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體意識是每個新時代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內在品質,初中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的重要平臺,以體育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體驗集體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協作,能夠促進學生集體意識的形成,發揮體育教學的綜合育人價值。本文重點分析初中體育教學中,以體育活動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的意義,立足不同的活動類型,聯系學情和教學實例,探討科學有效的培養策略,力求推動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的成長和發展,高效達成集體意識的培育目標。
【關鍵詞】初中體育 ?體育活動 ?集體意識 ?培養 ?意義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1-0157-03
所謂集體意識,主要是指集體成員在目標信念、價值追求、意志品質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歸屬感、紀律性、凝聚力等方面的綜合反映。體育運動的精神內核就是集體意識,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集體意識,才能形成一體化的思想、觀念、情感和行為,進而承擔集體責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為此,在初中體育教學改革中,教師必須順應立德樹人的教育導向,依托于體育活動,讓學生深入集體,加強培育學生的集體意識,從而全面實現體育課程“育體、育智、育心”的育人目標,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質增效。
一、初中體育教學中以體育活動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的意義
(一)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團隊協作是一項關鍵的能力品質,懂協作、會協作的學生往往能建立起更和諧的人際關系,善于在團體活動中與他人友好相處、取長補短,為共同目標的實現付出努力和行動。以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主要意義就是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集體意識是良好合作的基礎,體育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融入集體、互動交往的機會,使其在不斷的溝通和配合中,懂得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承認彼此的個體價值,明確團結協作對集體發展的重要性,并積極地發揮個體的能力優勢,與團隊伙伴彼此協調、共同進步,享受達成活動目標的喜悅,使個體之間的情感、意志、潛能得到充分的交融,形成更強大的集體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都是集體意識的外在表現,也是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得到強化的重要標志[1]。
(二)有助于塑造學生的集體榮譽觀念
大部分初中生的成長道路都比較平坦,優渥的生活、家人的嬌慣,導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比較嚴重,在集體生活中,不懂得與他人相互分享和關愛,當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難以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這是學生集體榮譽觀念薄弱的表現,會造成學生缺乏社會適應力,無法融入社會等不良局面。借助體育活動培育學生的集體意識,有助于塑造學生的集體榮譽觀念,一方面,集體意識的精髓,就是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達成統一,學生在合作完成體育活動任務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個人的榮辱,與集體的命運休戚相關,從利己轉為利他,更樂于為集體服務,形成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另一方面,當學生建立集體意識之后,會更加明確自身在體育活動中所肩負的責任,并自主自覺地為集體榮譽的獲取而盡職盡責,從集體利益的角度考慮,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從而實現集體榮譽觀念的有效塑造。
(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拼搏進取精神
