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璽玫
摘要:高職教育科研育人是踐行“科教融匯”的重要方式,將科技創新項目和研究成果融入教育教學中,培養具有勞動精神、滿足職業需求、掌握精湛技術、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對于促進高職教育師生共同成長、深化產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高職院校面對學生不愿為、教師不會為、育人環境較難為的現實問題,必須圍繞培育技能型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育人目標,在機制創新、產教融合、科教結合、師資提升等發展路徑上精準發力、做細落實,才能持續提升育人質量。
關鍵詞:高職教育;科研育人;科教融匯;產教融合
黨的二十大所提出的“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1]是新征程上深化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科教融匯”從科技和教育相結合的角度為職業教育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高職教育科研育人兼具科技創新與教學育人雙重職能,是有效踐行“科教融匯”的重要方式,研究高職教育科研育人的內涵及價值,查找其存在的不足,找尋科研育人的建設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高職教育科研育人的內涵
高職教育科研育人是將科技活動、教育教學、人才培養融為一體,把服務企業技術升級、產品研發的創新項目和研究成果融入以培養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的高職教育教學中,培養出具有勞動精神、滿足職業需求、掌握精湛技術、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培養學生勞動精神
“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精神,提倡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2]。勞動精神是新時代產業工人必備的品質。高職教育科研育人積極開拓育人空間,引導學生從探索者角度開展各種創新研究型學習實踐活動。學生在文獻查閱、實驗操作、實踐實習、科研訓練、創新創業實踐、專利申請、報告撰寫等科研活動過程中,能夠養成主動思考、精益求精的學習習慣,一絲不茍、執著專注的品質規范,團結協作、誠實守信的品德修養,求真務實、努力拼搏的工作態度,敬業愛崗、追求卓越的職業道德,從而樂于勞動,善于勞動。
(二)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職業不斷產生,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較2015年新增了81個新職業;原有崗位隨著“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呈現出崗位內容復雜化、工作范圍拓寬化、工種業務交叉化等發展新趨勢,需要從業者具有職業提升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及職業崗位遷移適應能力。高職教育科研育人,把學生帶入校企合作開展的“立地式”的應用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工藝改進和標準開發等創新過程中進行培養鍛煉,學生在創新活動中主動拓展知識層面,加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擴充對技術前沿信息的了解,獲得面向職業崗位群的核心職業綜合能力。
(三)培養學生操作技能
我國是“制造大國”,致力于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建設“制造強國”,對設備的精密程度、勞動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越來越高。高職教育科技創新產生于生產一線,側重于生產工藝和技術的實用性,在研發過程中結合先進儀器設備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學生在創新性操作實驗實踐中不斷練習,不斷增強精細化操作能力,獲取“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藝,提前適應新時代先進的技術操作要求。
(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高職教育是“促進就業創業創新的重要基礎”。高職教育科技創新的重心不在理論創新,而是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于小處發現問題,于實處解決問題,積極革新技術技藝解決現實問題。學生通過參與多樣化的科研創新活動開闊視野,培養出發現問題的“慧眼”,見微知著;培養出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思維,善于思考;培養出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敢于挑戰。
二、高職教育科研育人的價值
(一)科研育人是高職教育師生共同成長的有效途徑
“企業人才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勞動者的職業素質的競爭。”[3]實施科研育人工作有助于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培養學生職業素質,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職業化需求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將前沿的科技信息、嚴謹的科研精神、豐富的教育內容、多樣的育人活動設計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因此科研育人也能提升教師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有助于增強教師實踐應用能力,有利于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共育。
(二)科研育人是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內容
科研育人的根在“科研”,致力于校企協同創新是高職教育科研工作的鮮明特色,學校通過開展訂單式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產業鏈提供有力技術支持。科研育人的關鍵在“育”,圍繞產業鏈全鏈條需求進行技術、產品的研發與實踐,通過科研活動獲取生產服務一線所需的知識內容,共同推動育人活動的深入開展。科研育人的成果是“人”,培養的是能夠滿足企業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優質的產業工人,這是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重要人力資源。
(三)科研育人是技能型社會提質增效的重要助力
