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取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的部分學生家長為樣本,對目前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探究家庭教育現狀的形成原因及影響因素,旨在為構建和完善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指導體系提供助力,促進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小初銜接;家庭教育;長沙市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教育科研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初銜接的家庭教育指導研究”(立項號:A-182)。
作者簡介:鄧湖花(1975—),女,湖南省長沙市南雅中學。
劉志華(1977—),女,湖南省長沙市南雅中學。
羅 芳(1984—),女,長沙晚報社。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這彰顯了家庭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征程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指向。202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又以立法形式明確了家長的主體責任,政府的主導責任,社會的協同責任[1]。本課題組立足新時代發展要求,選取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的部分學生家長代表為樣本,對目前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家庭教育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
一、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的數據來源說明
本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選擇不同層次具有代表性的學校的學生家長作為調查對象,包括但不限于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泰禹小學、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天華小學、長沙市雨花區楓樹山小學、長沙市芙蓉區東郡小學、長沙市雨花區育新小學、長沙市雨花區長塘里小學、長沙市南雅中學、長沙市第十一中學、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長沙市南雅望城學校等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家長。共發放問卷1300份,回收有效問卷1224份,有效回收率為94 %。
本次調查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者及家庭構成的基本信息,包括家長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經濟條件,孩子所在年級以及家長教育期望;二是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和實施現狀,包括家長對家庭教育相關政策法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責任內容等方面的認識和具體落實;三是家長對國家支持、社會協同方面的需求。
二、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總體情況
(一)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主體責任者的基礎條件總體較高
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歷的認定標準,受調的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家長中,父親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占比62.5 %,母親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占比58 %。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對我國收入階層的劃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受調的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的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2萬—30萬之間,占比47 %,而年收入12萬以下的家庭占比25.25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對我國職業的八大類劃分,受調的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家長從事商業和服務類行業的占比33 %,居第一。而在受調的母親中,29 %的母親是家庭主婦或處于無業狀態,數量居第二。根據家長工作的企業性質來劃分,樣本中的小初銜接階段家長主要在民營經濟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等非國營企業)工作,占比47 %,居第一。
從家長學歷、家庭收入、父母職業等維度的數據分析來看,樣本中的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家長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處于中高等及高收入階層,主要從事商業和服務類行業,家庭教育主體責任者的基礎條件總體較好。
(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根據采集到的樣例數據結果來看,與孩子同住親屬為母親的占比為84.97 %,高于同住親屬為父親的比例,同時遠高于其他同住親屬比例;家庭中主要承擔教導孩子責任為母親的占比53.84 %,父親教導的占比13.73 %,父母共同參與孩子家庭教育的占比28.84 %。無論是從孩子的住家陪伴占比,還是母親在家中承擔的教導責任占比來看,母親的占比高于家庭其他角色,孩子的成長經歷和所受的言行影響大部分來自母親的教育和引導,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三)家長在家庭教育內容實施上存在不平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出的家庭教育6個方面的內容指引設置問卷調查項目,采集到的數據顯示(見表1):74.18 %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50.09%的家長經常會引導或者陪同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經常引導孩子保持心理健康的占比65.20 %;71.65 %的家長經常引導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但僅有35.61 %的家長注重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經常有意地引導孩子探索,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的家長也僅占37.50 %。可見,受調家長在家庭教育內容上,重點關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獨立和自立能力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而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創新意識培養的關注度明顯不夠,家庭教育內容存在不平衡的現象。