體育是一項特別強調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活動,奧林匹克的格言,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這些都要求學生具備不畏困難、不怕吃苦、不懼失敗的意志品質,就現階段的體育教學而言,學生普遍缺乏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遇到困難、感到疲累時,就想要放棄和退縮,心理承壓能力不足,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體育課程承擔著錘煉意志的重要使命,依托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拼搏進取精神,集體意識代表著竭盡全力的意志和作風,在體育活動中,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通過團隊成員的精誠合作,將這些困難和挫折一一克服,學生就會產生更強大的精神力量,感受到在集體的面前,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摘得成功的果實就共同品嘗,經歷失敗的教訓就共同反思,從而提升集體士氣和抗壓能力,助推學生拼搏進取精神的發展。
二、初中體育教學中以體育活動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的策略
(一)開展游戲化活動,感受集體訓練的樂趣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想要以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前提條件是先讓學生融入集體,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使其感知到集體生活的快樂和美好。以往的體育活動形式比較單一,局限在教師的技能傳授,以及學生的機械模仿之中,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參與活動的熱情非常低迷,給集體意識的培養帶來阻力。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形式,對學生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運動項目,進行巧妙的設計,開展游戲化體育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加游戲化訓練,讓學生感受到集體訓練的樂趣,從而構筑集體意識培養的基礎[2]。例如,在《短跑》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捕魚游戲”的活動,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大圓圈,作為池塘,抽簽選出5~6名學生扮演捕魚人,其余學生扮演魚兒,分散在池塘里,教師解釋游戲規則:同學們,等老師發令后,捕魚人手拉手進入池塘捉魚,魚兒們要想辦法躲避,但不能跑出池塘的范圍,被捕魚人圍住就算被捉,一旦被捕后,魚兒就變成捕魚人,加入捕魚隊伍,一起去圍堵剩下的魚,捕魚人在圍捕的過程中,不能拉人、推人,魚兒被圍可以嘗試從空隙中逃跑,但不能用蠻力沖撞捕魚人。有趣的游戲規則,瞬間勾起了學生的參與欲望,隨著教師的一聲令下,捕魚人相互拉起手,喊著“123,大魚網來嘍”的口號,奔跑著對魚兒進行圍追堵截,“魚群”中有學生見招拆招:大家分散著跑,別聚集在一起,避免全軍覆沒!捕魚人和魚兒之間,展開你追我逃的熱烈角逐,直到捕魚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魚兒被全部捉完,這樣在游戲化體育活動的帶動下,學生的短跑能力和躲閃能力都得到鍛煉,并享受到集體訓練的快樂,從而在寓教于樂中使學生萌發集體意識和運動熱情。
(二)開展協作式活動,體驗集體配合的成就
基于體育活動培育學生的集體意識,關鍵點在于增進學生之間的協作配合,讓每個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圍繞著集體的目標和宗旨,形成更為密切的協作關系,明白每個成員都是集體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學生內在具有成就需求,簡單來說,就是爭取成功、追求優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心理特點,開展協作式的體育活動,給團隊成員分別設置不同的活動內容和職責,在活動規則中突出團結協作的要素,促進學生勇擔個體責任,體驗集體配合的成就,從而培養學生樂于合作的集體意識[3]。例如,在《中長跑》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開展“跋山涉水摘果實”的協作式體育活動,沿著環形跑道,每隔10~20米,用海綿墊子布置幾座“高山”,用彈力帶、跳繩等器材,設置幾條“河流”,在靠近終點的跑道邊,放置幾十個乒乓球充當“果實”,然后把學生分成8~10人的若干小隊,并提出活動要求:同學們,等下老師吹哨后,各小隊依次有序地進入跑道,開始中長跑練習,遇到“高山”要跨過去,遇到“河流”要越過去,見到“果實”要撿起來,在此期間,小隊成員要通力配合、保持隊形,不能有人掉隊,每個隊員都要通過障礙物,人手一顆乒乓球才算完成任務,有一個隊員違反規則,或者沒有達標,都要取消整個小隊的訓練成績。學生對待活動的態度,立即慎重起來,教師給他們提供2~3分鐘的準備時間,各小組開始商量隊形的排列順序,練習通過障礙物的動作技巧。在正式訓練中,各小隊成員打好配合,跑得快、身體協調性好的學生打頭陣,其他隊員緊隨其后,逢山越山、遇河過河,順利地通過跑道上的所有障礙,沒有任何人脫隊,在最后的“果實”檢查環節,每個小隊都展示出與成員人數相等的乒乓球,這樣通過開展集體協作活動,學生就品嘗到成功的碩果,養成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以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團隊意識。
(三)開展互助式活動,感知集體內部的溫暖