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4],但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口總量僅為26%,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8%[5],而人才市場更需要高附加值的人才。高職院校利用科研創新活動了解產業需求變化和發展方向,通過育人活動有效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高技能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度,培養出具有跨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崗位適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帶動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滿足技能型社會建設的迫切需求。
三、高職院校科研育人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學生科研活動參與度不高
近兩年高職院校招生規模擴張,生源結構復雜,超60%的高職院校學生是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招生對象結構復雜,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不乏基礎知識欠缺、不適合創新型研究的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實際情況不佳,缺乏科研精神,存在畏難情緒,理論知識、分析能力、技能水平和創新思維均不能滿足科研工作需求。此外,“專升本”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有著巨大的誘惑。以河南省為例,專升本報考人數逐年攀升,2023年已達到了23萬余人,約占畢業生總人數的67%。很多學生從進入高職院校起專攻專升本考試科目,不愿意花時間跟隨指導老師從事科研活動。即使有學生在前期愿意參與科研輔助工作,也大多會在三年級放棄參與科研活動,導致科研育人活動不能進一步開展。
(二)教師科研育人能力不足
高職院校教師對科研育人理念普遍認可,通常情況下,教師職稱和學歷越高,越認同教學對科研的積極促進作用和科研反哺教學的重要性,也越有能力踐行科研反哺教學,而教學一線的主力——中青年教師對科研育人的關注度不高。一方面,他們與企業接觸少,創新研究項目少,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充足的科研成果積累。教師自身教學科研閱歷限制了教師的認知及實踐,不能充分地將科研經歷、科研成果整理成案例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有意識地把研究項目向學生的課外學習方面延伸。另一方面,一線教師教學工作量大,部分教師敷衍塞責、重量不重質,科研與教學不能兼顧,仍沿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也有一些教師在評上高級職稱后,基本放棄科研創新,導致高層次的科研教學隊伍人才缺失,給學生創造充足的科研實踐機會成為空談。
(三)科研育人環境不佳
當前,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理念以及對教師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仍然以科研項目的等級、刊發論文的層次為重點,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應用性并未獲得足夠的重視,致使教師科研成果類型單一,積累的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結合不緊密,融入教學價值不高,這些都阻礙了科研育人的深入進行。此外,高職院校還存在科研育人配套激勵政策不到位、科研反哺教學氛圍不濃厚、科研反哺教學運行模式不暢通,科研育人方式單一、科研資源未充分轉化為教學平臺等問題,高職院校的科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還處在摸索前進的階段。
四、高職教育科研育人的建設路徑
隨著“科教融匯”戰略的深化落實,高職教育重視科研育人工作、快速破局提質已成為時代所需。高職教育科研育人圍繞培育技能型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6]的育人目標,在機制創新、產教融合、科教結合、師資提升等方面不斷改進,從而有效實現“科教融匯”。
(一)創新育人機制,筑牢科研育人保障
機制創新是育人各要素優化發展、促進資源交流、提高育人質量與效率的基礎保障。通過構建并推動落實科研育人機制,激發師生科技創新活力,為科研育人提供強大驅動力。
高職院校要將科研育人納入學校的頂層設計,全方位挖掘科研育人要素,打造科研育人新體系,在高質量發展的站位上謀劃布局學校的科技創新規劃,鼓勵引導教師重視科研探索;積極構建高職院校科技管理服務新模式,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做好服務,積極為教師與企業牽線搭橋,解決師生科研活動的校內外掣肘阻礙。構建自覺踐行科研育人的思想引導機制,將科研育人的理念全面融入師生的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師生科研的自覺性[7]。深化科研育人實施機制,全面優化科研育人內容、環節、程序和方式,將其進一步融入人才培養中。將科研育人內控監管機制與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相結合,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層面融入科研育人標準,制定明確的科研育人質量目標,并實施動態監督。強化科研育人實施保障和激勵政策,制定科研育人活動和項目經費保障制度,優化教學、科研資源配置、強化共通共用,對師生實施科研育人的成果進行有效激勵,激發師生參與科研實踐活動的活力。
(二)深化產教融合,打牢科研育人基礎
產教融合是學校科技創新快速發展的重要路徑,是高職院校科研育人獲得實效的重要基礎。學校要以自身優勢資源吸引企業合作,打破“產”“教”界限,深度參與行業企業技術研發、全面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推進科研融入教育教學,實現教學與科研的雙提升。
