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宇?楊芳芳?郭競擇

【摘要】逆向教學以評價為導向,可以有效創設師生學習共同體,促使課堂教學立足素養,將知識、能力與價值觀融為一體。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先構建教學體系,細化教學目標,使目標具體、可操作,然后結合目標設計生成性評價指標,使評價可測量、體現生成,最后基于地理實踐力視角設計問題鏈,并以真實情境案例為載體,使教學過程真實可視。
【關鍵詞】高中地理;逆向教學;核心素養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已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旋律。逆向教學是確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內容,再根據教學目標和評價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1]。進行逆向教學設計,能夠有效加強教學目標的導向性,也能確保評價的診斷性,從而促使教師思考和確定最佳教學方法,選擇最佳教學情境和資源,打造高效課堂,落實核心素養。本文將以“地形與人類活動”為例,以元陽梯田案例為載體,探究如何
進行逆向教學設計,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案例式教學實踐。
一、目標設計具體化、可操作化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從教材結構看,“地形與人類活動”是魯教版地理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第二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對選擇性必修1第二單元第二節“地形變化的動力”內容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同時也是滲透人地協調觀這一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暗匦闻c人類活動”的第一目從地對人的角度闡述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包括人口分布、農業生產和運輸方式)的影響。在第一目中,地表形態對農業生產和運輸方式的影響是重點內容。而對于人口、農業、交通運輸的相關內容,必修第二冊已提及,所以第一目的內容是對學生已有經驗的進一步提煉。第二目從人對地的角度、從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方面分析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在第二目中,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間接影響是重點內容。本節的結尾部分則總結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鑒于此,使用案例將上述內容串聯,能有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探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進一步培養核心素養。
一般來說,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相對活躍,善于思考,探索欲強;在初中階段已具備基本的區域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區域認知能力;在高一階段已學完必修第一冊和第二冊的相關內容,具備分析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農業生產和運輸方式的影響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在選擇性必修1第二單元前兩節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這一層面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鑒于此,“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由學生自主完成;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尤其是“間接影響地表形態”則成為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可以學生熟悉的情境案例為線索,引導學生分析,并點明人類合理改造地表形態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設計
本節內容對應課標“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的要求,重點在于“關系”二字。因此,對教學目標進行以下具體化設計:1.學生通過預習與自主學習,能夠歸納不同地形、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素養;2.學生利用景觀照片、視頻、閱讀素材等,通過對實例的探究,理解人類活動對地貌發育過程的影響,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素養;3.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與完成作業,理解人類合理改造地表形態的重要性,培養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素養。
二、教學評價可測量、體現生成
表現性評價一方面通過真實的情境任務和作業來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直觀化,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升學習針對性和學習效率,達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全方位、多角度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
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主題情境任務為載體,設計表現性評價表(詳見表1),并注重評價等級劃分,使評價可測量且體現教學生成。同時,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的形式,體現多元化評價特征,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認清自我學習情況,也有助于教師對教學的整體把控,改善教學過程。
三、教學過程真實化、情境化
教學過程設計以元陽梯田為主線,分別設置“為什么要修建梯田”“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元陽梯田未來之路”三個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現課標要求的落地。在對案例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結合元陽地區自然地理特征的相關資料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梯田,結合所給的有關梯田的素材分析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觀點辯論中探討元陽梯田的未來之路,進而提升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
(一)環節一—為什么要修建梯田
環節一需要學生以填寫表格的方式完成課前預習任務。這樣能有效節省課堂時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中,教師進行以下導入,展示環節一的探究任務要求,并結合學生所學習的必修第二冊中與本節有關的內容,引導學生自我檢查預習成果,同時通過點名提問等方式檢查預習目標是否達成。
我們在到元陽梯田進行研學的過程中,遇到一群外國友人。他們在驚嘆于元陽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干的同時,提出了疑問:“為什么要修建梯田?”請你結合所學知識,為他們答疑。
教師進一步給出修建梯田的一般要求以及元陽縣的基本資料,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所給材料分析為什么要在元陽修建梯田,進而得出結論:有的地表形態會限制人類的生產生活;梯田是人類為適應山地、丘陵地形及地勢而修建的。教師提供的材料如下。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線方向修筑的條狀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的田地。通常來說,丘陵坡度超過7°,需要修筑梯田來耕作。
元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在15℃左右,海拔高。
(二)環節二—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
教師展示元陽梯田的景觀圖,并進行以下導入,要求學生說出梯田的景觀特征,同時思考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外國友人對我們的解答十分滿意,但好像為了考驗我們,又繼續提出了問題:“為了適應地形,你們修建了梯田。那么所修建的梯田是否會對地表形態產生影響?如果有影響,那么有哪些影響呢?”
在學生直觀感受人類活動能對地表形態產生直接影響后,教師展示有關梯田坡面徑流的示意圖,要求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討論梯田修建前后坡面徑流的變化以及不同坡度的梯田坡面徑流的差異。教師使用示意圖,能夠幫助學生分析梯田在流水侵蝕、地貌發育方面的作用,認識到合理修建梯田可改變坡度等要素,減緩坡面徑流流速,從而促使泥沙沉積,減少水土流失。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深刻理解了人類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提升了綜合思維素養。
(三)環節三—元陽梯田未來之路
教師在環節三設置辯論話題,展示一些觀點,進行以下導入,并引導學生進行“元陽梯田未來之路”的話題辯論。
在與外國友人的進一步交談中,我們與外國友人對元陽梯田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分歧:我方(中方)認為,元陽梯田對地表形態能產生諸多積極影響,元陽應繼續著力修建梯田,形成梯田稻作生態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實現良性發展;外方則認為,元陽許多山坡坡度較大,修建梯田也易加劇水土流失,所以應適當減小梯田面積,發展林果業或種植防護林。
教師在學生預習前展示該話題,按照學生意愿,將學生分為三個大組(每個大組分別代表中方、外方以及裁判方)。中方代表和外方代表按照相關要求進行觀點辯論,再由裁判方進行總結。之后,教師結合三方觀點,進行整體總結與主題升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元陽梯田的未來。學生通過對爭議性話題的思考,能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師設置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及開放式的問題,既符合當前高考考核要求,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從而落實人地協調觀素養,升華本次案例式教學的主題。
四、逆向教學的意義
由“地形與人類活動”一節的教學可以看出,逆向教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是明確教學目標。在逆向教學中,明確的目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聚焦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準備效率更高,更有針對性。
二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逆向教學提倡學生提高主動性,自主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知識,還能通過互動、討論等方式,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發揮實際案例的作用。逆向教學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教師提供較為翔實的材料,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利用多種信息分析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之間的相互影響,提高學生提取與解讀信息的能力。
四是客觀評價學習成果。逆向教學需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評價內容。教師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從不同角度全面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有助于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逆向教學設計中關注學科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的過程,為核心素養的落實提供了有效路徑,并以“目標導向—評價診斷—案例生成”的設計理念創設了良好的課堂環境。教師應立足生活情境案例,有效設計教學評價指標,并基于評價指標實施教學,使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真實需要。
【參考文獻】
[1] 陳映珊.逆向教學設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5):40-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