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摘要】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對音樂作品的解讀不夠深刻,缺乏欣賞音樂的學習方法。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推出聽賞教學方法,精選契合學生認知水平、鑒賞能力、理解能力、興趣愛好的音樂作品,創(chuàng)設聽賞音樂情境,多角度推出聽賞互動活動,延伸聽賞訓練維度,傳授更多聽賞學習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聽賞學習契機,幫助學生順利建立音樂鑒賞思維,讓學生在聆聽、思考、討論、創(chuàng)編中逐步提升音樂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音樂;聽賞教學;實踐探索
聽賞是音樂鑒賞中極為常見的方法應用,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賞經(jīng)歷。教師結合學生的聽賞水平,展開針對性教學設計和活動組織,從篩選聽賞內容、營造聽賞氛圍、推出聽賞活動、布設聽賞任務等教學角度出發(fā),激發(fā)學生聽賞學習興趣,強化學生聽賞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學生聽賞學習習慣,促使學生積累聽賞學習方法,讓聽賞成為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學習手段,幫助學生快速進入音樂核心學習。
一、整合音樂資源,營造聽賞氛圍
小學音樂有固定教材,教師宏觀掌控教學內容,圍繞學生的基本學情展開教學方案設計,整合課外音樂資源,搜集、篩選適合當前學生的欣賞作品,建立聽賞音樂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順利進入聽賞環(huán)節(jié)。
1.展開學情調研
由于各種制約因素,導致每個學生的興趣取向、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樂感基礎等存在一定差異。教師深潛學生群體,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針對性梳理教學內容,并拓寬音樂欣賞面,借助網(wǎng)絡平臺、教輔材料等渠道,搜集、篩選更多適合的音樂作品,營造生動、直觀的聽賞學習氛圍,為學生帶來更多的聽賞機會,促使學生全面提升欣賞水平。在聽賞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對聽賞特點做深入研究,結合聽賞內容做針對性指導,提升音樂教學效率。
學生的樂感呈現(xiàn)個性化,教師對此有理性判斷,針對性整合更多適合的音樂作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契機。在教學人音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月亮月光光》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歌曲,讓學生誦讀歌詞內容,并聽賞歌曲情緒、節(jié)奏、旋律等,鼓勵學生根據(jù)歌曲節(jié)奏自行設計律動動作,在聆聽歌曲時進行個性化展示。歌詞理解難度不高,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并主動進行律動動作創(chuàng)編。這首歌具有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為加深學生對歌曲情感的理解,教師組織學生朗誦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并搜集《故鄉(xiāng)的云》《橄欖樹》等相似歌曲作延伸欣賞,從多個角度啟發(fā)學生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課外音樂作品的適當搜集,為學生聽賞訓練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能夠順利激發(fā)學生的聆聽熱情,確保學生自然進入聽賞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學生聽賞學習需求,適當滲透課外音樂作品,符合學生主觀學習意愿,為學生良好樂感的形成提供有效助力。
2.精選音樂作品
學生對不同的音樂作品有不同的偏好,這是教師在教學方案設計時需要關注的。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調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需求和音樂學習訴求,針對性精選欣賞學習內容,并對欣賞內容做精準背景、內涵的解讀,激發(fā)學生聽賞興趣,對提升鑒賞效果有一定積極促進作用。學生的音樂欣賞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教師結合學情,動態(tài)調整教學方案,以提升教學內容的契合度,避免其產(chǎn)生畏難心理。
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欣賞依舊停留在旋律和歌詞,教師結合學生的聽賞能力,為其量身布設聽賞基本要求,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音樂作品,提升聽賞訓練效果。在教學《豐收鑼鼓》時,教師首先播放完整歌曲,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再將歌曲進行分段,依次播放片段,讓學生分段欣賞、分析不同段落的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引導學生了解音樂要素對音樂形象、表現(xiàn)音樂情緒的重要作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教師組織學生視唱主題、隨音樂敲擊鑼鼓節(jié)奏等活動,并鼓勵學生嘗試自行創(chuàng)編打擊樂,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內化音樂認知。教師為聽賞音樂賦予任務要求,引導學生深入探索音樂作品,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聽賞水平,豐富學生聽賞認知。
二、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激發(fā)生本興趣
多媒體的圖片展示、視頻播放、音頻播放等功能,能夠對學生的多種感官形成沖擊,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明顯激發(fā)效果。教師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聽賞學習情境,結合示范演唱等教學手段,為學生順利進入聽賞學習做好鋪墊。
