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育人理念的引領下,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信息時代中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象和新特征,整合各類信息化育人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引導他們通過不同的學習路徑來學習語文,增強語文學習的真實性、鮮活性及實用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立足于新課標,借助信息技術的育人優勢,創新及優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習體驗感和教學交互性,實現“信息引領,提質增效”育人目標,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化;混合式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廣西數字資源應用研究專項課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混合式教學設計策略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ZJY2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英堅(1976—),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僑港鎮華僑小學。
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學的出現有效地彌補了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的不足,這一教學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及廣度,推動其學習方式的變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價值,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整合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實現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理論知識積累與學習能力提高等,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凸顯語文課程的時代性和典范性。
一、混合式教學的實質和內涵
混合式教學指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的教學活動,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的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學生為中心。混合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協助者,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與構建知識,教學過程也從單一的講解轉變為多樣的互動交流[1]。二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混合式教學強調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資源,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優化,拓展教學內容,能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提升教學育人的有效性。三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難度,合理安排線上線下教學的比例,實現教學目標的分層遞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混合式教學的育人價值
(一)豐富學習資源
小學語文涉及內容廣泛,教材往往無法涵蓋所有知識點,而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能利用線上平臺篩選與整合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材料。比如,學生可以通過觀看網絡教學視頻、聽線上講座、參與在線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拓寬學習視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一來,語文教學的交互性必然會大幅增強,從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記憶,在這一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相對較低[2]。而混合式教學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這能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在線協作等學習行為的發生,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表達能力和團隊意識,提升語文學習效果。
(三)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線上線下課程整合對教學全過程提出了新的挑戰,信息技術成為課程實施、開發、評價等環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學習現代教育思想以及各類信息技術成為小學語文教師踐行終身學習理念的基礎。教師在研究和實踐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可以持續接受先進的時代思想的熏陶,使個人教學模式逐漸從“教書型”向“研究型”轉變,實現專業技能的新發展[3]。
(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因受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教師普遍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無法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混合式教學,能使教學生動有趣、充滿活力,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混合式教學設計要點
(一)構建多元教學形式展開設計
混合式教學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教師可以結合信息化資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例如,設計線上互動式課堂,通過互動白板或在線討論平臺,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與學習等[4]。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立足于多樣化的教學設計原則,借助線上線下育人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中的優質資源,擴充線下教學容量,豐富互動內容,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以提升教學成效展開設計
混合式教學應以提升教學成效為目標。首先,教師在選擇線上教學資源時,要確保資源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能夠有效滿足課程要求。其次,教師應該熟練掌握信息資源的使用技巧,保證教學過程的流暢度。最后,數字資源的評估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可利用在線測驗和數據分析工具,對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成果進行實時跟蹤,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覺尋求教師的反饋和指導。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策略
