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慶熹
【摘? 要】“三力思想”是對陶行知教育教學理論的概括,需從“生活力”“自動力”與“創造力”三方面進行,強調了學校教育回歸生活、實施解放教育等多個要素。在這一思想引領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主動滲透“三力思想”,由此探索可行的育人策略。本文將從四個角度,即創設生活情境,喚起生活記憶;編寫真實案例,學生自動探究;組織生活實踐,促進實踐創新;整合生活資源,關注持續發展,闡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如何滲透“三力思想”。
【關鍵詞】“三力思想”;初中道德與法治;滲透
策略
普遍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長期存在“唯知識論”“唯教師論”的現實問題,前者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一直是以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力”與“創造力”,不少學生也因此會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難以在現實生活中按照所學內容處世、做人,也因此無法順利地提升道德修養水平,優化法治觀念、政治意識、責任意識與自身人格;后者則導致學生長期喪失了“自動力”,常常在“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活動中被動地接收知識,無法自主探究知識內涵、外延,也難以形成良好的實踐創新能力。“三力思想”則主張從“生活力”角度重整課程內容,基于“自動力”的培養變革教學形式,也要為了提升學生的“創造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既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也主張摒棄“教教材”的不當行為,教師應始終伴隨著學生的現實成長需求去提供優質資源、組織探究實踐活動。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在“三力思想”的引領下回歸現實生活,轉變教學形式并整合課內外教學實踐,全面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使其能真正學以致用、終身受益。
一、創設生活情境,喚起生活記憶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新課標》)倡導在一線教學中“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去促進學生的實踐探究,豐富學生的體驗。從“三力思想”視角來看,教師應在培養學生“生活力”的過程中主動消除學科教學與現實生活的隔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現實成長需求,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由此實現“導之以行”。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創設生活情境,激活學生的生活記憶,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分享自身的成長經驗、生活智慧,由此討論關鍵議題,以便自主建構知識。
以“青春的情緒”一課教學為例,筆者準備了不同風格的歌曲,有輕松歡快的舞曲、有悲傷抑郁的慢歌,以及能夠幫助人放松心情并舒緩情緒的輕音樂等等。在課堂導入階段,筆者便逐一播放了歌曲的高潮片段,并據此觀察學生的情緒反應,發現大多數學生都會隨著不同歌曲的旋律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在短短幾分鐘內經歷多種情緒。對此,筆者便告訴學生自進入青春期之后,學生的情緒會變得越來越多變,也會積累更豐富的情緒體驗,所以學生要尊重、理解每一種情緒,也要通過本課學習正確認識情緒的分類,學習調節情緒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生便可以分享自己印象中情緒反應比較激烈的經歷,以及自己調節情緒的做法與經驗。這樣一來,便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能夠帶著思考學習調節情緒的方法、正確認識情緒的分類主動學習。由此,便可切實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對學生的現實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音樂對學生的情緒刺激作用創設了主題情境,使學生能在不同風格歌曲的啟發下體驗不同的情緒,也由此引導學生分享自己情緒變化的真實經歷、調節情緒的方式方法等,順利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也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使其學習更多調節情緒的可行方式。這樣一來,學生便可在現實生活中產生負面情緒時遷移所學知識,由此形成生活力。
二、編寫真實案例,學生自動探究
一直以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都存在“滿堂灌”的現實問題,很多教師為了加快教學節奏會直接傳輸理論內容,也因此致使學生會選擇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應付差事。在這種模式下,初中生雖然能夠積累一定的高尚道德理論,但是卻依然無法在復雜的生活環境下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與判斷,也將漸漸失去“自動力”,很難在現實生活中自主汲取高尚的道德品質、思想政治理論等。對于這一現實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編寫真實案例,據此組織案例探究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分析案例角色的行為對錯、從中總結道德理論與法治觀念,由此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以便順利地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激發出學生的“自動力”與“創造力”,也為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做好充分的準備。
比如在“網絡改變世界”一課教學實踐中,筆者便整理了關于移動支付、線上生活繳費、網絡購物、直播購物、云旅游等多個能夠真正反映出網絡變革影響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案例資料,據此指導學生分析網絡對日常生活、社會發展等多方面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同時,筆者還整理了因為網絡普及使得人與人的交流變得“虛偽”,許多人會扮演各類角色進行“詐騙”、利用網絡宣傳虛假信息與不良信息,在網絡中隨意用語言“網暴”他人或者傳播虛假新聞等案例資料,據此設計了第二輪案例探究活動,以便由此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偽、美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與規則意識。利用這些案例,筆者便在課堂上實施了解放教育,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兩組案例的具體內容,分別總結出網絡對于日常生活、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等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以及虛假、不良網絡信息對社會安全、文化交流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各個小組需自主總結、歸納討論觀點,通過組內成員的平等交流與多維交互相互啟迪、發散思維,進而便可以“小老師”的身份分析、總結案例內容,實現組際交流,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懂得理性對待互聯網的道理。
