所以單一的投資導致前期綁定資金多,后續投資資金易缺乏。又如,2014年云南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火災事件,導致旅游景區大面積被毀,文化旅游資源難以再生,所以一旦受毀,前期的投資將毀于一旦,投資缺少多元化導致收益過于依附不可再生資源,在自然問題前資金無法自控自救。更不必提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人們減少流動避免疫情傳播,如2020年出游人數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約30.22億人次,下降52%,旅游行業也受到嚴重影響。所以單一的旅游投資存在時間空間上難以調和的困境,加大多元化投資才是降低風險的良策。
3.2.2?民族元素文化產品投資重點偏差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對文化產品的投資多用于大批量的生產產業線,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民族元素少且缺乏新意,容易被復制,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少,沒有運用好得天獨厚的民族特色文化的優勢。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缺少對文化精品投入發展,沒有與現代新科技企業聯動生產出符合新時代審美又兼具民族元素深化升級的文化產品,難以在市場上構成獨一無二、不可替代性,而文化產品產業與現代技術脫節也直接限制了自身未來水平的提高,沒有發揮出文化產業輕型資產巨額回報的潛力。加強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的關聯度,使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從而達到互利共贏將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亟須考慮的問題[4]。所以對自身民族元素文化產品的定位差異會影響投資重點的偏差,進而導致文化產品產業鏈未得到延伸深化,忽視了市場需求,產業市場份額易被搶奪。
4?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投融資問題應對分析
對于融資,首先,增加融資的多元化,在公開股票金融交易、銀行借貸、政府資金扶持外,破除社會資本進入壁壘,擴大融資主體和暢通新型融資渠道,利用混合融資或金融衍生工具等助力資金池的增加,為缺乏資本的發展項目提供資金流。其次,運用高科技技術創建信息共享平臺,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出現的概率,也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和小程序及時更新公司的信息和決策,既增加普適性實現推廣,同時信息的同步和透明又可以提高金融機構對公司的信用評估,打破時空限制,實現雙向有效交流。最后,政府增加針對性投資,少數民族地區龐大的民族文化資源需要政府強大的財政支撐,既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全,又可以借助政府力量正確引導文化產業上市公司依據當地民族特色進行文化深層次創新,挖掘獨特民族元素,連接鄉村振興項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這是政府專項資金專門用才能帶來的效果。
對于投資,首先,要在傳統旅游業基礎上創新體驗項目,如可借鑒武漢黃鶴樓推出的“黃鶴樓夜游櫻花季”活動,通過可互動可體驗的方式增加游客對景點的參與度,增強感官沉浸式體驗,從依賴自然有形資源到依靠內生文化價值無形力量。其次,對新型文創活動和產品進行投資。如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藏戲基礎上加入現代音樂劇元素,在民族特色基礎上加入時代內涵,既利于現代觀眾理解,產生共鳴,又利于向國內外推廣展示中國民族魅力。最后,拓展投資發展多元化產業,除了繼續保持原有旅游業的規模,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還可以投資其他類型項目,分散投資風險減少資金綁定,增加資產流動性。如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還參股港口運營、燃氣設計、國際旅游策劃、發電供水等多種項目,獲得良好投資回報,增加股東信心。
5?結論
少數民族地區蘊藏巨大的民族文化資源,即使現在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受自身局限性、地區經濟條件和疫情沖擊的影響一度低迷,但無法掩蓋中華少數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光芒。在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大力支持下,攜手鄉村振興的力量,突破資本困境,構建信息平臺,挖掘自身的民族特色,轉變思維和加以深化,必能解決投融資問題,跟上時代的腳步。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壯大,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力量,是對文化強國的響應,也是各地區經濟平衡發展和迅速騰飛的助力,這會是國際社會新的“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趙佳.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融資支持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7(3):1-2.
[2]?袁家菊.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投融資困境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6).
[3]?黃林,趙毅.新時代促進西藏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投融資創新研究[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4]?孟瑞娜.少數民族文化產業上市公司融資結構對公司績效影響實證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6):20-21.
[作者簡介]黃瀟嫻(1998—),女,廣東湛江人,學士,研究方向:投融資、產業結構、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