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是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通識課作為高校公選課有著不同專業的選課學生,民族地區因多處在祖國邊陲尤其有著加強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文章以西藏大學開設的通識課中國古代科技史為例,凸顯其通識、歷史與思政課相結合的特點,挖掘課程當中顯性、隱性的思政元素并運用新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編寫特色講義,總結課程思政成效,找到更加適合民族地區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方式,為優化人才培養方式增添更多可能性。
[關鍵詞]民族地區;通識課;課程思政;中國古代科技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098-04
教育部在2020年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使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以來,西藏大學每年立項建設一批思政功能明顯的教育教學示范課程,中國古代科技史作為第一批示范課程連續三年先后在納金校區和河壩林校區開設。
西藏大學地處民族地區,開展思政教育在民族地區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藏大學重視引導大學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觀念植根于心,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文情懷、科學素養等相關德育元素,將課程本身的德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中國古代科技史是西藏大學近3年來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的通識課程,因為文理交叉性強,其與諸多專業課程有契合之處[1],而開展課程思政是踐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要求。中國古代科技文明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成果璀璨豐富,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卻十分緩慢,古代與近代形成了強烈對比,分析其差距產生的原因,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科技報國的精神。
一、中國古代科技史課程思政緣起
本課程的內容包含不少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成為課程思政的主陣地。
(一)具有通識課性質
梅貽琦先生曾認為: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通于人也[1]。可見,通識課程有著“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趣味性和專業性兼而有之。
中國古代科技史作為通識課程在西藏大學的授課對象包括社會科學類專業(如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法學、英語翻譯等專業)共計96名學生和自然科學類專業(如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臨床、護理、音樂、市場營銷、計算機等專業)共計256名學生,近3年累計352人。
高校開設科學類通識、科技與文明課程,能培養文科生的科學素養和理科生的人文素養[2]。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其面向的學生群體來自不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有更為堅實的基礎。同時,通識課程本身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為出發點開設的,中國古代科技史選課學生數量多,覆蓋學科專業范圍廣,與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初衷相符。
(二)具有歷史類課程性質
“學史明理”,學習歷史能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提高行動力。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不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經驗教訓,正如唐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所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歷史視角思考問題、以歷史眼光看待朝代更迭方知如何治理天下,為治理天下提供正確指導。這也啟示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營養來提升自身素質和個人能力。
科技史是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科技史學家薩頓堅信“科技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類進步的歷史”。科學可以被看作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其推動了人類自由和解放的進程,這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不謀而合。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深刻理解史實,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
(三)與部分思政課程有密切聯系
中國古代科技史中的“古代”是指從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夏朝建立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近代”無縫銜接。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復興即再次輝煌,掌握好中華文化在古代的“興”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有必要。中國古代科技史課程的開設起到了連接古代與近現代科技文明橋梁的作用[3]。
這門通識課可在科學和人文的交融中提升教學實效,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貢獻力量[4]。高校的思政課程教學通常集中安排在大一、大二學年,大學時期的后半階段以專業課程、畢業設計(論文)為主,但畢業前的思政教育仍不可放松。中國古代科技史課程教學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陣地。
二、中國古代科技史課程思政元素與實踐路徑
本課程以盧嘉錫先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通史卷》與牛治富先生的《西藏科技史》作為課程資料參考,其中西藏科技史是少數民族科技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少數民族科技史又是中國科技史不可或缺的部分。本課程根據地域特色與思政專題,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并將相關內容整合到教學案例中[5]。
(一)課程思政元素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是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代有許多科技成果都出自少數民族人民之手。比如明清時期建筑技術的進步體現在各民族因地制宜形成的不同民族不同的建筑文化;又如通過闡釋藏族天文歷法與漢地的陰陽歷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說明自松贊干布時期文成公主進藏以來,漢藏兩地的文化交流、往來貿易等活動均是相互影響的。身處藏族地區的教師,應當積極主動深入學習本地文化,包括藏族建筑、藏族的天文歷法、藏醫、藏族傳統手工藝(如藏紙、唐卡、藏香、藏刀)等,利用好西藏豐富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更好地挖掘民族特色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
本門課的自編講義中還包含傳統工藝體驗課,比如九連環和魯班鎖的動手體驗實踐。九連環涉及數列的知識,其環環相扣的特征與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相符;魯班鎖反映的則是古人建筑設計的巧妙思維,不借助錘和釘等外界的力量,利用自身精巧的結構結合在一起,且異常牢固,這就好比是我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這一共同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各民族緊密聯系的廣度與深度前所未有,我們必須認識到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一部中國史是由各民族交融匯聚形成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科技史是其中璀璨絢麗的篇章。