高職院校通過制定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和建設機制,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引入行業、優質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或建設二級學院、產業學院,推動適應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組織結構改革。打造產教融合生態圈,主動尋求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學校四個層面的合作聯動,實現教育培養與區域產業的緊密對接。以“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8]服務產業技術升級,以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研發等領域的合作服務企業需求,努力挖掘產教協同與貫通培養的潛在機會,靈活開創合作形式,在企業行業等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基礎上掌握“企業語言”,使科研育人始終與企業創新發展保持同步。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專家作用,深度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校企合作對接、教育教學指導,站在產業企業需求的角度做好學校和人才培養工作,實現“生產性”與“教育性”的對接和融合,形成教育理念先進、課程體系優化、應用特色鮮明、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借助產教融合平臺組織多種形式的非學歷培訓教育和技術服務,在培訓中加入科技研發與創新教育指導,切實提升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
(三)融合科研教學,創新科研育人方式
高職院校要注重以科技創新賦能教學創新,使人才培養拓展“知識水平的廣度”,獲得“技術技能的厚度”,提升“創新能力的高度”,在“科研+教學+學習”的過程中,將理論付諸實踐,將科技創新元素融入教學,促進師生主動提升、自覺創新、全面發展。
要圍繞專業建設系統設計科研育人的標準和執行方案,深度開發科研項目的教學育人功能。教師要把握科研創新方向,以橫縱向科研項目為出發點,將科研項目的內容、創新點和研發過程有機融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畢業設計選題、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技能競賽等教學活動,把科研育人理念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能力定位為目標,融“重創新、強實踐、個性化”科技創新元素于教學之中。將“技術+知識”融合,重構課程體系,導入一線技術知識,將課程項目化、項目課程化,賦予課程內容先進性和科學性。根據課程教學規律開發教材的新形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材開發,開發與教材配套的資源庫,建設好案例庫[9],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打造立體化教材。創新教學方法,推進教法改革,選取科研項目作為教學案例、實踐教學項目、教學模塊等[10];積極推進課堂革命,以“產教融合、技術革新”促進技能傳承及提升,以“信息化革新”提升課堂深度和廣度,以“課堂文化革新”促進觀念更新、培養工匠精神。
(四)提升師資能力,優化科研育人主體
教師作為高職院校科研育人的主體,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能夠在課堂上“講”,還需要有較高的技能水平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做”,更要有創新研發能力,將創新的思維和先進的技術技能融入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科研意識培養,激勵教師務實創新,定期或不定期聘請專家教授和企業技術人員組織研發討論會、企業交流會、科研育人分享會,濃厚科研育人氛圍。要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科研平臺,為教師了解行業企業、開展技術升級、產品研發活動創造機會。要充分利用內部教學診改工作、教學能力測試、“自我+學生+同行+督導+行業企業”等多元評價,通過量化分析、質量考核,查找教師能力的優勢與不足,制定個性化師資培養方案,加速提升師資能力水平。要善于從生產一線和技術部門選聘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等,以“固定崗”或“流動崗”的形式,加入高職教育教師隊伍,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同時鼓勵教師去企業兼職,實現人力資源雙向流動,共同促進,以求更好地增強應用研發能力和育人能力。
結 語
職業教育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區,機遇與挑戰并存,高職教育要成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堅實基礎”,就要以科教融匯為目標做好科研育人,在機制創新、產教融合、科教結合、師資提升等方面精準發力、做細落實,構建更好的育人環境,切實提升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志成.深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時代價值與實施策略[J].湖南教育(C版),2023(02):35-37.
[2] 宇文利,奚佳夢.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弘揚與培育[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02):134-144+2.
[3] 盧琳,陳文坤.新《職業教育法》背景下高職班組長型人才職業素養的培養[J].河北職業教育,2023,7(02):57-60.
[4] 在現代制造業等領域 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校[EB/OL].中國教育部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1107/mtbd/201811/t20181108_354017.html
[5] 中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EB/OL].光明網,https://m.gmw.cn/baijia/2021-03/19/1302174530.html
[6] 習近平.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EB/OL].
中央政府門戶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1-
04/13/content_5599268.htm
[7] 范五三,謝興政.新時代高校建構科研育人體系的動力機制[J].中國高校科技,2018(07):41-43
[8]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Z].國辦發〔2017〕95號
[9] 曾凡遠.高職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0(24):62-65.
[10]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發布《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 2019 年工作要點》[EB/OL].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307627425_28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