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數學閱讀能力是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過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數學概念和題目意思,精準提取有效信息,從而更有條理、高效地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進而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習慣閱讀、學會閱讀、愛上閱讀,不斷提升自我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數學閱讀能力是指對于數學敘述的理解能力和數學習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如今的數學越來越創新化,習題的篇幅變長,有時甚至會融入一些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可以用生動的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然后傳授學生閱讀的方法與技巧,最后進行閱讀拓展,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他們逐漸適應數學題目的變化,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數學思維,為接下來數學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創設真實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數學閱讀與文學閱讀有著本質區別,前者更偏向于理性分析,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對數學閱讀提不起興趣,在閱讀時會出現看錯、漏看、看不懂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新穎的閱讀素材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在熟悉、有趣的氛圍中主動閱讀。
例如,在教學“分的認識”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選擇數學繪本《到點啦,麥克斯!》進行導入。首先,教師讓學生自行閱讀這一繪本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繪本的大致內容。經過仔細閱讀,學生概括得到:麥克斯是一個守時的男孩,他按時起床、洗澡、刷牙、吃飯、遛狗和上學,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麻煩,他弄丟了自己的數字表,并且看不懂指針表,于是他開始遲到。麥克斯的家人發現這個問題之后,通過使用時間任務卡的方式教麥克斯認指針表。接著,教師以該故事背景為基礎,請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的重點在于學習指針表的過程,學生要著重閱讀繪本中的時間安排表并牢記。比如,扮演麥克斯姐姐的學生負責安排麥克斯早上的時間,那這名學生首先要把任務卡畫出來,如繪本上姐姐安排的是早上7:20起床,學生就要相應地畫出時間顯示為7:20的時鐘。在畫時鐘的時候,學生不僅要用到前一課學習過的“時”這一部分的內容,準確畫出時針的指向,還需要用到這節課所學的“分”的知識,準確畫出分針的指向。此時,教師趁機融入“分”的教學,告訴學生分針走一大格是五分鐘,整個鐘表上一共有十二個大格,意味著分針走一圈為六十分鐘,也就是一小時。而大格又被分成五小格,每一小格是一分鐘。接著,教師回到繪本內容,問學生:“7:20這個時間的分針應該指向哪邊?”結合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一格一格地數出來,明白此時分針應該指到數字4。同理,學生還需要提取繪本中其他的時間信息,并畫出對應的鐘表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情境和閱讀相結合,從閱讀繪本、創設情境出發,利用角色扮演引導學生著重關注繪本中的時間信息,帶領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學習“分”這個概念以及分針的走法,使得學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主動展開探索學習。
情境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生動、形象的閱讀體驗,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繪本故事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素材出發,以真實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閱讀,并且在閱讀中滲透數學知識,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同閱讀能力共同提升[1]。
二、精準語言表達,糾正閱讀誤區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它的嚴謹性也表現在字句的細微分別中,有時一個簡單符號、某些文字的調換也能引起結果的巨大變化。但部分學生往往會忽略這些細枝末節,陷入閱讀誤區。教師可以利用對比等方式,對于這些需要區分的表達進行重點提示,提升學生閱讀的精準性。
以“除法的計算”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完基礎的除法計算內容后,教師可以隨機選取兩道例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如:1.有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幾份?每3根、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說一說;2.有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平均分成3份、4份呢?先分一分,再說一說。這兩道題在形式上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如果不仔細閱讀,很容易將其混為一談。在平時的測驗中,學生也經常會因為時間緊張而陷入閱讀誤區。對此,教師可以采用逐句分析法,把兩道題進行部分解析。首先,教師詢問學生這兩道題的大條件是否相同。學生能快速回答出這兩道題的基礎條件都是12根小棒。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比題目的第二句話,第一道題是“每2根一份”,第二道題是“平均分成2份”,并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棒,分別請兩個學生到前面來演示題目中的要求。第一位學生以2根小棒為一組,分為6組,第二位學生以6根小棒為一組,分為2組。此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分組的結果將兩道題目的式子列在黑板上,分別為12÷2=6、12÷6=2,讓學生對比觀察。體會完題目文字表達不同帶來的結果差異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符號語言表達的不同信息,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我把式子中的‘除以改成‘除,結果一樣嗎?”學生沒學過相關知識,會覺得兩者是相同的。此時教師要及時糾錯,告訴他們“除”和“除以”是不同的,a除以b可以按照字面理解,就是前面的數除以后面的數,而a除b是后面的數除以前面的數,也就是a除b等于b除以a。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精讀題目,關注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容易混淆的地方,仔細斟酌才能落筆。在精準語言表達的閱讀訓練中,學生會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同時讓思路得到梳理,從而糾正閱讀誤區。
閱讀是一個需要沉心靜氣,逐字逐句斟酌的過程。如果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或數學符號模糊不清,在做題的時候就會讀不懂題目所表達的意思,并且會耗費大量時間。所以在閱讀時,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誤區,讓他們在精準表達的同時提升思維的嚴謹性。
