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
摘要: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如火如荼地展開,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如產教融合促進了高校關于創新創業理解興趣的加深,促進了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優化了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如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存在問題、師資力量不足、實踐平臺的不完善、評價體系不科學等,為解決這些問題,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等促進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
引言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國家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入了眾多人才,為社會建設帶來諸多新鮮血液,現代職業教育體制已基本建立起來,為經濟造血能力以及為人民造福能力不斷提高,已具有了基本達成現代化的眾多有益條件。因此,進入21世紀,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社會各界對應用型人才的呼喚愈來愈強烈,職業教育的重大意義和關鍵性作用也愈來愈明顯。這為我國創新創業事業的發展、高等學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注入了各方力量,真正實現校企雙方合作共贏。
一、產教融合與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概述
為更好地探索新時代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必須首先明白什么是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指職業院校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學校所設專業與學科建設,主動創辦專業產業,將產業與教育教學緊密關聯起來,互為支柱,互為支撐,將職業院校共同打造成兼具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育、產業協同為一體的多方向共同發展的產教研機構,建成建好高校與企業融為一體的發展形式與格局[1]。
在產教融合的共同培育中,企業和學校互相支持、共同發展,雙方是同等地位同等責任,共同助力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事業長線發展。除此之外,高校所在地政府部門在產教融合中也需擔負起組織協調、中間聯系、方向指引等的重要責任。產教融合的終極教學目的強調的是在發展企業經營和產業建設的前提下,助力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質量大學生,并不是簡單地融合在一起就可以。
教育部先后印發一系列文件對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予以指導。從中可以預見,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大趨勢下,高等院校要盡早更新舊有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方式,加大產教融合力度,這樣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多富有創新理念、深諳創新思維、懂得創新技法、了解創業原理的應用型人才。綜上所述,職業院校若能將產業發展融入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將對學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強盛都有顯著的推動作用[2]。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取得的成效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如火如荼地展開,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這些成效不僅僅是數字和數據的提升,更是深層次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
(一)高校關于創新創業的理解興趣的加深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高校對于創新創業的理解興趣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之外,高校如今更重視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的學生,這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在深化對創新創業的理解方面,高校展現出了空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團隊積極引入跨學科的創新創業課程,力圖從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高校還與企業、研究機構等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中錘煉自己的創新能力[3]。
(二)促進了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
產教融合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實際的工作環境和項目,從而更好地掌握實用的技能和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學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與學校的合作,更直接地參與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為未來的發展儲備優秀的人才資源。
(三)優化了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通過將產業與教育緊密結合,學校能夠更好地了解行業趨勢和發展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使其更加貼近實際應用和市場需求。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究市場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教學內容也更加注重實用性和創新性,力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不僅能夠學到書本上的知識,更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能力[4]。
(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這種模式將產業與教育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實際的操作經驗和最新的行業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首先,產教融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學生可以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操作,了解企業的運作模式和市場需求,從而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實踐經驗有助于學生發現創業機會,并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其次,產教融合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創業的導師資源。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學校可以邀請企業導師來指導學生,提供實際的創業經驗和行業知識[5]。
(五)促進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與交流
通過與企業合作,學校可以及時了解行業動態和市場變化,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使創新創業教育更加貼近實際需求。同時,學校還可以與企業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創新創業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激情。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
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存在問題
1.部分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缺乏統一的設計理念和思路,課程設置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這導致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創新創業的內涵,也無法有效地提升創新創業的能力。
2.理論與實踐脫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環節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也難以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內容更新速度較慢,與現實中的創業環境和實踐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導致學生難以接觸到最新的創業理念、創業案例和市場動態,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
4.課程設置的層次性不夠。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的層次性不夠,難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一些學生可能更偏向于創業理論的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則更偏向于實踐操作和創業技能的提升[6]。
(二)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教師是教育的重要引導者,但目前一些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無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
1.師資數量不足。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普及,學生數量不斷增加,但相應的師資數量卻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導致師生比例失衡,教師數量無法滿足需求;