(一)創設線上情境,協助學生高效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哲學視角來看,這句話可以反映“因果”之間的關系。學習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只有有計劃地學習才能切實搭建通往成功的橋梁[5]。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優勢,在信息空間為學生構建自學自測創新型學習模式,引導學生感受文字、思考問題,引發情感共鳴,提升學生預習效果,培養其良好的預習意識,這對構建高效的線下語文課堂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學習課文《觀潮》前,為了協助學生高效預習課文,教師可以采用一系列線上教學工具,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首先,教師可以制作短視頻,介紹《觀潮》的背景信息,同時利用吸引人的圖像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視頻工具展示錢塘江大潮的實景,讓學生直觀感受大潮的壯觀,并在視頻中穿插問題和小測驗,比如“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錢塘大潮的景象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借助互動環節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思考深度。而后,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布置探索性作業,如要求學生根據《觀潮》和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撰寫說明文或繪制關于錢塘江大潮的畫作,鼓勵其運用想象力和創造力來表達對錢塘江大潮的理解。同時,提供關于《觀潮》的自學材料和自測題目,幫助學生在預習階段進行自我評估,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二)創新教學形式,增強趣味性
混合式教學能有效提升語文教學的交互性,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探索性與互動性的學習環境。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能通過操控數字角色、合作完成任務等方式開展深度學習。這種學習體驗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課文《田忌賽馬》為例,在學習過程中為增強教學的交互性,使學生能夠運用多維思維進行思考、探索與創新,教師在教學前可先通過在線教學引入《田忌賽馬》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鼓勵他們進行自主學習[6]。接下來,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創設趣味情境,以加深他們對文本的認知與理解。例如,使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一個古代賽馬場景,包括馬場、馬匹等元素,使學生置身于課文情境之中,并在學習任務群中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合作小組,發布游戲任務(人機互動)。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角色(田忌、齊王等),在虛擬賽馬場景中開展角色扮演。學生根據“虛擬人物”的引導,進入不同的賽馬游戲場景。比如,在場景一中,學生會聽到孫臏對自己說:“你要保持冷靜,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贏下比賽。我將帶你進入田忌的內心世界,讓你看看他當時的表現,給你一些參考。”學生在虛擬賽馬場景中體驗不同賽馬策略的結果,并將結果與自己的策略進行對比。各小組成員進行合作、決策、交流,一場場精彩的虛擬賽馬大賽就此展開。線上虛擬游戲結束后,在線下教學中,教師仍然以之前的合作小組為單位,鼓勵各小組成員分享他們在游戲中的感受、所采用的策略和收獲的經驗,引導學生總結自身的收獲與學習體會。
(三)整合數字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數字資源整合是指根據特定目標,對各個相對獨立的數字資源系統中的數據對象、功能結構及其互動關系進行融合、聚類和重組,實現數字資源的優化組合利用,以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可通過數字網絡整合各種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充實教學容量,創新教學形式,并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實現多維互動交流,點燃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究欲望,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7]。例如,在學習課文《陶罐和鐵罐》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整合多種教學工具,如教育視頻、互動游戲、在線測試、電子圖書館等,豐富教學內容。隨后,使用如八桂教學通、騰訊會議等教育平臺,設立一個專門的線上討論區,組織線上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陶罐和鐵罐》中的爭議點。各個小組利用互聯網資源,如在線百科、文學論壇、電子書籍等收集信息和資料,用以支持小組的論點。接著,各小組代表陶罐和鐵罐的不同觀點進行辯論,這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還能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溝通技巧。課后,教師提供在線自測問卷,讓學生自我評估對課文《陶罐和鐵罐》的理解程度和學習效果,同時根據學生在線上討論和小組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個性化的反饋和指導。
(四)數據賦能,構建線上教學管理平臺
教育大數據指在教育領域生成、收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海量數據,是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為了構建高效的線上教學管理平臺,首先需要建立強大的數據庫,用于存儲學生的學習記錄、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等各種教育數據。該數據庫應整合學校現有的教育系統和外部教育資源,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并采用云存儲技術,以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可訪問性。其次,需要開發能夠處理和分析這些海量數據的工具,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以識別學生的學習模式、優勢和短板,為教學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指導。此外,線上教學管理平臺還需整合管理各類教學資源,如教材、課件、微課視頻等,并將這些資源標簽化和分類,便于用戶快速檢索和使用,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智能推薦適合的教學資源。建立線上反饋機制,如問卷調查和評價系統,收集來自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反饋,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和滿意度,并在平臺上集成社交功能,比如論壇、聊天室,促進各方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形成教育合力。最后,平臺界面和用戶體驗的設計也非常關鍵,需要開發直觀且友好的界面,確保所有用戶都能輕松使用平臺,并通過定期用戶體驗測試更新,保持平臺的先進性和易用性。高效線上教學管理平臺的構建覆蓋數據收集、分析、資源管理等關鍵功能,還包括反饋和溝通機制以及用戶體驗的優化,能夠顯著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增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參與度。
結語
總而言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混合式教學,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協作交互等關鍵能力有著積極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育人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促進“教”與“學”的統一,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常宏.用數字化打造小學語文精彩課堂[J].文理導航(下旬),2024(1):40-42.
[2]王薏珺.教育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學,2023(23):78-79.
[3]馬君霞.“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3(11):16-18.
[4]李治英.“互聯網+”模式下小學語文閱讀技巧教學[J].教育界,2023(32):56-58.
[5]蘇壽寧.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J].學園,2023,16(35):41-43.
[6]王堵生.活用信息技術打造小學語文靈動課堂[J].山西教育(教學),2023(11):9-10.
[7]張麗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的幾點探索[J].華人時刊(校長),2023(1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