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綺雯
摘 要:家庭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出,家庭教育應該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和積極引導行為。文章選取在祖輩—父輩共同養育模式下成長的一名一年級小學生做典型個案研究,從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教育指導行為等多方面展開細致分析,并根據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幫助學生建立自律性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祖輩父輩共同養育;親子關系
一、案例描述
小森(化名)是一名活潑開朗的一年級小男孩。在疫情線上學習期間,小森的爸爸媽媽白天忙于工作,媽媽還經常加班,當爸媽不在家時,爺爺奶奶負責照顧小森。小森白天喜歡玩耍,學習不夠自覺,每天需要學習的網課只能等媽媽下班之后才能陪著小森完成,也很少認真完成每天的作業。面對小森的消極學習狀態,媽媽就開始嘮叨小森。有一次,小森對于媽媽的嘮叨甚至做出了危險的行為,爬到了三樓的窗欄上,媽媽曾試圖通過說教、責罵和體罰來教育小森,但這些方法都沒有奏效,一氣之下,小森的媽媽把小森關在陽臺一個小時。在這個沖突發生后,小森媽媽也找到了班主任,在溝通中,小森媽媽表示小森是個會講道理的孩子,口頭上會認錯,但他無法在行動上自律。小森媽媽還認為小森就是被家里人寵壞的。小森不怎么聽爺爺奶奶管教,對于小森的“不聽教”“耍脾氣”,他們就任由小森自己玩鬧,過后只管負責收拾。媽媽認為小森如此難管教,是由于家人對于“如何教育小森”的問題上沒有一致教育方向導致的。
二、案例分析
小森的家庭屬于祖輩、父輩和孫輩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即三代同堂家庭,養育模式屬于祖輩—父輩共同養育模式。在疫情線上學習期間,孩子與照料者待在一起的時間變長,將原本潛伏在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問題”“祖輩養育問題”“親子關系問題”“工作壓力”“學業壓力”等問題激活并放大。以下將從幾個方面進行本案例的分析。
(一)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
小森的家庭環境存在一些問題,父母白天忙于工作,媽媽經常加班,導致無法及時陪伴和指導小森學習。爺爺奶奶作為祖輩參與家庭教育,其優勢體現在祖輩有充足的時間和相對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劣勢也較為明顯,祖輩對孫輩過于溺愛,放任大于管教,對小森的管教方式不夠嚴格,任由他自己行事,只在事后收拾,加上祖輩文化知識相對欠缺,對電子設備的使用不熟練,很難在線上學習期間,督促小森學習。另外,在媽媽的描述中,似乎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職責上是缺位的。這種家庭環境可能導致小森缺乏規律和自律性,對學習缺乏興趣。
(二)教育指導行為
從小森媽媽給班主任的微信留言中可以看出她在管教小森時比較焦慮和擔心,本來上了一天班就已經很辛苦,回家發現孩子在學習上很不配合,覺得其他家人也不配合,所以難免會有情緒,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可能會有一些比較極端的做法。小森媽媽采用的嘮叨、責罵和體罰等教育方式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些方法在教育中被稱為消極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三)理論分析
根據家庭教育心理學理論,家庭教育應該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和積極引導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嘗試采用積極的教育方式,如鼓勵、獎勵和建立良好的家庭規則和習慣。此外,建立良好的溝通和親子關系也非常重要,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與小森交流,關注他的需求和興趣,以激發他的學習動力。
(四)“統一戰線”的重要性
媽媽認為小森難以管教的原因是家人對于教育問題上沒有站在統一戰線。確實,家庭成員應該形成統一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如果孩子發現大人的意見不一時,孩子會不知道聽誰的才好,慢慢地,誰的話也不聽了。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統一戰線,共同制定并執行教育計劃。這樣可以給小森提供一個一致的教育環境,增強教育的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小森的案例,建議小森媽媽采用積極的教育方式,與小森建立良好的溝通和親子關系,關注他的需求和興趣,同時建議小森媽媽看到祖輩養育的優勢,并與其他家庭成員形成統一戰線,共同制定并執行教育計劃。這樣可以幫助小森建立自律性和學習興趣,促進他的全面發展。
三、解決方案
(一)預設方案
1. 安撫家長情緒
班主任是家長在遇到家庭教育問題時首先想到要求助的對象,班主任在給來訪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建議前,先看到家長的情緒。家長往往是在教育過程中不斷遇到挫折,感到焦慮、崩潰時才去求助,此時他們的情緒往往比較激動,若不先調節好情緒,家長就無法冷靜下來理智地思考對策。因此,建議給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前,先看到和理解家長的情緒,也要引導家長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2. 分析原因,理性看待
