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概念”為引領,開展單元整體教學—" " " " " " " "策劃" "本刊編輯部" " " " " " " " "主持人" "吳加麗
單元整體教學建立在“大概念”的基礎上,要求教師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以學科教學整體目標為價值綱領,重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幫助學生構建具有系統性、綜合性的認知結構,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本刊編輯部特別策劃“單元整體教學”專題,展示當前優秀教師的教研成果。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于課堂。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區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明晰不同歌曲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歌曲的風格,還能提升學生的音樂賞析能力。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需要從教材內容以及學科核心素養出發,整理、設計大單元主題,通過循序漸進的音樂教學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 "小學音樂" "應用策略
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單元內容和資源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學生能逐步實現對音樂的深度理解。然而,大單元教學的貫徹、落實是一個系統過程,教師要充分理解該教學模式的內涵。本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深入分析大單元教學與小學音樂課堂的結合方法。
一、加強理論認知,明晰設計規律
(一)堅持統籌規劃,提升綜合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將音樂作品割裂開來,分別講解其中的專業知識。然而,音樂不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門藝術。在教學過程中,要想確保教學的連貫性,教師需要重構教學理念,將統籌規劃融入其中。因此,教師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明確單元主題,基于該單元主題,一邊確認教學目標,一邊整合教材資源,將音樂知識合理地融入每一節課,將單元教學目標均衡地融入曲目欣賞、音樂作品演唱等實踐活動之中。這樣,既能激發學生探索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又能讓學生形成深度理解,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以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在前期的備課階段,筆者明晰本單元的單元主題,從兩個方面設計教學內容,主要圍繞音階與柯爾文手勢展開,不僅讓學生通過聆聽、范唱的方式了解、掌握音階與柯爾文手勢間的關系,還結合《Do Re Mi》《G大調小步舞曲》《七個小兄弟》等歌曲,讓學生創新、應用柯爾文手勢。
音樂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追求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單元主題情境與授課內容的統一。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調動自己的教學經驗,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提煉相應的單元主題。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互動
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的探究為目的,是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的核心。因此,教師要重構教學理念,將自己視為學生的引導者;要循序漸進地構建問題鏈,營造自由、平等的氛圍,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加強師生的互動。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在他看來,“做”是教與學的最終目的,教以學為基礎。在教學中,如何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學習能力,既是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提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基礎。
以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八月桂花遍地開》為例,該歌曲被收錄在第四單元,從這個單元的主題來看,歌曲均屬于革命地區的民歌,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首先,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歌曲的創作背景,經過一系列的科普,讓學生認識到《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一首江西蘇區的民歌。其次,播放歌曲的旋律并要求學生進行分析:歌曲共分為幾句?有哪些旋律是重復的?針對這些問題,有的同學認為,歌曲共分為4句,其中,第2樂句與第4樂句的旋律是重復的。通過驗證,筆者充分肯定了學生這一發現,繼續進行引導:“以上兩個重復的樂句表現出了哪些情感?”學生再次聆聽旋律并閱讀歌詞,得出“重復的樂句部分表現了人民群眾團結一心的情感和歡快的氣氛”。最后,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初步明晰歌曲所蘊含的重點知識以及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單元中的歌曲《采山謠》,所以,他們在分析歌曲情感時,能夠向“人民群眾團結一心”靠攏。
在大單元教學的影響下,小組討論、項目學習等教學策略進入小學音樂課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擬定豐富的課堂問題,讓學生獲得更多思考的機會,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與音樂產生共鳴。
二、明晰教學步驟,貫徹大單元教學
(一)貼合課程標準,擬定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結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中,教師應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因此,以往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新時期的教學要求,大單元教學包含了以下四個部分:學科素養、學段目標、單元學習目標、課時學習目標。
以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教師要通過對本單元的教學,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綜合能力。其中,針對音樂素養,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與文化理解能力;針對學段以及單元目標,要對音樂做出詳細的分析。一般來說,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喜歡進行音樂表演以及音樂實踐。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音樂的視角感受日常生活,并用不同的音樂方式表達出來;針對課時目標,教師可以播放《哦,十分鐘》《放輕松》《快樂的孩子愛唱歌》《跳到我這里來》等歌曲,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哦,十分鐘》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四二拍、D大調、二段體結構的歌曲,理解樂曲中蘊含的情感。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參考,在確定單元目標之前,教師應緊扣單元主題,按照學科核心素養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融入學段目標、單元學習目標以及課時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及學習內容。
