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也是大學生未來發展所必備的責任擔當和人文精神。家國情懷融入高校世界史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國際視野,了解不同文明的歷史;強化國家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心;培育健全人格,樹立正確“三觀”。在高校世界史教學中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挖掘家國情懷的深度;對比中外歷史,拓展家國情懷的廣度;創設歷史情境,感知家國情懷的溫度。家國情懷不僅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體現出的持久理想,也是關乎人類命運所展現的深情大愛。
[關鍵詞]家國情懷;世界史;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16
家國情懷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傳統優秀文化之一,它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人文精神,也是歷史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家國情懷不應只局限于中國史教學,還應注重融入世界史教學中,使學生能夠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歷程,從而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因此,家國情懷是當前世界史教學中較為重要且具有緊迫性的議題,通過在世界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使學生習得知識和獲得能力、樹立正確“三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熔鑄家國情懷。
一、家國情懷在高校世界史教學中的意義
當今世界處在大發展、大變革時期,在高校世界史教學中強化家國情懷尤為重要,一是有助于培養學生寬宏的國際視野,了解不同文明的發展歷史;二是有利于強化國家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心;三是對于培育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正確“三觀”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培養國際視野,了解不同文明的歷史
翻開世界歷史的長卷,可以深刻了解不同民族、人物關于家國情懷的歷程。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明誕生于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了已知最早的楔形文字,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律系統,在數學、醫學等方面取得較大進步,對人類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南亞的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印度文明,它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之一是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后來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中國等其他國家,目前大部分國家使用阿拉伯數字計算,極大便利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
古希臘人創造了燦爛的希臘文化,他們在建筑、文學、哲學等方面有較高的造詣。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希臘名人的代表,他們的思想和成就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地影響。通過學習古希臘哲學思想,我們能夠更好的吸收與借鑒,從而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尤其在法律方面較為突出,先后頒布《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最后匯編為《民法大全》形成了羅馬法系,為后來諸多西方國家所借鑒。
由此可見,在歷史的長河中,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研究不同文明的發展歷程,從而汲取養分并拓展家國情懷的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1]我們只有全面地了解世界、認識世界,并從中汲取養分,才能夠更好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服務。
(二)強化國家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心
在世界歷史上,先后出現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他們在發展數百年后先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中國文明卻一直延續至今,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在歷史上,古印度創立佛教,對南亞和東亞產生重要影響,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也作出重要貢獻,但最后出現了文明斷裂;反觀古代中國,成為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尤其是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盡管在近代歷史上,中國也曾遭到外國入侵,但始終亂而不滅,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
通過學習世界歷史,對比不同國家的境遇,從而更好地加強國家認同,筑牢民族自信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強調:“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作為一體兩面的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2]由此可知,在學習世界歷史時,我們應該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真真切切地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這也是中國人的獨有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3]的確如此,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有眾多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和偉大復興而不屈不撓的奮斗。
(三)培育健全人格,樹立正確“三觀”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是不同地域的特色呈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4]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土壤,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在人類發展中實現著自己的價值,不能貶低其他文明,更不能為了自己利益而挑起事端。但遺憾的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戰爭在西方世界經常發生,如希波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布匿戰爭等,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中世紀,英國和法國由于各種原因進行了“百年戰爭”,造成巨大危害,法國在戰爭中損失了近一半的人口、英國的人口下降了20%-33%[5],這些數字充分說明了戰爭對于人口和社會的巨大沖擊和影響。西方歷史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戰爭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分析戰爭的原因、性質和教訓,樹立正確的“三觀”,倡導和平與發展,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二、家國情懷在高校世界史教學中的培育路徑
