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收集體育史料關系到能否寫好一部體育志(史)。文章對少數民族云南地區的民族體育進行史料收集,了解由于云南少數民族分布受到自然條件及各種文化現象錯雜又有其獨立性的制約現象,使得民族體育歷史發展特點呈現其獨特性,但研究過程中也表現出民族史料收集過于困難現象,針對此問題提出收集史料路徑可從五個方面著手,包括考古材料與民間故事、教育與軍事活動、舞蹈與宗教活動、禮儀與節日喜慶活動、游戲與生產活動。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體育,史料收集,路徑
民族體育的開展,是民族興旺發達,人民生活幸福吉祥的象征。近年來,隨著民族政策進一步落實,云南省民族傳統體育之花,開遍了邊疆的山山寨寨,它對活躍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進身心健康,加強安定團結,振奮革命精神以及保衛祖國邊疆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1云南少數民族的分布及特點
云南地處西南邊疆,是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擁有的少數民族各類占全國民族種類的一半。其中白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怒族、獨龍族、崩龍族、基諾族共十四個民族基本上是云南獨有,跨境而居的民族也很多。少數民族總人口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在邊境一線更占到三分之二。云南少數民族多居山地和邊境,在壩區多為漢族[1]。
云南多山,森林密布,是立體氣候,有寒,溫、熱三種氣候,由此也影響到了民族性的巨大差異。云南的高山大河阻斷交通,解放前十分閉塞;慣于依靠優越自然條件而又為多山的環境所局限的云南古代民族一直落后于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造成了其社會發展的不一致,呈現出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建國初期,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都有,人稱是“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云南少數民族基本出自三個族源,一是本地土著百仆的后裔,二是來自青藏高原的氏羌的后裔,三是東南沿海遷徙而來的百越的后裔。云南是民族大聚會和融合的地區,各種文化現象錯雜又有其獨立性。云南少數民族的這些特點直接影響著其民族體育活動的復雜性,因而在搜集整理中就有不少困難和問題。
2云南民族體育歷史發展及特點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里,云南省各民族在長期勞動生產和斗爭生活中,發展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活動,每一個項目幾乎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或是一首與其習俗有關的史詩。少數民族統體育在民族發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它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有廣泛群眾性,在少數民族地區山鄉放出了異彩[2]。
云南省民族傳統體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項目繁多,絢麗多姿,深為各族人民喜愛。它與宗教、勞動生產緊密結合,是紀念英雄、傳播愛情和民族節日的重要活動內容,具有古樸的審美情趣,如傣族“潑水節”的賽龍船、丟包、放高升,白族“三月街”的賽馬,彝族、哈尼族“火把節”的摔跤,藏族“射箭節”的射箭,保僳族“刀桿節”的“上刀山,下火海”,苗族“耍花山”的倒爬竿、跳蘆笙和穿花衣花裙賽跑,以及瑤族的拋繡球、踢鍵子,景頗族的“目腦縱戈”、打湯蝶,佤族的跳木鼓和雞棕陀螺,納西族的“東巴跳”,拉祜族的打“阿莫朵”( 雞毛球 )和“阿淺”(打秋千),阿昌族的刀術,基諾族的頂竹竿、踩高蹺、打泥彈弓,怒族的溜索、跳竹,德昂族的武術,普米、獨龍等族的射弩、打火藥槍,布朗族的布朗球,還有許多民族共同喜愛的陀螺 和秋千(包括車秋和磨擔秋 )等等。云南省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蓬勃開展,全國有120多個民族體育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在云南省21個縣的15個民族中就有80多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2.1全民性
原始社會“天下為一家,而無私耕紡織,其寒共寒,其饑共饑”整個社會建立在共有制的基礎上。作為社會文化一部分的體育也必然是共有的。在建國前的云南,處在原始社會和保留著原始殘余的有獨龍族、怒族、景頗族、拉祜族、布朗族和苦聰人等。一些較先進的民族中也殘留著大量原始社會的因素,因為這些民族進入階級社會時間都不長。落后民族的體育是社會的,它是每個人的權利,同時也是每個人的義務。彝族火把節,舉民同慶,不分貴賤和大小,是全民族的節日。白族耍海會“郡人貴賤貧富,老幼男女,傾群生游,載酒肴笙歌,揚帆竟渡……”這都表現了體育的全民性。
