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摘要】文章提出要基于教材定位,設置項目跨界的統整支點;基于逆向設計,開辟項目跨界的實施路徑;加工跨界產品,搭建項目融合的展示平臺。
【關鍵詞】單元視域;學科整合;項目學習;成果展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版新課標”)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納入到拓展型任務下,基于這一任務群下的項目化學習,則要借助驅動型任務的設計,積極創設可感的學習情境,巧妙地融入生活知識、依托真實的生活經歷,自然融入不同領域的課程,展開文本的閱讀和語言文字的實踐研究,借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筆者就以部編版五下第七單元為例,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思考和嘗試。
一、基于教材定位,設置項目跨界的統整支點
1.緊扣語文要素,設置項目的統整概念
部編版教材以單元整體的方式編排,不同的文本內容、不同的助學系統,都積極指向單元所設置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就需要教師站在單元整體視角,設置準確的統整性概念,否則教學內容如同一盤散沙,跨學科和項目化也將陷入到各自為陣的尷尬之中。
部編版五下第七單元所設置的語文要素包含“初步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和“收集資料,介紹一個地方”,結合教材中本單元所編選的三篇課文以及口語交際“介紹一個地方”和單元習作“介紹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等相關內容,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核心大概念定位于:通過資料收集與整理,嘗試運用動靜結合的表達方法,介紹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教師以此為基礎,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下設三個關鍵性子概念:其一,聚集表達方法,感受動靜結合的表達效果,并遷移描寫一處景點;其二,綜合性運用資料收集的相關方法,根據具體需要對資料進行甄別、分類和整理;其三,借助資料感受世界文化遺產的特點,在閱讀和介紹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
基于這一單元開展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大概念的確立和設定絕不是教師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在精準解讀和整體把握了單元的編排方式上,為高效統整單元資源提供了支點。
2.基于生活實際,創設真實的項目情境
無論是跨學科,還是項目化,都不能將學習的范疇局限在固有的教材上,而需要創設鮮活的情境,以契合項目化下跨學科的真實需求。部編版教材中的“人文主題”,秉承“2022版新課標”中“人文性”的定位,決定了單元選文的內容指向,是創設項目化學習情境的認知原點。
比如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足下萬里,移步換景,寰宇紛呈萬花筒?!本幷叩暮诵挠靡饩驮谟冢膭顚W生能夠走出家庭、走出教室、走出校園,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感受世界的精彩。鑒于此,教師可以將本單元開展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具體情境設置為:世界文化遺產組織每年都召開文化遺產大會,請你作為中國代表,在大會上做一次演講,介紹一個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世界的舞臺上宣傳中國,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
這一情境首先基于教師對教材人文主題的準確解讀和定位,同時情境中“中國代表”的身份、“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平臺,不再是掌握資料、運用表達方法這樣簡單的任務,而是為情境任務下整體把握的項目化和跨學科奠定了基礎。
二、基于逆向設計,開辟項目跨界的實施路徑
[項目產品一]繪制一份宣傳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海報。借助本單元選擇的課文以及穿插其中的插圖,把握圖文之間的對應聯系,組織學生根據自己選擇并確定要介紹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從豐富立體的維度下選擇一個方面,收集的大量資料,進行圖文之間的轉化,形成項目產品,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項目產品二]配置一段介紹的視頻。小學階段,直觀可感的視頻是最具沖擊力的資料方式,對于學生內在思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視頻呈現的動態性畫面,根據創設的情境,選擇一段介紹文化遺產的視頻,根據視頻內容,結合自己習得的介紹方法,嘗試以口頭表達的方式,為這段視頻重新配置音頻。
