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系百色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邊遠地區小學生閱讀素養培養策略的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3150)。
作者簡介:張昌仁(1978~),男,漢族,廣西隆林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第一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核心素養包括學生的語言理解、運用、思維和審美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文本的閱讀、分析和思考,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3-0035-04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小學語文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夠接觸豐富的語言材料,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同時也能鍛煉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表達能力。因此,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分析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發展的重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通過閱讀和理解文本,可以積累豐富的詞匯,掌握規范的語法規則,形成清晰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寫作練習和口語交際等活動,幫助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而逐步培養其高質量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這些素養不僅包括正確、得體、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更包括通過運用語言進行思維、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學生的語言學習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學生未來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個人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
閱讀是思維發展的基石,通過閱讀可以培養學生具備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多方面的思維能力。這是因為閱讀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需要讀者對文本進行解碼、理解、分析和推理,而這一系列思維活動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和能力的提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思想,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必須具備的重要素養之一。同時,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問題解決等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進一步提升其思維能力和素養。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信息進行分析、評價和判斷的能力,而創造性思維則是指能夠產生新穎、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一個傳遞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重要任務。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審美體驗,能夠逐步培養對美的感知和鑒賞能力。這種感知和鑒賞能力是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素質,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朗誦、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美。通過朗誦,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涵和情感,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感受到語音韻律的美。通過表演,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通過身體力行地創造角色和情境,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四)文化傳承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讓學生了解和欣賞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接觸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引導學生發現和欣賞文化的美麗。通過精心選取的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如詩詞、故事、成語、寓言等,讓學生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通過語言建構與運用,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表達能力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方式,不斷積累、理解和運用語言,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經驗,并發展出卓越的語感和表達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還涉及語言的審美、語言的批判和創新等方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和體驗,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培養其獨特的語感和對語言的創新能力。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例如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寫作、聽說等實踐活動,以及采用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和表達的力量。
以“火燒云”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經驗。在課堂初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多次朗讀文本,來感受其中的語言美感,并深刻理解文本中的意義和情感。朗讀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并培養其語感和表達能力。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表演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文本中的情境。通過表演,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和表達技巧。再者,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仿寫、擴寫等語言實踐活動來積累詞匯和句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的運用技巧,并提高其寫作水平。
(二)通過思維發展與提升,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和分析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逐步提升和發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和掌握語言文字,還能夠形成嚴密的思維品質,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以“寓言兩則”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讀一遍文本,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寓言的基本含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含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寓言中的情節和人物性格特點,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故事情節。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寓言中的人物性格和行為,讓學生通過對比和分析來理解寓言的深層含義。例如,在《狼來了》這個寓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點,以及他為什么要欺騙村民。在《狐假虎威》這個寓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狐貍的性格特點,以及它為什么要“假借”虎威。在基礎內容講解完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讓學生通過互相學習來提高自己的閱讀思考和分析能力。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和建議。
(三)通過審美鑒賞與創造,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和創作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逐漸培養出對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創作能力。這些活動不僅需要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更需要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還能夠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對文本的審美體驗和創作能力的培養。這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方式來引導學生,讓學生逐漸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以《桂林山水》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來感受文本中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獨特魅力和情感。學生可以朗讀課文,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富有情感的表達,來體會文本中生動描繪的桂林山水之美。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如生動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細膩的描寫等。學生通過對比和分析這些表達方式,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同時也能學習到如何運用修辭手法來增強自己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學生充分掌握文本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仿寫和創作,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培養自己的文學審美和創作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模仿《桂林山水》中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來描繪自己身邊的自然風光,或者是自己對某一事物的獨特感受。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更能夠激發學生對文學創作的興趣和熱情。
(四)通過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傳承意識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深入了解和領悟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它們的精髓和要義傳承下去,并形成正確的、積極的文化價值觀。這種文化傳承與理解不僅是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發展的鋪墊和準備。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多種方式的引導和培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文化自覺和傳承意識,讓學生成為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一代新人。
以《頤和園》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和觀看圖片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頤和園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頤和園作為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和觀看圖片,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頤和園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魅力。再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通過對比和分析來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魅力。頤和園作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園林、雕塑等方面都蘊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魅力,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讓學生閱讀文本、觀看圖片、分析傳統文化元素以及交流討論等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頤和園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覺和傳承意識。
(五)通過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學能力
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是指學生通過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等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出自主閱讀和自學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種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學能力。這些方式包括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資源、組織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等。通過這些方式,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學能力。
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分析周恩來的人物形象,并探討周恩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抱負和志向。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拓展閱讀,了解當時中國的歷史背景和國際形勢,深入理解周恩來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角色扮演、課堂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合作探究能力。
(六)通過問題解決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問題解決學習是指學生在面對各種復雜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入的分析、推理和創新,尋找高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種學習方式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提高學生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應對挑戰的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些問題情境可以包括各種閱讀理解、文本分析和推理任務,以及針對不同年級和年齡段設計的創新性挑戰。
以《烏鴉喝水》課文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積極的問題解決學習狀態。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同學們,假設你們就是那只口渴的烏鴉,你們會用什么聰明的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呢?”這種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積極性,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在接收到這個問題后,會立刻開始思考和探討。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用石頭砸破瓶子、用吸管吸水、用小勺子舀水等。這些想法雖然五花八門,但是每一個都代表著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思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實驗器材,如瓶子、水、石頭等,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驗證想法是否可行。這種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和支持,無論學生的想法是否合理或可行。學生需要感受到教師的肯定和支持,這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小學語文閱讀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困難
首先,學生閱讀興趣較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由于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的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缺乏趣味性,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不高。另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指導和鼓勵,也會影響其閱讀興趣的培養。
其次,針對學科素養的閱讀教學較少。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只注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詞匯量的提升,而忽略了學科素養的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和思考,無法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和價值,從而影響了其學科素養的提升。
最后,學生課業壓力繁重。在當前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的課業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同時,教師為了追求高升學率,也會壓縮學生的閱讀時間,從而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 結論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項重要而必要的工作。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教師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和探索,以持續完善教育教學體系,奠定課堂教學基礎。
參考文獻:
[1]任繼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0(7):56,59.
[2]孟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97-98.
[3]羅曉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19(21):69.
[4]劉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