小森是剛上一年級的學生,根據一年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孩子本身是很難做到自律、自覺學習,這里也會存在學生個人差異,有的孩子可能會乖一些,但總體來說自律水平低,還是需要家人不厭其煩地督促。所以建議家長放低孩子居家學習的期望,把期望目標定低一些,再鼓勵孩子完成,一旦孩子做到就要及時給予肯定。這里也建議家長思考一下,孩子是一直表現不好嗎?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稍微表現好一些呢?挖掘孩子的優勢能力,再不斷強化。
3. 明確祖輩和父輩的教育權責,制定家庭合約
以父輩(父母)為主的養育方式對兒童的成長非常有益,而且父輩(父母)對兒童的影響直接而深遠。因此,在養育中,應該是父輩(父母)為主,祖輩為輔,避免責任倒掛的情況發生。父輩(父母)應意識到他們對兒童成長的影響,要關心和負責任地對待兒童,與他們進行有效溝通,高質量地陪伴他們,重視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幫助他們克服成長中的障礙。當然,父輩(父母)也要看到祖輩在教養中的優勢,比如祖輩可以發揮時間和情感優勢,可以開展感恩教育、自強教育等等。可以在祖輩、父輩和孩子之間制定家庭合約,對祖輩和父輩的權力和責任進行界定,以及明確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努力,為了兒童更好地成長,需要換位思考,明確各自的權責。在兒童教育問題上,家庭成員之間應保持默契,祖輩、父輩和兒童可以一起制定最適合的家庭合約,并確保其有效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還要及時加以修正,努力營造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4.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做好榜樣示范
建立兒童、父輩與祖輩三代人之間親密互信的親子關系,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要建立兒童與祖輩、父輩之間的親子關系,同時也要建立祖輩與父輩之間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于祖父輩獲得兒童的認同,兒童對祖輩、父輩的高認同感會使父輩、祖輩對兒童的教養產生有利影響。首先,案例中的媽媽及其他家庭成員應花更多時間與小森進行交流,要尊重他,關注他的需求和興趣,了解他的困難和挑戰。與小森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小森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從而更愿意配合家庭的教育指導。其次,注重言傳身教。
5. 加強祖父輩溝通,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在共同撫養的家庭中,及時有效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祖輩與父輩之間的和諧關系與孩子的親社會行為有著密切的關聯。在教育孩子時,祖輩和父輩應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協商并制定出共同認可的育兒方案,對孩子的個性特征采取適當的教養行為,確保祖輩和父輩之間形成一致的原則,并遵守共同的規則。在祖輩和父輩之間進行溝通時,祖輩應理解父輩的觀點,父輩也應考慮到祖輩的感受,尊重祖輩的意見。比如,制定一套明確的家庭規則和習慣,包括學習時間、作業完成要求、玩耍時間的限制等。父母和爺爺奶奶要與小森一起制定規則,讓他參與其中,并明確規則的重要性和原因。
6. 建立積極的獎勵機制
制定獎勵機制,以激勵小森的學習興趣和自律性。例如,設定小目標,完成后給予獎勵,如夸獎、小禮物或特殊活動等。這樣可以增強小森的學習動機,提高他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可行性分析和優勢
以上預設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優勢:
1. 可行性:以上方案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質資源,主要側重于家庭教育環境的改善和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家長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與小森的互動,逐步改善他的學習態度和行為。
2. 優勢:采用積極的獎勵機制能夠激勵小森的學習動力,提高他的學習自覺性。建立家庭規則和習慣可以為小森提供清晰的行為指導,增強他的自律性。加強家庭溝通和親子關系能夠增進親子情感,增強小森對家庭的依戀和歸屬感。統一戰線合作教育能夠確保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觀念一致,給小森提供一個穩定和統一的教育環境。
(三)短期、中期和長期措施
1. 短期措施:家長可以立即開始實施獎勵機制,制定小目標并給予獎勵,以激勵小森的學習興趣。同時,制定家庭規則并與小森明確溝通,確保他理解并遵守規則。
2. 中期措施:家長,尤其是父輩應加強與小森的親子交流,關注他的需求和興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還可以與其他家庭成員(祖輩)開展討論和協商,形成統一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3. 長期措施:明確祖輩父輩的職責,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在此基礎上,家長需要持續關注小森的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育策略。定期評估和調整獎勵機制,逐步引導小森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性。此外,家長還應與學校和班主任保持密切的聯系,共同關注小森的綜合發展。
通過以上方案的實施,家長可以更好地引導小森的學習行為,提高他的學習自覺性和自律性。同時,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和親子關系,有助于小森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