1.開發(fā)媒體教程
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比較感興趣,教師緊抓其心理特點,借助多媒體展示音樂作品,創(chuàng)設直觀化、趣味性的音樂情境,便于學生深入欣賞音樂。教師整合多媒體教學手段,探尋適合切入點進行精準投放,創(chuàng)造良好的聽賞環(huán)境,為學生的心理帶來更多觸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聽賞學習興趣,順利進入聽賞學習環(huán)節(jié)。聽賞學習離不開多媒體的支持,教師合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建立欣賞認知基礎提供有效幫助。
《草原放牧》是由《草原贊歌》的旋律改編而來,而《草原贊歌》又是美術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題曲,教師在引導學生聽賞這首歌曲時,首先借助多媒體展示“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以及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曲家,發(fā)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特性,便于學生理解音樂是如何講述這個故事的,再組織學生對故事進行綜合評價,總結歌曲表達的情感。在唱練體驗環(huán)節(jié),教師運用聆聽感悟法、示范法引導學生學唱歌曲,鼓勵學生結合歌曲旋律完成聲勢、律動練習,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運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蒙古族“短調”旋律的特點。在聆聽感受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學生介紹作曲家、引子描寫的情景、主奏樂器、聆聽感受等內容,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樂曲,內化樂曲知識,初步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2.優(yōu)化展示情境
每首音樂作品都具備獨特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情感。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帶有趣味性、互動性、實踐性的示范演唱、背景介紹、角色演繹、故事分享等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活動興趣。在展示情境創(chuàng)設時,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學力基礎進行調查,科學分析學生對不同音樂作品的聽賞興趣和價值取向,組織適合的展示活動,為聽賞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小學生對動畫片有特殊觀看興趣,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學特色海洋課本《小哪吒》這部分內容時,導入哪吒重生的動畫片片段,要求學生觀看動畫并復述哪吒重生的故事,引導學生將故事情節(jié)和音樂相對接。學生能夠順利將樂曲分為“金光洞里”“哪吒蘇醒”“師徒相見”“出發(fā)報仇”四部分,并能分辨不同部分的節(jié)奏、速度、情緒的變化。教師順應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將這四個部分進行拆解,依次播放,分段欣賞,鼓勵學生用肢體語言詮釋不同樂段所講述的故事內容。學生對哪吒的故事較為熟悉,能夠生動體現(xiàn)哪吒不同階段的各種肢體動作和情緒變化,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聆聽、體驗、模仿、探究、表現(xiàn)等方法分辨、感知音樂在速度、節(jié)奏、情緒上的變化和特點,引導學生聯(lián)想音樂表現(xiàn)的情景,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三、開展音樂活動,強化學習體驗
音樂學習活動資源豐富,教師針對聽賞學習展開對應教學設計,推出更多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成長需求的討論交流、模仿展示等互動活動,為學生帶來豐富音樂學習體驗,促進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成長。
1.開發(fā)互動活動
聽賞音樂學習不是簡單的背歌詞、記旋律,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討。教師推出聽賞討論活動,組織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歌詞、情感、旋律、節(jié)奏、主旨等做深入探究,挖掘音樂作品的感染力和教育性,為學生聽賞認知的建立提供幫助。不同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勢必不同,教師組織學生依據(jù)自己聽賞情況進行集體討論交流,讓學生在思考、交流中產(chǎn)生思維碰撞,獲得更多探索契機。
聽賞學習活動形式豐富,教師依據(jù)學生基本學情做好篩選設計,讓學生在多重互動中順利啟動欣賞學習思維,在實踐性學習中建立音樂鑒賞認知。在欣賞《牧羊姑娘》這首歌曲時,教師對樂曲表達的內涵做詳細解讀,為學生順利進入聽賞學習做好鋪墊。學生聆聽樂曲,結合教師的解讀,能夠明確感受樂曲稍慢的節(jié)奏和悲傷、蒼涼的意境。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了解樂曲中牧羊姑娘處境的艱難,教師適時導入《我是草原小牧民》,這首歌曲中歡快、活潑的節(jié)奏和充滿自豪感的情感與牧羊姑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聽賞體驗討論。學生通過對比欣賞,對兩首不同風格的歌曲有不同的欣賞感悟,能夠積極響應,課堂學習氣氛高漲。
2.推出聽賞模仿
小學生對實踐性活動有特殊參與興趣。為了強化學生的聽賞學習體驗,教師開展不同形式的聽賞模仿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展示、模仿、演繹等操作,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建立音樂認知基礎。欣賞認知內化是聽賞學習的目標,教師結合學生對演繹活動感興趣的心理特點,推出多樣化聽賞模仿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聽賞經(jīng)驗,為學生內化音樂學科認知創(chuàng)造機會。