在世界史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家國情懷元素,其主要培育路徑為:一是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挖掘家國情懷的深度;二是對比中外歷史,拓展家國情懷的廣度;三是創設歷史情境,感知家國情懷的溫度,在深度、廣度和溫度的涵養下,筑牢世界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培育。
(一)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挖掘家國情懷的深度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家國情懷培養相得益彰。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頂層設計,把家國情懷上升到人類共同發展的高度,體現出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情懷;同時也是基于人類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反思。
在古希臘,雅典和斯巴達長期爭霸,導致數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給雅典和斯巴達民眾帶來沉重災難。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于2012年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主要是說明新興大國與現存大國之間的競爭關系。從“修昔底德陷阱”提出的時間來看,它是當代美國學者構建的范式,這種模式必然存在偏差。從事實來看,世界上本來沒有“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如果大國存在誤判,可能會導致自己陷入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正是對“修昔底德陷阱”最好的回應,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要有人類關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6]
因此,在世界史教學中,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培養家國情懷的深度,在“家-國-人類”發展的理念中共生共榮也是負責任大國的應有之義。
(二)對比中外歷史,拓展家國情懷的廣度
在歷史上,中外交流的例子比比皆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雖被匈奴扣押十余年,期間受到各種磨難而志不改,最后返回長安,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自張騫之后,中原與西域諸國聯系加強,絲綢之路由此開啟,也是中國與其它國家友好交流的例證。在近代歷史上,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啟新航路,客觀上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聯系,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整體;但是,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對亞非拉地區的掠奪也不能忽視,尤其是造成非洲國家的長期落后。關于遠洋航行,明朝鄭和曾七次下西洋,最遠達到非洲東岸,推動了中國與亞洲、非洲的經濟、文化交往,所到之處沒有掠奪人口、也未進行侵略,是一場和平之旅,這與西方國家的新航路有本質區別。
由此來看,中國自古以來奉行和平外交方針,從不恃強凌弱。通過中外歷史對比,一方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樹立憂患意識,認識到國家命運和自己休戚相關,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自覺服務于民族與國家發展,拓展家國情懷的廣度。
(三)創設歷史情境,感知家國情懷的溫度
提起世界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總會給人“高大上”的感覺,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歷史情境,讓有血、有肉的歷史呈現在學生面前。以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用圖片或視頻展示其成果,如珍妮紡紗機、蒸汽機等;用數據說明工業革命后,英國職業、人口和經濟等方面的變化,這些都是工業革命的正面影響。然而,工業革命也衍生出許多“負產品”,如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對立嚴重、環境污染嚴重等,尤其是環境污染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夢魘。十九世紀中葉倫敦一家報紙報稱:“泰晤士河在工業革命前水清魚多,是水禽棲息和豪門宴飲的理想場所,是英國人的生命之河。但在工業革命之后,該河的水質迅速惡化,病菌孽生,魚類幾乎絕跡。河水的污染還使倫敦奇臭難耐。”[7]通過大量圖片和數據辯證地看待英國工業革命,也能產生共情,思考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避免走英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這種歷史情境再現模式,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受到家國情懷可以隨時觸碰。
三、結語
家國情懷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民族前進的精神源泉。需要指出的是,家國情懷不僅僅是對自己國家、民族的熱愛,也要有心懷天下、面向全人類、面向未來的家國情懷理念。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高校世界史教學中,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國際視野,認識到不同文明的獨特性;另一方面也要強化國家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心,堅持道路自信。家國情懷的培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大學生從對家庭情感上升到民族和國家情感的高度,進而把“家國”范疇提升到“世界內涵”,實現“家國”與“世界”的有機融合。總體來看,培養家國情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需要持續發力,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育健全人格,避免極端主義和排外主義的滋生,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實現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5.
[2]王震中.強化國家認同與民族凝聚[N].人民日報,2015-10-15(7).
[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10-15)[2023-12-3]. https://www.whb.cn/zhuzhan/jiaodian/20151015/39577.html.
[4]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EB/OL].(2019-5-15)[2023-12-0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574831139367417&wfr=spider&for=pc.
[5]Robin Neillands.The Hundred Years War[M].London:Routledge,2011:110-111.
[6]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5-1(2).
[7]梅雪芹.英國環境史上沉重的一頁——泰晤士河三文魚的消失及其教訓[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3,50(6):15-29+154.
基金項目:2023年度鹽城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項目名稱:高校世界史課程家國情懷的設計與思考(項目編號:2023YCTCJGY13)
作者簡介:崔財周(1988.10-),男,漢族,河南周口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英國史、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