2.師資素質有待提高。一些教師雖然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和教學經驗,但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和實踐經驗相對較少,難以有效地指導學生。此外,一些教師缺乏行業經驗和創業經歷,對創新創業的實際運作和市場行情了解不足;
3.師資培訓和交流不足。創新創業教育涉及的領域廣泛,需要教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然而,一些教師缺乏相關的培訓和交流機會,無法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教學經驗,影響了教學效果[7]。
(三)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不完善
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目前一些職業院校的實踐平臺建設不足,無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部分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薄弱,一些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過于偏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環節,導致學生無法真正掌握創新創業的實踐技能;一些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未能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導致學生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和幫助;一些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未能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生特點進行優化,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8]。
(四)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不科學
目前一些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不夠科學,過于注重形式化的評價方式,如創業計劃書的撰寫、創業競賽的參與等,而忽視了對學生實際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這種評價體系無法有效地激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也無法為學校提供有效的反饋和改進建議。
首先,評價標準過于模糊,缺乏明確、具體的指標。這導致評價過程主觀性過強,評價結果往往因人而異,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在當前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中,常常出現“感覺”“大概”“差不多”等模糊詞匯,使評價結果無法準確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進步程度。其次,現行的評價體系過分注重結果,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努力。這種“唯成果論”的評價方式,很容易導致教育過程中的短視和急功近利。一些教育項目可能會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犧牲學生的長遠發展,從而違背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初衷。此外,現行的評價體系還存在著評價方式單一、缺乏多元化的問題。過于依賴量化指標,如分數、業績等,而忽視了質性評價,如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等。這種方式無法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和潛力,也難以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
四、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為了促進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職業院校應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系統設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及時更新課程內容,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同時加強課程質量的監控和管理,以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質量和效果。這個體系應該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兼顧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結合。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因素。職業院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引進,建立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應該能夠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業素養。首先,可以通過引進優秀人才、鼓勵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等方式,增加師資數量和提高師資素質。其次,通過培訓、交流等方式,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其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還可通過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提供晉升機會等方式,激發教師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動力。同時,通過與企業合作,為教師提供實踐機會和教學資源,增強教師的行業經驗和創新創業能力。
(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
加強實踐環節,增加實踐環節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比重,通過模擬創業、實地考察等形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創新創業的實踐技能。同時,積極引進具有實踐經驗的優秀教師,同時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和提升,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加強整合校內外資源整合,加強與校內外相關機構和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此外,優化課程設置,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生特點對課程設置進行優化,同時及時更新課程內容,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
為了解決評價體系的問題,需要構建一個更加科學、合理、全面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1)制定明確、具體的評價標準,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2)注重過程和結果的雙重評價,既關注學生的最終成果,也關注他們在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3)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綜合運用量化指標和質性評價等手段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4)加強動態評價機制的建設,及時反饋學生和教師的表現并做出相應的調整;(5)強化實踐環節的評價體系建設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素質能力水平培養與重視。在具體實踐中應重點落實這五方面的評價指標內容,并將其有機結合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水平。
結語
總之,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促進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本文系2022年山東軟科學研究會“產教融合研究智庫專項”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研究》(項目編號:SDRKX-01-20222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海明,劉志威.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時空演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1):151-157.
[2]王阿盈.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現狀與優化途徑[J].四川勞動保障,2023,(12):42-43.
[3]常蘭,劉小紅.基于產教融合的“三融四雙五對接”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28(S1):114-116.
[4]周勇,仇志海.產教融合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5):1-5.
[5]胡小峰.新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影響因素及發展邏輯[J].人才資源開發,2023,(15):32-34.
[6]王泳善.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和路徑探索[J].山西青年,2023,(09):136-138.
[7]張浩,付偉,趙昕等.河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與發展研究——基于河北省5所高等院校的調研結果[J].黑龍江科學,2022,13(23):34-36+39.
[8]王碩,朱哲宏,孫文.經管類專業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教育的發展現狀及改進方法——以安徽建筑大學為例[J].大眾標準化,2022,(08):123-125.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