2.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中國古代的科技體系以傳統技術工藝見長,涌現出一大批如《考工記》《天工開物》《武經總要》等技術書籍,古代傳統的冶煉、釀酒、種植等技術都能為現代所借鑒。
自編講義中有一個專題是青銅文明。商周時期是一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重禮時代,“祀”“戎”這兩件大事都離不開青銅器的參與。這個專題按照自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最早的馬家窯文化出土的青銅刀)到商周時期的興盛(三星堆文明以及以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為代表的大國重器)再到春秋戰國慢慢過渡到鐵器時代(曾侯乙尊盤與失蠟法以及蓮鶴方壺等國家級文物)的時間線講述青銅文明的鼎盛。我們的先民早在幾千年前就掌握了青銅冶煉等一系列鍛造技術,各種造型精美的青銅器展示出中華文明早期生動豐富的文化內容。
古法工藝或是“國潮”內容在當下都是流量與財富密碼,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大眾視野是分不開的。古法來源于古人的匠人智慧,時下流行的“聯名”文化之風吹遍了各行各業,比如地理文化典籍《山海經》中神獸的名字給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芯片命名提供了參考,大國重器與天問、北斗、墨子的浪漫聯動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歸屬感的力量之源,只有學習了解傳統文化,新時代大學生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3.多元思維培養,加深家國情懷
中國科技史往往會討論幾個經典問題,李約瑟問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為回答這個問題,可引導學生從17世紀的中國與同時期的歐洲地理環境不同、文化環境不同以及封建王朝多年形成的弊病等角度來思考。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走了下坡路,然后又是如何崛起并高速發展的。這樣的思考可以助力學生培養問題解決的思維。
回看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比較突出的幾個時期,無論是“亂世”(比如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是“統一促發展”(比如隋唐與南北宋時期)都表現出科技成果增長的勢頭,都有著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的社會條件,引導學生辯證看待這一問題會有不同的收獲。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具有一些思維差異,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組織典型問題的討論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
(二)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本門課程的教學實踐,除了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方式還加入新型授課方式。
一是翻轉課堂。科技史課程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非常適合采用課堂討論、小組探究、課堂辯論等教學方式[6]。可通過科技史脫口秀、主題辯論等形式做翻轉課堂,收集不同專業學生對此課程的反饋、感悟和建議,使得教學成效可評估,不斷改進。
二是影音呈現。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與課程相關的視頻資源,包括《源·探索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等紀錄片,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中華優秀文明的魅力。
三是動手實踐。在動手實踐環節,利用教具比如九連環、魯班鎖、投壺、空竹等,讓學生在動手間學習古人智慧,如九連環中蘊含的數列知識,魯班鎖當中包含的建筑榫卯結構,投壺體現的力學知識,空竹包含的發音原理等,寓教于樂。
四是自主參觀。讓學生自主參觀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和西藏博物館,體驗唐卡、擦擦文化等地方特色手工藝,了解西藏科學技術史,明確少數民族科技史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一部分,增強民族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中國古代科技史課程思政成效
中國古代科技史開課伊始并未系統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和內容,學生的參與度與活躍度不夠,融入課程思政后,其教學成效提升了。
(一)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在開課伊始就提出“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這一辯題給學生思考與討論,討論式的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開放式提問引起學生興趣,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穿插分組討論和翻轉課堂等形式,學生選取的思考角度對教師也有啟發。
未開展課程思政的第一次授課與引入思政元素開展教學創新之后的課堂作對比,學生整體的抬頭率、遵守課堂紀律的程度以及課堂的活躍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可量化的出勤率(由92.3%提高至97%)、學生的考核成績(平均分由76.5提高至82.7)、評教成績(平均分由89.1提高至97.5)等均反映出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有所提升。
(二)課程論文選題情況
教師在課程中期階段布置了一篇課程論文,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自行選題。其中包括杰出的古代科學家(張衡、祖沖之、徐光啟等)與手工藝代表典籍(《考工記》《天工開物》等)以及家鄉與古代科技的關聯(河北的學生介紹趙州橋以它科學的“敞肩拱”結構而聞名,山西和河南的學生分別介紹家鄉的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代表的石刻藝術,西藏本地的學生介紹藏式學問體系“大五明”當中的“工巧明”和“醫方明”與科技史之間的區別聯系)等等。學生結合所學專業比如建筑(藏地因地制宜建造的屋頂結構如拉薩多為平頂,林芝因多雨多為坡頂)、數學(以圓周率和《九章算術》為代表的古代數學)、音樂(明朝朱載堉十二平均律的發明)等專業選擇相關主題進行論文撰寫。
(三)課后學生反饋
設計教學反饋表,收集學生課后的感悟以及對課程的其他意見,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的一次次反饋讓教師收獲意外驚喜。比如,學生在撰寫支部學習材料時,會聯系中國古代科技史課程的內容,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做社團宣傳時,利用投壺來增強互動性,便于學生了解傳統工藝之美;逛博物館的學生現場分享相關知識,對大國重器和優秀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四、結語
西藏大學將通識課程作為開展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開展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以通識課程中國古代科技史為例,分析開展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優勢,提升思政教育潤物無聲的效果。民族地區高校開展通識課程的思政教育一定要結合地域特色和優勢以及學生的實際,探索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和教學路徑,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向明.課程建設與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推進:以《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為例[J].高教學刊,2018(23):117-119.
[2] 陳廷煊,張洪雷.科技史融入高校中國特色通識教育體系的思考[J].成才之路,2023(3):21-24.
[3] 劉佳. 科技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4] 張翮.文理交融共育人:科學技術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與路徑探析[J].文教資料,2022(17):98-103.
[5] 孫彥君,于恩中,陳輝,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淺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14):69-71.
[6] 黎吉秀.課程思政下《科學技術史》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59.
[責任編輯: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