在上述教學實踐中,教師所編寫的真實案例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所帶來的積極影響、負面作用,使其明白網絡信息也存在真偽、美丑之分,懂得人類社會的飛速進步是離不開網絡的應用的。在此過程中,初中生能夠更理性地對待網絡世界,也能由此產生維護網絡安全與日常規則的責任感,將順利地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習。由此,便可真正地提升學生的自動力與創造力,也將對學生的現實成長產生積極影響,所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生活力,順利落實“三力思想”。
三、組織生活實踐,促進實踐創新
要想全面培養初中生的“三力”,除了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重構師生關系、創設現實情境,還要嘗試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活動中不斷地進行知識遷移與創造,伴隨著學生的現實生活需求進一步普及道德與法治教育,有序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新課標》中也強調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綜合性”。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設計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覺遷移所學知識去維護道德公約與社會秩序,使其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以便順利地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比如在“遵守規則”一課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課堂探究編寫了規則與自由之間的關系,也懂得每個人都必須遵守規則的道理。在社會、學校、家庭生活中,初中生都需遵守相應的規則,所以筆者便由此設計了一輪生活實踐活動,即遵守校紀班規。本輪生活實踐活動發生在校園內,初中生不僅要認真學習學校所制訂的規章制度與中學生行為守則,也要認真學習班級管理制度與各類規章規范,按照各類規章制度與他人相處、參加各類主題活動等,逐步形成規則意識。但是,有部分規章制度因為更新周期較長、規則內容也不規范,所以如果學生感受到規則的編寫并不合理、科學,那么則可進行匯總,一周進行一次反饋,筆者也會與學生一起討論更規范的規章制度與管理方式,提高學生維護規則的能力,也能培養學生改進規則的創新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律意識,使其能敬畏規則、維護規則。
在上述生活實踐活動中,初中生辨析并理解了規則與自由的關系之后,往往能夠產生一定的行為自覺性,在集體生活中自覺遵守各類規則。因此,教師便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設計一輪生活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自覺維護規則、改進規則,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與規則意識,以及培養學生敬畏規則的正確意識。這樣一來,便可綜合提升學生的自動力、生活力與創造力,能夠順利促使學生實現健康成長。
四、整合生活資源,關注持續發展
《新課標》提出要“及時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及時引入時代性內容,確保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生動的、新穎的。“三力思想”也主張根據學生的現實成長需求去整合生活化的課程內容,改變“唯教材論”的教學形式。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自主整合生活資源,由此拓展課程內容,使得學生能夠不斷地接受良好的思想啟迪、道德熏陶與政治引領,有效促進學生的可持續
發展。
在開發生活資源時,筆者經常會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與需求,從學生視角適當開發優質資源。比如在“善用法律”一課教學實踐中,本班學生雖然從理論上知道法律是保護自己、捍衛個人權利的權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并不知道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也不知道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該如何尋找法律人員的幫助。對此,筆者便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整理了與未成年人權益相關的法律,找出了相關的法律條文,還整理了一些司法部門的救援電話、官方平臺等,告訴學生在自己的合法權益被侵犯時要主動尋求法律援助,自覺維護法律權威與尊嚴,但是同樣也不可隨意撥打法律救援電話,以免浪費公共資源。隨著學生法治意識逐步變強,筆者還整理了關于青少年違反犯罪的法治案件,據此提醒學生任何人違反法律都必然會受到法律制裁,希望學生能夠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不要觸犯法律的底線,希望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與意識,也能在個人成長中知法守法。
總而言之,“三力思想”是科學的、先進的,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滲透“三力思想”也能夠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在課堂導入階段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結合真實案例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活遷移,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遷移所學知識,積極整合豐富的、高質量的生活資源,全面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培養學生的生活力、自動力與創造力。
【參考文獻】
[1]陳倩.陶行知教育理論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12):108-110.
[2]張智君.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教育界,2023(10):122-124.
[3]張乾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下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究[J].生活教育,2023(4):90-93.
[4]毛希妍.立德樹人 以德促行:論陶行知思想引導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途徑[J].名師在線,2022(2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