(四)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需求非專業性特征表現比較明顯
根據受調家長的數據反饋,91.34 %的家長對學校或老師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比較滿意或者非常滿意。當家庭教育出現問題時,家長們一般優先選擇三種指導途徑(見表2),分別是優秀家長的經驗分享(65.93 %)、親友交流(61.85 %)、求助學校或老師(53.27 %)。僅有30.64 %的家長選擇咨詢家庭教育專業機構。可見,家長在尋求教育指導方面呈現個人主觀偏好,非專業性求助表現明顯。
三、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現狀分析
針對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現狀的總體特點,本課題組認真梳理了我國家庭教育發展歷史,并結合受調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縱向和橫向對比
研究。
(一)城市的快速發展成為家庭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的提出和推進,使得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產業從農業向非農業轉換。湖南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2年末,長沙市常住總人口1042.06萬人,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3966.11億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90元。
長沙城區的快速擴容,帶來了人口量變和家庭組織的激增;產業更新迭代又快速驅動了城市發展,大幅增加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時,以戶為單位的家庭組織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也得到提升,家庭組織的經濟生活水平提升,家庭教育所需要的各方面基礎條件不斷完善,這是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仍處于不可替代的角色
“家本位”思想一直是我國傳統家庭倫理的核心,也是今天社會生活邏輯中的一種文化延續。受“家本位”思想,女性的社會性別因素、身心承受能力等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影響著當今社會的母親角色定位。母親對于家庭的付出儼然已被包裝成為女性的義務和責任[2]。
同時隨著家庭教育作用的不斷強化,學校教育需要更高質量的家校合作來支持。這種高質量的家校合作往往帶著創新性、數字化的特點,對家長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分工中父親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缺位,同住祖輩難以理解和運用家校合作的現代教育模式,導致母親成為家校合作的主要承擔者,成為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三)教育對社會分層的隱性作用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引導方向
在此次家庭教育內容調查中,家長對子女的興趣愛好和創新意識的經常性引導比例較低,這種情況主要源于教育對社會分層的隱性作用。我國教育觀念中長期存在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通過各種考試和評價制度進行人才選拔,對被選拔個體自身和后輩的社會分層產生隱性影響,直接推動了社會化發展。這種社會分層的隱性影響和孩子學歷、家庭命運和社會地位緊密相關。越來越多的家庭投入教育競爭中,教育受到過高的關注和期待,家長們更重視孩子學業成功和由此帶來的社會化結果,于是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教育資源的爭奪上,視“提高分數”為穩固或提升生活水平、實現階層固化或跨遷的重要途徑,這種教育競爭所帶來的社會分層的焦慮,也就直接影響著家長對于子女的引導。一切有利于孩子分數提高的家庭教育因素,成為部分家長關注的重點。良好正向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是孩子學業提升的精神基礎,獨立自立能力是孩子學業提升必備的能力,而孩子的興趣愛好、創新意識對于孩子分數短期提升的輔助效果并不明顯,甚至部分家長認為這些內容與孩子的學業有沖突。由此,家庭教育的引導內容呈現不平衡的狀況。
(四)家長粗放性經驗管理亟須家庭教育專業化指導
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家庭教育的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21—2025年)》等文件頒布,昭示著我國家庭教育向法制化、專業化轉型已成為時代變革發展的必然要求[3]。
由于我國傳統家庭教育長期使用粗放性、經驗性管理模式,家長更多根據自我的經驗意識來尋求支持和幫助,偏向于通過優秀家長分享經驗和親友交流的途徑來解決家庭教育的困惑,這體現出家庭教育專業指導的缺位。
家庭教育專業指導的缺位,還受多個主體職責缺失的影響。比如,政府部門在家庭教育資源投入上缺乏強力主導和有效保障機制,對于社會化資源的整合、協調、利用力度不夠。部分學校在推動家庭教育指導建設過程中,未能將“知識化”特點的學校教育與“專業化”特點的家庭教育區別開來,家校共育停留在淺層;同時部分學校采用學科老師或者心理老師兼任家庭教育指導老師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長對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專業性的不信任。由于多方因素的影響,部分社區未能全面細致地履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職責,存在缺位的問題。
結語
本課題通過對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的家庭教育現狀進行分析,以為構建和完善長沙市小初銜接階段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做好理論方面的準備。推動家庭教育高質量發展,不僅能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而且有助于提升國家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理應成為全社會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宋曉波,鄒梁君,舒硯耕.《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時代背景、核心內容與落實路徑[J].桂海論叢,2022,38(3):86-93.
[2]車越彤.祖輩共同養育中母職角色沖突與教育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3]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的背景、意義和亮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談新法[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22(合刊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