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教育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知識灌輸,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基于任務驅動的“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以其獨特的優勢,為小學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探討如何開展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任務驅動;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宜興市教育科學規劃專項2023年度教師個人專項課題“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YX-jsgr/2023/0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茜(1998—),女,江蘇省宜興市閘口小學。
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綜合素養的基礎學科,對其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尤為重要。任務驅動教學法以目標明確、過程自主、結果導向等特點,逐漸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中,引入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還能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一、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的特點
(一)課程目標聚焦素質教育
“綜合與實踐”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數學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意識等,而非簡單傳授數學知識。通過動手實踐、深度探究等方式,學生能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內容貼近生活實際
與傳統數學課程側重理論知識傳授不同,“綜合與實踐”課程的內容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需求設計,力求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這種貼近生活的課程內容,能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三)課程教學強調學生主體性
“綜合與實踐”課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教師是引導者和支持者,幫助學生規劃學習過程、解決遇到的問題。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設計
(一)生活化“綜合與實踐”任務設計
在生活化“綜合與實踐”任務設計中,首先,教師需要提出現實問題,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數學應用場景中。其次,教師要根據情境提出具體的“綜合與實踐”任務,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生活常識,進行邏輯推理并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反思,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多邊形物品,如窗戶、桌面等,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物品的面積是如何計算的。這樣的問題情境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接著,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實踐任務,如“設計一款多邊形窗戶,并計算其面積”。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生活常識,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窗戶,并計算其面積。這樣的任務不僅能夠讓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同的多邊形在面積計算上的異同點,以及如何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形狀等。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如動手制作窗戶模型,通過實際測量和計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任務完成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反思,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改進建議。通過評價反思,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知識,還能提升綜合實踐能力。同時,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1]。
(二)探索性“綜合與實踐”任務引導
教師應設計探索性“綜合與實踐”任務,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或實踐活動來驗證假設。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提升數學應用能力。任務完成后,學生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反思,以增強學習效果[2]。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可以展示一個由多種多邊形組成的復雜圖形,并提問:“這個圖形的面積如何計算?”這樣的開放性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去觀察、思考。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假設。學生可能會提出“將復雜圖形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多邊形,分別計算面積后再相加”等假設。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驗資源,如測量工具、圖形紙片等,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驗證自己的猜想。例如,學生可以使用剪刀將圖形紙片分割成幾個簡單的多邊形,然后用測量工具測量這些多邊形的邊長和高,最后運用已經學過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及時給予其指導和幫助。例如,當學生遇到復雜的多邊形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轉化和計算。任務完成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反思。學生可以從假設的提出、實驗的設計與實施等方面進行總結和反思。這樣的評價反思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思能力,為其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合作性“綜合與實踐”任務組織
合作性“綜合與實踐”任務強調團隊協作能力,對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提出需要團隊合作才能解決的現實問題,并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共同設計“綜合與實踐”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分工合作、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掌握數學知識,還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有效溝通。最后,各小組需要對整個合作過程進行評價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提升合作能力。
以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中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為例,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個需要團隊合作才能解決的現實問題。例如,假設學校將舉辦一場運動會,而學生需要統計全校各年級、各班級的運動項目報名人數,以便做出合理的賽事安排。明確問題情境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共同設計“綜合與實踐”任務。每個小組需要明確任務目標、分工合作、制訂計劃,并確定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的具體步驟,共同解決問題。有的成員負責收集數據,有的成員負責整理數據,有的成員則負責利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展示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共同解決遇到的困難[3]。各小組完成任務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和經驗交流。每個小組都需要向全班展示本組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解釋數據背后的含義和結論。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整個合作過程進行評價。評價應關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學生的參與度、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整個合作過程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四)跨學科“綜合與實踐”任務融合
跨學科“綜合與實踐”任務融合策略強調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對此,教師應設計綜合性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分析、探究,以完成相應的任務,鍛煉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評或互評,反思整個探究過程。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你們是建筑師,如何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來設計一座既美觀又實用的建筑?”這樣的問題不僅涉及數學知識,還融入了美術、建筑學等元素,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為學生布置一個綜合性學習任務——設計一座建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完成任務所需的數學知識及其他學科知識。例如,學生需要明確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幾何特性以及它們在建筑中的具體應用。同時,學生還需要掌握美術中的色彩搭配和構圖技巧,以確保設計的建筑既符合數學原理又具有美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計算建筑的各項參數,如高度、寬度、體積等,并通過不斷地修正,讓自己的設計符合要求。在評價反思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設計進行評價,同時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學生可以從功能性、美觀性、創新性等多個角度對作品進行評價,指出其優點和不足。這種評價反思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自己的設計技能,還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建筑設計背后蘊含的數學原理和其他學科知識。
(五)挑戰性“綜合與實踐”任務拓展
挑戰性“綜合與實踐”任務拓展策略側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布置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關鍵點和難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結合實踐經驗,提出解決方案。最后,學生需要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并反思自己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此不斷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4]。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布置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比如,可以設定一個場景:某家果汁店有不同規格的果汁瓶,價格隨著容量的變化而變化。學生需要分析價格與容量之間的關系,并判斷其是否符合正比例或反比例的特征。這樣的任務設計既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任務提出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點和難點,比如價格與容量之間的關系、如何判斷其是否符合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條件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結合實踐經驗,提出解決方案。學生可以通過繪制圖表等方式,展示價格與容量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數據分析,判斷其是否符合正比例或反比例的特征。任務完成后,學生可以思考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路是否正確、方法是否得當、是否遇到了困難以及如何解決等。通過反思評價,學生可以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創新性“綜合與實踐”任務開發
創新性“綜合與實踐”任務開發策略強調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應以現實生活中的創新性問題為藍本,設計富有創意的任務,引導學生關注任務的創新點,鼓勵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最后,在評價反思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創新成果,反思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培養創新精神和表達能力。
以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中的“角的初步認識”為例。首先,教師應以現實生活中的創新性問題為基礎,布置“設計一款帶有不同角度的玩具”的任務,引導學生觀察角并理解角的概念。這樣的任務不僅有趣,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思考“如何使玩具的角度既符合數學原理又富有創意”。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分類、大小及其與玩具功能的關系等,并鼓勵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比如,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利用可旋轉的部件來改變角度,這樣的討論不僅能拓寬學生的思路,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嘗試不同的設計方案。通過實際操作和實驗驗證,學生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設計方案,最終得到滿意的成果。在評價反思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新成果,并與同學共同探討創新過程中的得與失。這樣的交流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5]。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其及時的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三、總結
總而言之,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應用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富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為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和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希杰.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案例研究[J].生活教育,2022(26):84-86.
[2]潘大軍.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數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探析[J].前衛,2023(20):85-87.
[3]李星云.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教學改進策略[J].廣西教育,2022(22):16-19.
[4]李彥豐,郭婷婷,田軍.小學高年級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策略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6):80-82.
[5]吳景榮.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實踐探索[J].智力,2023(27):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