在之前的音樂課上已經(jīng)學習了《阿細跳月》,學生通過對彝族民族風情有了一些了解,也積累少數(shù)民族不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知和對民樂的初步了解,為相關歌曲的學習做好前期鋪墊。教師在教學《火把節(jié)》(片段)這部分內容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火把節(jié)的傳說”動畫,讓學生了解彝族火把節(jié)的由來和風俗習慣等,為欣賞樂曲奠定情感基礎。小學生具備好奇心重、探索欲強的年齡特點,對少數(shù)民族的各種節(jié)日有一家探索興趣。教師適時布設聽賞任務,要求學生自行組建表演小組,課堂演繹這首樂曲。學生對集體模仿演繹活動有較高參與興趣,能夠主動組建隊伍,演唱歌曲、編排律動動作等。教師進行班級巡視,適時給予學生一定的技術支持,輔助學生順利推進演繹任務。音樂聽賞與演繹活動相對接,學生獲得的音樂體驗將更為深刻。
四、延伸音樂訓練,提升音樂技能
音樂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諸多對接點,教師適時延伸聽賞訓練維度,布設相關網(wǎng)絡聽賞學習任務,投放聽賞創(chuàng)編學習作業(yè),引導學生在深度學習鍛煉中,提升音樂學科綜合素養(yǎng)。
1.布設網(wǎng)絡任務
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多頻次應用,為音樂欣賞學習提供了更多選擇。教師結合學生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掌握情況,布設網(wǎng)絡音樂作品聽賞交流活動,要求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集、聆聽、梳理、歸結更多適合小學生的音樂作品,并以視頻、圖片、音頻等形式反饋到班級群。學生對網(wǎng)絡相關學習任務有主動參與興趣,教師以學生心理為抓手投放學習任務,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熱情,在更多實踐中建立學科認知。
教師適時布設網(wǎng)絡聽賞任務,學生有一定聽賞經(jīng)驗積累,能夠積極響應,訓練效果顯著。在教學《野蜂飛舞》時,教師從演奏樂器角度布設聽賞任務,要求學生借助網(wǎng)絡渠道,搜集這首舞曲的小提琴曲、鋼琴曲、手風琴曲、單簧管曲等版本,聆聽這些樂曲,梳理、總結不同樂器的表現(xiàn)特點和展示效果,挑選自己以為最適合這首樂曲的樂器演奏版本,并以視頻或音頻的形式反饋到班級群。教師鼓勵學生也可以從節(jié)奏、情緒等方面,分別梳理樂曲表達的主題和表現(xiàn)手法,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推送到班級群,并參與聆聽評價。教師及時與家長做好溝通,邀請家長對有操作困難的學生提供一定幫助,確保學習任務順利完成。在互動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扮演好引導者角色,引導學生自評、互評,推選優(yōu)秀作業(yè),延伸聽賞訓練維度,使其學習體驗更為立體。
2.投放創(chuàng)編作業(yè)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適時投放聽賞創(chuàng)編作業(yè),引導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改編歌詞、創(chuàng)編聲勢、創(chuàng)編律動等,讓學生借助不同形式的展示手段,將音樂作品進行個性化展現(xiàn),提升學生音樂表現(xiàn)力。教師將聽賞訓練和創(chuàng)編有機對接,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有效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編作業(yè)的投放,有效引導學生在聽賞訓練基礎上開展深入探索學習,幫助學生順利啟動音樂學習思維。
學生對改編歌曲、創(chuàng)編聲勢、創(chuàng)編律動有較高參與興趣,教師適時設計創(chuàng)編作業(yè),為學生帶來更多創(chuàng)編機會,為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供有利條件。教師在教學《劃龍船》這首歌曲時,組織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想象人們在端午節(jié)興高采烈賽龍舟的情境,并結合旋律填上相應的歌詞。學生初步接觸填詞操作,教師不做硬性要求,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布設不同層次的創(chuàng)編任務,避免其產(chǎn)生畏難心理。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生活認知基礎做具體操作,對于有創(chuàng)編困難的學生可以尋求小組其他成員的幫助,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歌曲創(chuàng)編展示。每個小組能依據(jù)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明確不同分工,順利完成創(chuàng)編任務。學生對歌曲改編有一定認同感,教師針對性投入改編作業(yè),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成功提升訓練效果。
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聽賞教學法,借助整合音樂作品資源、創(chuàng)設音樂聽賞情境、開展音樂學習活動、延伸音樂學習訓練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帶來更多聽賞學習機會,強化學生聽賞學習體驗,為其音樂認知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音樂聽賞學習門檻較低,學生接受度較高,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展開針對性教學設計,能夠有效提升音樂教學效率,逐步提升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偉偉.小學音樂教學中聽賞教學策略分析[J].啟迪與智慧(中),2020(12).
[2]莊艷莉.小學音樂教學中聽賞教學策略分析[J].讀寫算,2021(29).
[3]陳銘.小學音樂教學中聽賞教學策略分析[J].北方音樂,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