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素質教育得到極大的提倡與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受到更多關注。本文重點探討了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著重分析了其在道德品質的培養、人際關系的發展以及促進社會和諧和責任感,還討論了具體實施策略包括課程整合、體驗式學習、社會參與和教師指導,認為通過關注這些美德和采取有關策略可以使大學生成為有道德和負責任的綜合素質人才。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大學生道德建設;作用;實施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24
引言
高校是知識傳承創新的殿堂,是涵養精神文化的家園,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大學教育應當注重道德教育工作,道德建設對于塑造大學生的品格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性。因此,本文探討了中華傳統美德在大學生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和具體落實,通過探索道德品質的培養、人際關系的發展和社會責任的提升,揭示了將這些美德融入教育實踐的變革性影響,旨在推動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基本概述
(一)中華傳統美德的介紹
中華傳統美德深深植根于中國的文化結構中,塑造了個人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準則,這些美德不僅僅是抽象概念,還是指導人們行為的重要原則。“仁、義、禮、智、信”,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仁”通常被認為是傳統道德品質的基石,包括同情、仁慈和對他人的同理心,強調以真誠和理解對待他人的重要性;“義”是高尚品質,著重于道德之純潔、剛正及公正無私,必須恪守道德準則,矢志不渝地維護正義,即便面臨逆境亦應堅定不移;“禮”是指社會交往中的正確行為和禮儀,涉及尊重習俗、傳統和社會規范,以及表現禮貌和禮儀;“智”意味著根據知識和經驗做出正確判斷及決策的能力,它強調在應對生活挑戰時的批判性思維、遠見和實踐智慧;“信”強調忠誠、誠實、言行真誠,它涉及注重誠信,并在各種情況下保持道德一致性。上述這些傳統美德與儒家思想深深交織在一起,代代相傳塑造了中國人的優良道德和行為[1]。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在塑造大學生的品格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應對復雜的道德困境,并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學生處于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期,在此期間經歷了明顯的個人成長,道德教育為學生提供反思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和道德理念的機會,有助于培養道德發展和道德推理技能;大學階段不僅關乎學生的學業成就,更關乎品格塑造,道德教育有助于灌輸誠信、同情心和責任感等美德,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格,使他們成為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在當前日益緊密聯系的全球環境中,大學生應當積極關注并致力于解決迫切的社會問題,為公共福祉作出貢獻,道德教育對于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至關重要,它能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在促進正面變革和服務社會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除了學術知識和技術技能之外,當今企業也重視員工的道德誠信和道德領導力,道德教育為大學生提供了職業生涯成功所需的道德基礎和人際交往能力。
二、中華傳統美德在大學生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新時期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的開展,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至關重要,大學生不僅要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還要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中華傳統美德是指導道德教育活動的豐富資源,提供了塑造大學生態度、行為和人際關系的永恒智慧。
(一)強化品德修養
中華傳統美德為大學生道德修養提供了基礎,道德建設通過傳輸有關傳統美德思想,有助于培養道德責任感和道德行為,比如:“仁”強調同情、仁慈和對他人的同理心,通過仁愛實踐,大學生可以學會善待他人并培養社會責任感,志愿參與社會服務項目或支持有需要的同伴等善舉,體現了仁愛精神有助于大學生的道德發展;“義”強調道德正直和正義的重要性,大學生會遇到各種道德困境,必須做出符合自己原則的決定,通過培養正義,大學生即使面對逆境也能堅持正義,并在個人成長和未來職業生活中堅持道德標準;“信”涉及誠實、真誠以及言行道德一致,在學術背景下,誠信對于維護學術誠實和道德行為至關重要,道德建設工作鼓勵大學生在學習中堅持誠信,從而在大學校園內培養誠實和信任的文化氛圍;“智”意味著根據知識和經驗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通過批判性思維和道德推理練習,道德建設使大學生具備應對道德復雜性的智慧,確保在各種情況下做出正確道德選擇[2]。
(二)有助于人際關系的發展
中華傳統美德對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發展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牢固、積極的關系對于個人福祉、學業成功和大學社區內的社會和諧至關重要,比如:“仁”可以培養大學生對他人的同理心、同情心和仁慈,為健康的人際關系奠定基礎,通過培養仁愛精神,道德建設鼓勵大學生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與同齡人、教職員工建立良好的關系;“禮”強調人際交往中正確的行為、禮儀和對社會規范的尊重,通過促進禮貌、舉止和對他人的體貼,道德建設可以幫助大學生以優雅和尊嚴的方式應對社交場合,從而在大學校園內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信”對于在人際關系中建立信任和信譽至關重要,通過堅持誠實、真誠和可靠的原則,大學生可以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與他人建立真誠聯系;此外,道德建設工作還為大學生提供了發展沖突解決技能、溝通策略,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同理心的機會,有助于增強應對人際交往挑戰和在各種情況下建立積極關系的能力。
(三)促進社會和諧與責任感
中華傳統美德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大學生的責任感,從而培養大學生的歸屬感、促進公民參與和集體福祉,比如:“仁”要求大學生認識到人類的相互聯系,并向有需要的人表達同情和支持,通過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志愿活動和社會宣傳活動,就可以為社會福利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促進社會和諧和集體繁榮;“義”強調社會交往和公民參與中的道德正直和正義,通過堅持正義并倡導公平和道德實踐,大學生就可以為創建一個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會做出貢獻,確保社會中每個人都受到尊重;“信”對于促進社會和公民事務中的問責制、透明度和道德領導力至關重要,通過在行為中堅持誠實、真誠和道德一致性,大學生可以激發人們對社會的信任和信心,培養正直和負責任的公民文化;此外,道德建設為大學生提供了發展同理心、文化能力和全球意識的機會,增強對社會問題的理解,以及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通過參與對話、合作和集體行動,大學生可以努力推動實現積極的社會變革發展[3]。