三、掌握讀題步驟,養成閱讀習慣
數學題目不是簡單的條件陳列,它往往會完整地呈現題目背景、題目條件、干擾信息以及所求條件。部分學生在讀長題目時,不知從何讀起。教師要教會學生讀題的步驟,使他們掌握正確的讀題順序,從而準確解析長難語句。
例如,在教學“整數四則運算”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一道條件較多、關系較為復雜的題目,帶領學生一起閱讀,學習讀題的步驟。首先,教師將閱讀的順序和要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順序試著自己閱讀:1.先瀏覽內容,粗略地了解題目的意圖和方向;2.逐字逐句地推敲,弄清所有問題,掌握邏輯關系;3.抓住問題本質,達到融會貫通[2]。如有這樣一道題:郵政局要處理一批郵政快件。如果人工處理,按每分鐘6件計算,需要90分鐘完成;如果使用數碼處理器,9分鐘就能完成。數碼處理器每分鐘比人工多處理多少件?學生在解題時,第一步是瀏覽大致內容,著重看最后的問題,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即弄清人工處理器每分鐘處理的郵政快件和數碼每分鐘處理的郵政快件相差多少。明確解題目標之后,學生就要進行第二步,逐字逐句閱讀推敲。如這道題前后的邏輯關系是人工處理的速度與時間都已經明確,數碼處理器只明確了時間,而問題是兩種方式速度的比較,所以要通過人工處理的速度、時間和數碼處理器的時間之間的關系推算出數碼處理器的速度,已知條件為3個,需要推出未知結果1個。明白前后邏輯關系之后,就來到了閱讀題目的最后一步:抓住問題的核心。本題的核心點在于搭建速度與時間的橋梁:總件數。學生要通過人工處理的時間和速度,列出總件數的式子:6×90=540(件),接著通過總件數和數碼處理器處理時間的關系列出最后的式子:540÷9=60(件),得出數碼處理器每分鐘能處理60件,最后只要將兩者相減就可以得出結果。在整個閱讀題目的過程中,學生按照正確的閱讀步驟去解析題目,思維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數學閱讀和一般的閱讀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數學題目提供的信息往往是抽象而雜亂的。學生不僅需要快速閱讀,同時還要關注解題信息。學生只有掌握閱讀的順序,根據要求一步步深入,才能實現高效閱讀,并且享受閱讀的過程,將閱讀變成輕松而自然的事情。
四、注重方法解析,提升閱讀效率
數學閱讀是非常注重方法技巧的,因為數學題目在不斷更新。對此,教師要帶領學生探索閱讀的技巧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對題目的內容有更準確的理解與把握。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邊讀邊畫”“邊讀邊思”“邊讀邊寫”的閱讀方法,幫助他們抓住閱讀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定義,并對學生提出要求:1.根據定義內容畫出相應的圖形;2.根據材料圈畫出重點信息;3.根據材料內容寫下自己的聯想。當讀到“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的一點到它對邊的垂直線段”這一句時,學生就要對應地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且根據描述在上邊取一點,向底下的邊垂直畫一條線段。當讀到“這條線段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這一句話時,學生還要在圖上相應位置標注“高”“底”,這樣就實現了“邊讀邊畫”。接著,學生要根據本課學習內容圈畫出自己認為的重點信息,如有的學生圈出“垂直線段”“高”“底”這幾個關鍵詞,這是“邊讀邊思”。最后,結合圈畫出來的重點信息以及畫出來的圖形,學生要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思考。如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學生聯想到學過的長方形與正方形,它們的寬類似于平行四邊形的高,長類似于平行四邊形的底,而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等于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可能等于底×高。經過這些步驟的閱讀,學生已經對本課的知識有了基本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只要帶領學生去驗證他們的猜想即可。事實證明,通過平行四邊形的切割與平移,可以將其拼接成一個長方形,所以學生的閱讀猜想是正確的。當學生學會這幾種閱讀方法后,他們就能將快速閱讀和精準閱讀相結合,實現閱讀效率的提升。
閱讀技巧是數學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閱讀時,學生通過多樣的方法解析題目,能夠快速提取關鍵信息,并且產生聯想,這是閱讀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
五、融入數學文化,開拓閱讀視野
數學閱讀需要思考、運用和提升。為了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數學文化的閱讀,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強化提升[3]。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通常會引入“圓周率”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不妨在教學的時候融入一些古今中外的數學文化故事,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讓他們學習優秀人物的思維與品質。教師可以請兩到三個學生提前搜集好與圓周率相關的故事,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有的學生介紹的是祖沖之的故事:圓周率是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過去這個數字一直計算得不夠精確,祖沖之決心攻破這個難關。當時,沒有現代化的計算機,都是用籌碼進行計算。祖沖之常常天不亮就起床,一遍又一遍地挪動籌碼,直到深夜。他計算了一萬多遍,終于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算到小數點后七位的人。諸如此類的數學故事有很多,而且為了數學殫精竭慮的數學家也有許多。在聽完故事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談一談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發。如有的學生說道:“我們在學習數學時,要像祖沖之一樣保持熱愛,堅持不懈,努力攻克難題。”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還拓寬了自身的知識面,且通過日復一日的閱讀訓練,其閱讀能力也在不斷
提升。
數學文化的閱讀不僅需要學生關注數學知識的由來,還需要學生關注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付出的情感與努力,以及這個過程本身的坎坷與不易。學生通過了解數學文化,不僅能開闊視野,還能從中感受到數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明白數學學習的真諦,不斷提升自我。
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閱讀是學生獲取數學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并且通過傳授閱讀方法技巧、拓寬閱讀面的方式,使學生的閱讀品質不斷提升、閱讀能力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彭國慶.小學生數學閱讀困難分析及應對策略[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22(9):15-17.
[2]胡依奇,王圣昌,章勤瓊.依托歷史文化素材培養數學閱讀能力:“五音不全”教學實踐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師,2022(12):47-51.
[3]凌敏.“讀”數學明題意: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思考與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23(3):40-42.
作者簡介:施賽丹(1995—)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