2.2多樣性
云南民族體育是和其民族的社會文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尚未分離出來形成獨自的體育,這點反映了云南民族體育的原始性[3]。一種活動方式能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因而形成多樣性。云南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大多和宗教祭祀、勞動生產、社會教育、軍事活動或藝術活動結合在一塊,沒有自己獨立的意義,即從屬于其他社會活動。當然也有其他 社會活動從屬于體育活動的。
2.3勞動斗爭生活的直接反映
云南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在很多場合是作為教育的手段存在的,它既是生產斗爭的具體表現形式又是教育下一代的身體活動。如射弩、耍刀、爬樹、溜索,原始的技擊、摔跤、角力,等等,都來自生產和斗爭過程,是生產技能又是運動形式。部分運動使用的器材也是生產工具和戰爭的武器,如長刀、馬樁,竹竿、扁擔、矛、繩索、投石器,等等。部分民族體育活動是原始的身體教育的表現形式,與原始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它是原始生產活動的一個輔助環節和直接反映。所以它必然具有很大的原始特性。云南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由于有以上特性,在具體的收集整理過程中就需要全面地了解,從其他社會活動中識別有價值的民族體育活動,弄清這些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相互關系,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提高史料的價值。
3民族體育史料收集路徑
3.1考古材料與民間故事
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的青銅器和滄源巖畫中反映出云南古代原始人類體育活動的痕跡,其中有大量的武器,還有節渡、秋千、舞蹈、戰爭,以及走、跑、跳、擲等各種運動。在各地有考古材料,其中有不少是新發現的,只要加以注意就能從中發掘出不少有價值的史料[4]。如耿馬縣和滄源縣近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石錘頭,呈六角星形,是很原始的古代兵器。
在少數民族的民間藝術中可找到大量的和體育有關的記錄,雖然不能直接作為史料,但可以佐證某些體育活動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因為文學藝術是來源于生活,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個形而創作的。在壁畫中存在有極其珍貴而又真實的體育形象。如傣族、彝族和白族的壁畫中就留下了有價值的體育史料。在很多地方,還有不少壁畫、石刻等未發掘出來,這要花力氣,處處注意、留心。
3.2教育與軍事活動
人類最初的教育內容大都是一些簡單的生產技能和自衛本領,而那時的教育實現的手段主要依靠身體活動的方式,原始人類利用游戲、舞蹈、竟技和記事符號等進行教育。在云南一些解放前還保留原始狀態的民族和落后民族中還保留著較多的原始教育痕跡,從中可尋覓到一些和體育有關的活動,有不少體育活動可以作為教育內容。如寧蒗彝族的游戲鉆城墻,白族、拉祜族的打歌,僳僳族的勞動生產舞蹈等都能用于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應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原始戰爭的出現,使得某些生產技能和訓練生產技能的手段應用到軍事活動中,而且推動了武器的發展和戰斗技能的演進,戰爭的發展又對戰斗人員事先進行身體和軍事技能的訓練變得十分必要,因此,戰爭推動了原始體育的發展,特別是軍事體育和武藝。在云南各民族中和軍事活動相關的體育活動和訓練方法數不勝數。有各種用于慶祝和訓練的戰爭舞、刀舞、棍舞、拳術舞,各種武術,獨特的訓練方法,以及和此有關的身體活動。《彌勒州志》記曰:“軍中有投石超距之樂,類種有賣刀買犢之風。”可見一斑。
3.3舞蹈與宗教活動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人類能通過舞蹈表現思想感情,通過舞蹈有節奏的肢體運動增進健康,原始的舞蹈兼有藝術和體育的功能[5]。云南各少數民族中不管是先進的還是落后的都有大量的舞蹈,其中有不少是原始舞蹈。可分為祭祀慶典舞蹈、戰爭舞,歡娛情舞蹈,其中包括了情愛舞、交誼舞、模擬舞、游戲舞、勞動舞和保健舞等;此外還有一大類就是土風舞。如打歌、鍋莊、擺舞、跳歌等,是群眾性的大型集體舞蹈。有很多舞蹈種類互相包含,沒有嚴格的界線,和體育也沒有明顯的界線,詩、歌、舞、游戲、體育、教育等各種文化現象包含其中,共存一體,尚未分離自成體育。通過一種活動能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