三、中華傳統美德在大學生道德建設中的實施策略
(一)課程整合與設計
課程整合和課程設計,是將中華傳統美德有效融入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基礎。通過深入開展道德教育工作,確保大學生在各個學科中都能接觸這些美德,并在整個學習旅程中以有意義的方式進行互動探討。哲學、文學、歷史、思想政治等課程,是探索中華傳統美德的理想平臺,教師可以將《論語》《道德經》或其他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著作等經典文本納入教學大綱中,通過分析這些文本,大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幾千年來塑造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倫理框架。此外,通過跨學科整合中華傳統美德可以促進對道德和倫理的整體理解,例如環境保護類課程的內容,可以研究道家思想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并探究這一哲學思想如何對可持續發展實踐產生積極的影響;市場經營類課程可以探索仁愛和誠信等儒家價值觀在企業社會責任舉措中的應用。通過將中華傳統美德與不同的學科聯系起來,大學生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在各種情況下的相關性和應用價值[4]。
(二)提供體驗式學習機會
體驗式學習機會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加深大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理解,并使其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實際應用,這超越了傳統的課堂環境,提供了身臨其境的體驗,更加有助于強化道德原則。體驗式學習的一個例子是服務學習項目,這可以讓大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社會活動,同時在實踐中運用傳統美德的原則。通過在當地非營利組織做志愿者、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或外展活動,有助于培養同理心、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大學生不僅能夠運用理論知識,還能將良好的道德理念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實地實習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體驗式學習機會,無論是在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實習、與非營利組織合作,還是參與社會發展項目,大學生都可以獲得在專業環境中運用中華傳統美德的直接經驗,通過應對現實世界的道德困境和參與決策過程,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道德意識和領導能力。體驗式學習機會不僅強化課堂學習,還使大學生成為社會變革發展的積極推動者,通過沉浸在符合傳統美德原則的現實社會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道德建設及其對個人和社會轉型的實際影響,不僅獲得了知識和技能,還培養了有助于道德發展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
(三)開展社會參與和服務項目
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參與和服務項目,為大學生提供了在更廣泛的社會和公民責任的背景下踐行傳統美德的機會,通過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可以培養出深厚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更能深化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與承擔,從而為社會的整體福祉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與當地社會組織進行合作,無論是在養老院做志愿者、參與環境清理工作,還是為偏遠農村地區學生提供輔導,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依據傳統美德原則進行公民參與和社會影響的機會,也有利于研究解決緊迫的社會問題。此外,社會參與和服務項目還可以促進大學生道德領導力技能的發展,通過組織和領導服務活動,大學生展現出誠信、同理心和社會責任等品質,在對社會做出貢獻的過程中,就會成為積極變革發展的推動者,并且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價值觀,同時引領其他人效仿學習[5]。
(四)發揮教師和導師的作用
教師和導師的作用,對于指導道德建設工作和促進大學生道德發展至關重要。教育工作者充當榜樣、促進者和導師,激勵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中體現中國傳統美德原則。教師和導師應該在為大學生樹立傳統美德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自己的言行展現優良美德,啟發大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效仿這些良好品德,通過樹立道德行為和道德領導力的個人榜樣,有助于在大學校園內培養道德卓越的文化。此外,教師和導師要促進反思實踐,鼓勵大學生批判性地審視自身的價值觀、信仰和道德原則,無論是通過課堂討論、日記作業還是反思練習,都可以為大學生創造圍繞道德問題進行內省和對話的機會,通過培養自我道德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促使其更深入地感悟中華傳統美德及其對道德決策的影響。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大學道德教育,為促進大學生的道德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方法。通過這些美德并實施戰略舉措,可以幫助大學生應對道德復雜性,培養有意義的人際關系,并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通過加強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促進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社會責任的提升,有助于培養綜合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曉寧.中職德育課堂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0(37):18-19.
[2]李吳金.開展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20(15):166-167.
[3]錢春梅.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J].文化學刊,2020(9):103-105.
[4]鄭天祥.高校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2(20):72-73.
[5]湯庭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2(31):34-36.
基金項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高校輔導員研究),項目名稱:高校輔導員“三全育人”的角色定位研究(項目編號:21JDSZ3169)
作者簡介:蔡艷宏(1984.3-),女,漢族,山西婁煩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