(二)貼合教學難度,確定教學順序
確定教學順序是挖掘教材內容的重要步驟。對此,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教材內容重新排序,通過由易到難的排序方式,讓學生明晰單元主題,加深對主題內容的記憶。一直以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大部分的精力與時間,放在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上,忽視了對歌曲情感層面的挖掘。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加深學生對主題內容的理解。
以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的主題為“春天的景象”。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景象。比如,《春天來了》這首歌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重復旋律以及頓音符號;《嘀哩嘀哩》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樂曲的合唱以及小樂器的演奏;《郊外去》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樂曲的特點,并明晰什么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旅行之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樂曲的節奏變化。從知識點的難度來看,教師可以依據音樂賞析、樂曲演唱、小樂器演奏、音樂表達的順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雖然本單元音樂作品的主題均為“春天的景象”,但是其情感表達有一定的區別。因此,教師要將不同的音樂情感與知識點連接起來,引導學生明晰“如何用音樂表達春天的景象”。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音樂情感的分析,通過對音樂的旋律、節奏、歌詞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樂曲間的情感差異。
三、優化教學形式,重構教學評價
(一)創新教學形式,營造課堂氛圍
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除了要研究課程標準,明晰教材的重難點,還要結合學生的學情靈活選擇教學形式。一般來說,學生的音樂素養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可以使用音樂鑒賞、合唱、音樂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通過學習、感知、思考、演唱,逐步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及問題情境,創新音樂教學方式,擬定多元的創編任務,增強學生對大單元的理解。
以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金孔雀輕輕跳》為例,從單元主題來看,本單元描繪了我國少數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教學中,首先,筆者通過一系列的內容教學,讓學生不僅了解了少數民族,還感受到了少數民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其次,筆者既講述了其中的結構、特點,又科普了傣族舞蹈的基本手勢。大部分學生僅知道孔雀舞,卻不知道男生和女生的手部動作有所不同。為了營造課堂的學習氛圍,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孔雀舞的基本動作,并讓學生站起來進行模仿。最后,擬定一個音樂活動,根據活動內容,將學生分為兩個大組,其一為演唱組,其二為表演組。
(二)重構評價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作為大單元教學重要的一環,教學評價不僅能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方向,還能讓教師明晰自己的授課效果。一直以來,教師將自己視為唯一的教學主體,并按照結果式、等級式的方式展開評價,然而,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如果教師仍按照此前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就會降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擴充評價主體,將學生納入其中,通過對單元主題、單元教學目標的評價,加深學生對大單元教學的理解與感受。
以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趕花會》為例,為了創新教學方式,筆者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簡短的音樂劇表演任務。首先,根據任務的要求,學生被有序地劃分為4個學習小組,結合《趕花會》的內容,各個學習小組從“清晨、賞花、暮歸”等時間節點出發,分別選擇合適的演繹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自制道具與服飾還原“趕花會”的場景。其次,鼓勵各個小組利用課后時間提前排練,在下節課開始之前,讓學生結合本小組的排練情況,積極展示“清晨、賞花、暮歸”等內容。與以往的評價方式不同,筆者將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你覺得剛才的表演是否符合你對‘趕花會’的理解?他們的服飾、動作是否符合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針對這兩個問題,各個小組的學生紛紛展開評論。通過“生生互動”,筆者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最后,筆者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以“答案+引導”的形式進行總結以及引導。
大單元教學下的單元評價,追求評價標準與教學目標的結合、評價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引導方向與課程標準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構評價理念,將自己視為學生的引導者,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大單元教學被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單元主題的提煉與單元教學的擬定,既能夠明晰自己的教學方向與內容,也能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進行音樂學習。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新型的“大概念”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對教學細節精益求精,而教學是一個冗長且深刻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大單元教學跳出了單課教學的局限,增強了學段意識,將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構,從一個知識點、一首歌衍生出了更多的音樂要素和學習資料,推動了小學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旻.小學音樂“大概念”下的大單元教學設計[J].教育科學論壇,2021,(17):33-36.
[2]鄒淑穎.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意義及策略探究[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3,(2):7-9.
[3]宋欣奕.審美高度化:教育戲劇在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音樂教育,2022,(7):19-23.
[4]程元元.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課程大單元教學設計[J].學園,2022,15(34):16-18.
[5]周敏.基于情境教學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設計[J].家長,2022,(6):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