目前集體意識所面臨的主要培養難點,就是學生對集體缺乏歸屬感,集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比較淡薄,在這種條件下,學生很難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和信任集體,阻礙集體意識的和諧發展。以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需要情感教育元素的融入,學生在體育素養、接受能力、技術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對于相同的運用技能,學生的掌握效度參差不齊,教師應該抓住這個契機,開展互助式的體育活動,讓體育素養高的學生,扮演“小老師”“小教練”的角色,去幫助和指導運動能力弱的同伴,強化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優勢互補,使其感知集體內部的溫暖,進而更樂于歸屬于集體、奉獻于集體,達到集體意識的培養目標[4]。例如,在《投擲》教學中,課程內容是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教師示范、講解技術動作后,讓學生自主練習,通過觀察發現有部分學生無法有效地領會投擲實心球的動作要領,流露出沮喪的情緒,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5~6個人的小組,在每個小組中,安排1~2名投擲技能熟練的學生,由他們負責精細化地指導同組的伙伴,開展互幫互助、互教互學形式的體育活動,教師繼續巡視活動過程,各組的“小教練”都做得有模有樣,有的在向同伴演示持球的動作和姿勢:大家像我這樣,兩手十指自然分開,把實心球握住,兩手下垂自然置于身體的前下方,兩手的食指和小拇指,放在球的兩側,大拇指緊扣在球的后上方,呈“八”字形。還有的在耐心地講解投擲實心球的發力方法:最后發力時,先預擺,上身后仰、形成反弓形,兩手握球用力,從后上方向前上方擺動,蹬腿、送髖、腰腹收縮用力,兩臂用力把實心球擲出去……被指導的學生也仔細聆聽、認真練習,逐步掌握動作順序和發力技巧,這樣通過集體內部的互助,體育學優生的優勢得以發揮,后進生也能得到伙伴的關愛和扶持,從而深切地感受到集體大家庭帶來的溫暖和力量,重塑運動信心、建立集體意識。
(四)開展競賽型活動,體會集體作戰的激情
初中生具有較強的爭強好勝心理,這對集體意識的培養來說,是一項非常優質的學情資源。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體育教學要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競賽是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活動,能夠喚醒學生的好勝心,同時也能營造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氛圍,讓學生朝著同一個目標而奮斗,得到集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增強。因此,教師應該順應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從“常賽”的角度切入,積極地開展競賽型的體育活動,組織學生以小團體為單位,在競賽目標的驅動下,相互支持和信任,全力以赴地投入比賽,體會集體作戰的激情,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5]。例如,在《跳遠》教學中,學生在掌握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后,教師就可以結合集體意識的培養需求,設計開展競賽型的跳遠活動:“同學們,下面請大家分成兩個大組,A組和B組的成員,每兩個人結成競爭小組,運用立定跳遠技術,比一比誰跳得更遠,獲勝者所在的大組記1分,所有對戰小組結束比賽后,統計大組的總分,總分高的大組獲勝,要求是跳遠動作標準、規范,不能越過起跳線,違規者所在的大組減1分,大家有沒有信心問鼎成功?”學生們聲音洪亮地回答:“有!”隨后,各組緊鑼密鼓地開始競賽籌備,由跳遠能力強的學生,帶領組員復習跳遠的動作要點,在正式比賽中,學生都精神飽滿、全力應戰,每個對戰小組下場后,無論成績如何,組員們都相互加油鼓勁,展示出團結的優良作風,教師最后統計和宣布競賽結果,肯定每組、每個學生在競賽中的表現,尤其是爭取團隊榮譽的奮斗精神,勉勵學生勝不驕、敗不餒,從而以良性競爭驅動學生集體意識的發展。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以體育活動培育學生的集體意識,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也能塑造學生的集體榮譽觀念,還能激發學生的拼搏進取精神,是彰顯體育學科育人價值的必由之路。教師應該秉持以生為本的思想,根據體育課程標準和實際學情,設計開展游戲化、協作式、互助式、競賽型等形式的體育活動,吸引學生自主參與集體訓練,從中體驗配合的成就、伙伴的關愛,以及集體作戰的激情,從而全方位增強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熱愛感和榮譽感,實現集體意識的培養目標,拓寬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尹彬.探討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J].華夏教師,2020(7):71-72.
[2]張濤.體育價值觀導向下培養初中生集體意識的啟示與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89-90.
[3]劉洪兵.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策略[J].求知導刊,2019(44):64-65.
[4]鄧承義.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J].新課程(中),2019(10):235.
[5]卞明,張鎬.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1):113.
作者簡介:
張鴻斌(1969年9月—),男,漢族,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