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慈
[摘 要]語文新課標強調要設計、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展開科學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邏輯演繹,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質疑;要通過預測策略、提問策略等,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要創設具有張力的情境,啟發學生展開多元思考。這樣,有助于學生立足實際生活展開深入思考,獲得理性思維與理性精神的發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科學精神;語文教育;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0-0021-03
2023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的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指示高瞻遠矚,直接著眼于未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為語文學科“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在語文新課標中,“科學”一詞被多次提及,總目標中具體要求學生能“樂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辯證地思考問題,有理有據、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中,要求學生閱讀科技作品,“學習用日記、觀察手記等,展示自己觀察自然、探索科學世界的收獲”“分享觀察自然、探索科學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同時在不同學習任務群中,設置科學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意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科學精神成為助推學生成長的理性之翼。
一、注重邏輯演繹,增強理性思維
語文課程因其具有人文性的特點,被一些人認為是側重形象思維,注重感性認識,缺乏邏輯思考。其實,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融合體。語文課程的工具性體現在它服務于各個學科,廣泛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語文的核心元素是語言,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人們的思想要借助語言的外殼,通過對字、詞、句、段、篇等進行縝密的邏輯排列組合來表情達意、闡明觀點。因此,我們應注重語文教育的邏輯演繹,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側重形象思維,如聯想、想象等;高年級學生注重抽象思維,如判斷、分析與綜合等。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段的心理特質,關注教學內容中潛在的具體思維元素,適當增加思維訓練,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花鐘》一課時,在理解詞語的準確性上,教師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思考、體會估量類副詞的精準表達效果和作者的嚴謹思維。
師:請同學們看書,文中有這樣一句:“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句中用了“左右”這個表示不肯定的詞,準確嗎?
生1:準確,因為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只能估計。
生2:表面上看好像是不準確,實際上說明作者考慮問題很嚴謹。
師:大家感覺作者用詞恰當。如果他對觀察對象不能做出精確判斷卻用精確的數字,那么不但不能準確地說明事物,而且失去了科學性。文中還有這樣的句子嗎?
(學生舉例子說明)
師:現實生活中也經常用到這樣的“模糊語言”,誰能舉一個例子?
生1:不知道人家年齡,可以說“十歲左右”。
生2:我一般八點左右來上學。
……
這樣引導學生體味文本、表達觀點,具有循序漸進、條理清晰、思維嚴謹等特點,能夠增強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邏輯性,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運用相關策略,引發理性質疑
理性質疑是科學精神的關鍵,很多科學發現都是先提出疑問,再小心求證而得到的。質疑不是空中樓閣,不是胡亂揣測,更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依托文本進行的理性思考。統編語文教材設置的語文要素,屬于廣義的語文知識,通過對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全面建構,回答了“什么樣的語文知識最有價值”這一時代問題。語文要素擔負起教學內容體系重構的任務,首創性地編排了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有目的地閱讀等策略。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這些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地分析、理解文本,對文本進行理性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理性質疑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時,教師圍繞預測策略展開教學,由習得預測策略到運用預測策略,層層推進,有效培養學生的理性質疑精神。
師:你發現我們想象的,包括作者想象的,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可以做什么,有什么共同點嗎?
生1:它們都是帶有“繩”字的。
生2:它們都很長。
師:都是帶有“繩”字,都很長、很細。那接下來的故事會是怎樣呢?誰愿意給大家說說你的預測?請你說。
生:有一個老爺爺正在遛狗,他牽狗的繩子斷了,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剛好在風里飄動著。老爺爺說,這繩子夠長,就是不知道夠不夠牢固。說完,他就扯了扯胡蘿卜先生的胡子,確定夠牢固,就剪下來當遛狗的繩子。
師:你想的這個遛狗繩的確又長又細。大家覺得他的想法怎樣?
生:我覺得可以。因為前面說的什么繩子都很長,而且狗和我們人一樣喜歡散步,所以遛狗的繩子是很長的,所以這個說法可以。
師:我本來覺得是不可以的。你們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嗎?我想的是它可以給鳥太太做晾衣繩,給小蝴蝶做跳繩。可是我后來一想,人家作者還說了,它可以給小男孩兒做——
生:風箏線。
師:那給遛狗的人當遛狗繩,有什么不可以呢?你們覺得行嗎?
生:行。
師:那我們就把它寫在這兒。(板書)原來呀,它還可以當遛狗繩。還有不一樣的嗎?好,你來說!