從古到今,體育活動經常在宗教場合出現,特別是在原始宗教之中。古希臘就有舉世聞名的四大祭典競技:奧林匹克、伊斯特摩斯、皮亞托和尼米亞祭神運動會。奧林匹克就是天神宙斯的大祭之日。中國俗稱“迎神賽會”。如龍舟竟渡,秋千、游戲、角力等。納西族“惟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極嚴潔,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彝族祭祀石的摔跤,白族祭天的秋干,普米族祭女神的轉山轉海,景頗族祭祖的同腦腦,彝族祭祖的武術和射箭,等等。總之在云南和宗教活動相關聯的體育活動遍及各個角落。
3.4禮儀與節日喜慶活動
體育作為禮儀活動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就有,如孔子提倡的六藝,還有投壺,等等[6]。在云南落后氏族中也有不少,如彝族游戲鉆牛皮,就是結盟儀式上的活動;古代大型舞蹈“南詔取樂”便是禮儀之中的組成部分。哈尼族送葬時的武術表演。
云南的民族節日多如牛毛,在各種節日活動中,游戲、競技、舞蹈等活動是不可少的,如傈僳族的刀竿節,藏族的射箭等,傣族的潑水節,苗族花山節,三月街的賽馬,白族耍海會和傣族潑水節的龍舟競渡,景頗族目腦腦的歌舞和耍刀,哈尼族苦扎扎節的磨秋和轉秋,彝族火把節的摔跤、游戲,苗族花山節的爬竿、草球、踢腳架,獨龍族長雀哇的射弩,布朗族的毽球、布朗球等[7]。云南少數民族的節日是名副其實的體育節日。另外如婚娶建房等喜慶活動中也有大量的體育活動,如爬油竿、婚禮中的摔跤等,有很多已沿傳成習,形成傳統。
3.5游戲與生產活動
人類從古到今創造了大量的游戲活動,游戲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兒童到成年人都需要游戲,游戲是體育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把游戲分為競技性和游戲性兩種,其實細分還可分成若干,如競技型、較力型、模似型、智力型、舞蹈型,還有一些賭博性的游戲等,都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大理三日街和麗江騾馬會的賽馬就和牧業生產緊密相關,藏族普米族的摔跤,納西族、傣族、彝族、景頗族的泅水,基諾族的篾彈弓,彝族的飛石索,普米族的轉山,露營等都和生產活動有直接的聯系。此外,從地名也可以進行收集,如怒江有跳高坪,麗江有跑馬坪,昆明跑馬山,武廟這些地名表示著在此處曾出現過某種運動形式,并且是較長久和傳統的。
4問題與建議
在基層收集整理體育史料遇到些問題,主要包括對體育的概念不明確,弄不清什么活動屬于體育或和體育有關聯,被動性比較大;與宗教的關系的問題較復雜,很多人一聽宗教就搖頭,他們不理解宗教特別是原始宗教和體育的關系,因而對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不予理睬;不注意民族體育與其他文化間的相應關系;用今天的思想和觀點去看待發生在落后民族中的事,就不能客觀地、正確評價歷史事實。
云南少數民族基本上沒有文字,對歷史的記載很少,而在民族中流行的各種體育活動既是傳統又是歷史的,沒有歷史和發展,就不可能有現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但沒有歷史材料映證能否肯定其歷史價值,還是僅僅能認為這些體育活動是當代的?
在落后的民族地區,群眾懂得很多東西,歷史經驗豐富,通過他們可了解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同時,要注意民族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境外的影響,弄清哪些東西是從外國流入的,在邊境地區就發現了一些外國傳入的民間體育活動,如一些拳術、籘球等。因此應盡快地整理出部分體育史,哪怕是內部資料給廣大基層體育史工作者以借鑒,讓他們提高業務水平,不致于盲目而行或是對有價值的東西視而不見。
參考文獻
[1]黃偉林,唐春燁.從總體性層面把握廣西文化特質:廣西桂學研究會赴云南文化考察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12(5):23-26.
[2]格日樂圖,塔娜.淺談少數民族體育的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2(1):60-62.
[3]周鴻編.人類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玉文,白晉湘.新發展階段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時代機遇與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22(10):57-64.
[5]倪依克,潘嘉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質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維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9):47-54.
[6]鄭建,張婷,李久芬.不同地域文化傳統節慶民俗體育的對比研究:以嶺南文化和齊魯文化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1):79-81.
[7]張瑞青,何鸞孌,喬冉.體育史研究應當回歸史學本體:“首屆20世紀中國體育史研究工作坊”學術綜述[J].體育與科學,2019,4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