[項目產品三]模擬一次演講?;谌蝿涨榫?,創建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氛圍,從演講的需求出發,嘗試撰寫一份文稿、制作一份PPT,借助這一平臺,宣傳世界文化遺產,在項目化學習中形成單元內部的讀寫貫通。
基于預設的項目產品,教師就需要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關聯信息技術領域的資料收集、美術領域的繪圖技能以及相關的演講技巧,為踐行項目化學習提供多元化的策略性支撐,既增強學生項目化學習的開放性和自主度,同時又緊扣教材定位,契合教材編者的真實用意。
三、把握課程本質,設計項目跨界的實踐活動
1.廣泛收集資料,在認知性活動中了解世界文化遺產
項目化學習是一個體系化工程,需要從整體上把握更加多維、豐富立體的資源?;陧椖炕顒拥妮d體,學生不能始終停留在資源的學習者和閱讀者上,而更要成為資源的整合者和運用者。
本單元所編選的三篇課文分別介紹了威尼斯、荷蘭牧場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為學生介紹中國文化遺產提供了極好的范本,但學生對于中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了解甚少,沒有足夠的內容支撐,更不要談所謂的介紹方法,究竟該介紹什么更是無從談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則相繼連接信息技術領域,嘗試從百度網頁、小紅書、知乎、微信公眾號等不同的媒體平臺,獲取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多維資料,先從整體上了解52處世界文化遺產,并根據其不同的特點整理劃分成為三個類別:歷史古跡類、山川河流類、人文建筑類,為學生選擇、確定自己所要介紹的對象提供甄別、遴選的基礎。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笨鐚W科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拓展了相應的策略支撐,同時也扭轉了學生對文本資源以及拓展資料的態度,為后續基于情境、完成任務奠定了基礎。
2.深入探究文本,在獲取性活動中掌握介紹方法
從項目化的視角來看,單元中的課文有著統一指向性,不僅提供了相關的信息資源,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表達特色,為學生呈現了多維的表達方法,可以將其視為跨學科項目化的樣品范本,這就決定了教師要從原本“教教材”的視角轉變為“用教材教”。
首先第一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作者并沒有從宏觀的視角對威尼斯進行更全面介紹,而是借助于小艇這一最具典型的事物作為切入口,將威尼斯這座城市的風貌和人們的生活起居展現出來—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運用這種以小見大的表達方式,嘗試從一個精準的切入口展開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介紹;第二篇課文《牧場之國》著重展現了荷蘭牧場的優雅景色和各種動物的場景,用景色之靜和動物之動的交融釋放了荷蘭牧場的獨特魅力;第三篇略讀課文《金字塔》所選擇的兩篇文本,分別兼具了前面兩篇精讀課文的寫作特點,教師可以針對學生選擇的自然景色類文化遺產,強化學生運用動靜結合的方式來展現景色特點。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開掘并運用了教材課文的范例價值,根據自己確定的介紹對象,明確跨界整合的交融范疇和資源,選擇最為匹配的方式,幫助學生以最合適的方式在情境中探究文本。
四、加工跨界產品,搭建項目跨界的展示平臺
基于跨學科視域下的項目化,最終形成的產品可以是靜態性的作品,其中動態性的成品可以通過展示的方式呈現。鑒于此,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知多少”的匯報展示,通過這種輸出性的方式,將內心的積淀和盤托出,促進項目化關注視野下的跨界融合。
結合前面板塊預設的項目成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繪制的海報宣傳圖,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自己選擇的世界文化遺產;可以向全班學生展示自己為視頻配置的介紹,并分享自己收集資料、制作和編輯視頻的過程;可以根據創設的主題情境布置教室,組織學生進行演講,并以“與會代表”的方式進行評價。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示性的活動,將不同領域中的資源和相關的技術支撐,幫助學生做好形成多樣化的項目成果。
跨學科視域下的項目化學習需要從內容資源、技術支撐等不同的維度,為學生完成情境下的任務助力,讓學生在參與、整合和運用的過程中,借助語文要素指向下的能力進行訓練,保障學生核心素養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齊薇.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應然價值與設計策略[J].小學語文,2023(11).
[2]盧秀芳.融·跨·創: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三條路徑[J].小學教學設計,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