……
本課作為閱讀策略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預測方法的習得課。在前一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學習中,學生從標題、插圖、上下文和生活等角度去預測文本。這一課秉承前一課學習的預測方法,指導學生關注細節,從插圖、人物、表情等方面進行預測。在預測新的故事情節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文本中的關鍵詞,如心情、動作、語言等進行合理預測,從而逐步理解文本。在預測中,學生會對細節或是不經意的情節進行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質疑不是明知故問,而是根植于文本,借助閱讀方法和嚴謹的邏輯思維,進行尋根究底的思考,閃爍著思想的火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創設具有張力情境,引導多元思考
科學精神的培育,需要教師創設富有思維張力的真實的語用情境。真實的語用情境能將科學知識與生活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圍繞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積極思考,不斷地分解、整合、遷移、運用相關知識。這樣,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深化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運用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嚴謹、科學、多元的思維習慣,悄然形成科學精神。
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時,一些教師以“漢字王國交流會”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學習停留在趣味化的表面,學生思維的觸角沒有深入漢字的深層肌理。要真正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以及社會影響,就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為此,我們設計一系列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活動。如布展“遨游漢字王國”宣傳欄、根據漢字規范評價年度網絡用語、編寫趣味漢字手冊等。這些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而且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如語言的起源、演變、社會影響、文化等。創設“遨游漢字王國”宣傳欄這一極富成就感的活動情境,能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漢字源流知識,理解漢字承載的特別意義,由此學會仔細觀察思考,了解生活中漢字的趣味用法。在評價網絡用語中,學生需要多維度思考、多角度剖析漢字知識、漢字文化、使用狀況等,體味漢字的深層意義。這種深入思考增進了學生對漢字趣味性和文化特質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對漢字使用狀況的全面認識。編寫趣味漢字手冊,旨在讓學生理解漢字古今意義的不同,在哪些場合使用漢字的古義,在哪些場合使用漢字的現代意義,會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等。這一活動有助于學生理解漢字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促進他們思考能力的提升。這些開放性、針對現實生活的活動,能促使學生不斷學習、交流、探討。他們結合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多元思考,主動運用各種知識、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漢字趣味性和文化性的理解更深刻透徹,科學精神也在多元思考中得到了發展。
這樣通過富有思考張力的情境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思考,有助于提升他們運用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
四、鼓勵合作探究,激發創新思維
鐘啟泉先生認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搜集處理信息、不斷解決問題的探索活動。課堂上,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互相啟發、質疑、嘗試、創造,促成真正意義上的思維碰撞和智慧融合,形成了開放、合作、有趣的“學習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線性思維走向板塊思維,學會演繹、歸納、推理和想象,語文課堂成為創新、思辨、系統的“思維場”。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引導他們學會用發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問題,大膽提出觀點,進行合理推論,與各方充分對話,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辯論”。對學生來說,辯論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要辯論,就要收集資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就要進行條分縷析的思考,就要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辯論,教師先安排學生觀看辯論視頻;再讓學生自由組合、廣泛討論,選擇感興趣的辯題;然后引導學生組內分工合作,準備材料;最后,組織辯論,讓學生既要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要反駁對方的觀點。辯論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交流,總結經驗,填寫辯論評價單。辯論前,學生要合作準備辯論材料,既要圍繞辯題搜集、整理材料,多角度思考,又要根據正反兩方的觀點對材料進行梳理、歸納,完成辯詞的撰寫。辯論中,學生要注意傾聽,并抓住對方表達的漏洞進行反駁,既要一針見血,又要用語文明。辯論評價時,學生要復盤整個辯論情況,厘清自己的思維、表達過程,從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辯論能力。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是通過合作的方式,與同伴對話,搜集材料,解決所要探究的問題,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合作和探究性學習,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傾聽與分享、溝通與合作,突破個人的思維壁壘,勇于嘗試,敢于創造。創造性思維就源于突破思維的程式化,源于彼此激蕩的思想。這樣,科學精神便在不斷自我迭代和特立獨行的創造性思維中萌芽、產生。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特定方式打開學生的思路、激活學生的思維,讓那些閃爍著光芒的思想火花成為學生探索的明燈,有效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與理性精神。科學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助于學生立足實際生活展開深入思考,使語文教育充滿思辨魅力和思想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曉艷. 慢·論證·醒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批判思維培養策略[J]. 基礎教育課程,2017(24):25-31.
[2] 石海梅,鄧麗清. 建立合作探究課堂 培養小學生批判性思維[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1):17-1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