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以勞動學科為主陣地,將大頭佛非遺元素融入科學、綜合實踐、美術等學科,開展傳統大頭佛文化手工勞動實踐學習。每個年級分組參與該勞動實踐學習,制作出在不同載體上的大頭佛手工藝作品,如平面大頭佛陶泥、大頭佛丙烯蛋殼彩繪、立體大頭佛黏土、立體大頭佛陶泥、傳統紙撲大頭佛、大頭佛廣彩碟畫等。在勞動實踐學習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創造力。
關鍵詞:“大頭佛”手工制作;勞動;綜合實踐
為順利開展大頭佛手工藝項目,學校購置了各種大頭佛3D打印樹脂模具、陶泥、超輕黏土、電窯爐、膠碟、作品架、碟畫專用筆等器材,聘請了校外專業的陶藝、碟畫導師為學子們傳經送寶。平面大頭佛陶泥、大頭佛丙烯蛋殼彩繪、立體大頭佛黏土、立體大頭佛陶泥、傳統紙撲大頭佛、大頭佛廣彩碟畫等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手工制作活動,對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新課標理念下,明確提出要重視對學生動手、創新等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精神。根據傳統手工制作的特點與價值,在制作過程中有利于調動學生手、眼、腦等。
一、指尖下的“大頭佛”,在勞動課中愛上生活
手工創造是勞動教育的一種方式,當一件精致的創意作品展現到學生眼前時,就可以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勞動課前,教師拿出一個個創作的空雞蛋殼,問:你們知道這是用什么制作的嗎?是的,就是平時不被人注意到的小小大頭佛。在學生的驚嘆中進入手工創作課程當中,以分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創作,既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友愛同學的優良品德,又可以讓學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參與勞動創造的樂趣和收獲成果的喜悅。原來微不足道的空雞蛋殼,可以通過學生的勞動創意變成獨一無二的作品。鼓勵學生收集各種材料,帶到教室將自己的創想付諸實際。通過創意手工創作來給平淡無奇的生活增添些許樂趣,學生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培養善于觀察、發現美的能力,從而熱愛生活。
二、指尖下的“大頭佛”,在勞動課中培養創造力
每一件手工作品的創造都是具有結構、邏輯的。從材料選取、制作步驟的方案敲定,到動手實操不斷修正、完善的整個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是學生的創造精神。在這個親身經歷過程中,思維發生碰撞、獲得全新的認知,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很多人認為創造發明是成年人的事情,從而忽視了學生的新奇想法。比如:開學需要整理體育器材,更換各類老舊體育用品,在看到地上擺著一大筐報廢的羽毛球時,教師和學生突發奇想:數量如此之多,留著沒作用,丟了又可惜,為何不對其加以創作,讓其重新煥發生機,成為一種工藝品。于是,在勞動課上,學生和教師設想羽毛球的球頭部分就好像是縮小版大頭佛的形狀,使其兩者結合,賦予羽毛球新特征新活力,做到廢物利用。廢棄羽毛球羽毛開叉殘缺,影響美觀,需要將其去除,球頭部分黑色線膠影響整體比例,需要將其去除,最后得到的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簡易羽毛球形狀。羽毛球球頭因為經過擊打,掉色發黑,因此需要利用丙烯顏料將其進行上底色處理。對下半部分進行美化,采用彩繩對其進行編織,勾畫眼睛、眉毛、鼻子、腮紅。于是一個羽毛球形狀的大頭佛就誕生了。勞動課程中,耐心聆聽學生的創想,鼓勵他們將新奇的想法付諸行動,對于認知盲區加予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創造力,也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三、指尖下的“大頭佛”,在勞動課中遵循三項原則
(一)“大頭佛”手工制作在勞動中的實踐性
小學手工創意制作,可以讓學生體驗電子網絡以外的快樂,并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增添自信。學生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豐富的想象,賦予情感去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而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一般反應能力、思維邏輯能力都會比較強,正應了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孩子的智慧在指尖”。因此,在有關小學創意手工創作課堂上,教師要激發他們動手制作物品的熱情,學生在一次次動手制作中經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并且不斷拓展自己思路,努力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手工制作中遇到的問題,使他們在動手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例如,在勞動實踐課、美術課、勞動教育課上,教會學生刻、拼、粘、捏、刮、涂等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想象力,養成耐心細致的勞動習慣,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差異發展、卓越發展需要,為學生成長護航。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綜合思考能力的進步。在手工勞動課堂上,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制作,并通過自己辛苦勞動獨立完成一件作品時,收獲勝利帶來的成就感、自豪感,便不知不覺地在心里種下了熱愛勞動的種子,同時也增強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更加具有實際效果。
(二)“大頭佛”手工制作在勞動中的啟發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校不僅僅只是教學生理認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獨立思考,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學生生性活潑,長時間坐在教室會讓學生心癢難耐,使得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何不順應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喜歡的事情呢?例如,在勞動創意手工制作課堂,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取材,比如生活中的空瓶子、紙盒箱子、塑料袋、舊布料等一切閑置品和廢棄品,是否可以用來制作漂亮的大頭佛的裝飾品呢?又比如一些學生想要制作一個裝飾碟子、花盆、掛件等,該需要什么材料呢?通過實踐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既可以促進學生腦力發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又能夠讓學習變成一種自我需求而不是被動接受。例如,羽型大頭佛是環保作品,利用廢舊的羽毛球制作而成;紙撲大頭佛是利用學生的廢舊學習作業本做成的;蛋形大頭佛是利用空殼雞蛋或鴨蛋殼描繪而成的;大頭佛碟畫就是利用一些碟子,在碟子上用丙烯顏料畫出大頭佛的樣子,做成裝飾品;還有學生利用陶泥做成大頭佛花盆。如此,學生不僅可以在輕松愉悅的境況中獲得知識,也可以在完成一件作品中獲得滿足感。所以在勞動手工制作課中,尊重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他們有足夠自由發揮的空間,利用現有的認知把舊事物多元化展開,親自動手證明,并在制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的認知。
(三)“大頭佛”手工制作在勞動中的共育性
1. 積極運用校園網,建立暢通的家校共育渠道。校園網作為校園內部網絡環境的主體,其在日常教學、信息傳遞以及資源整合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在極大程度上保障了家校共育溝通渠道的暢通程度。例如,學校要進行羽型大頭佛制作的比賽,學校應積極運用校園網鞏固家校合作力度,搜集整合羽型大頭佛家校共育資源,從而建立起一個家長與學校協同良好的羽型大頭佛制作比賽氛圍。而家長可以通過登錄校園網,查詢羽型大頭佛如何制作的相關教學視頻資源,以便和學生一起完成羽型大頭佛的制作,這樣就有針對性地開展親子共同完成的任務了。
2. 擴寬共育方式,優化共育環境。對于學生的整體教育而言,學校和家長缺一不可,學校教師和家長必須要進行密切的聯系與合作,例如,有個別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的羽型大頭佛特別好看,于是我們就請此家長到學校進勞動課堂。這樣的共育方式,家長不但非常開心,而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感。在勞動課堂上,家長分享經驗和做法,現場指導學生制作羽型大頭佛。學生不但聽得非常認真,而且學得高興。通過家長進課堂等方式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程度,同時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家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配合度以及參與度,從而為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
“大頭佛”手工制作是一種順應小學生的個性,通過親身經歷來學習各項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勞動教育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勞動力等基本素養。所以小學“大頭佛”手工制作課在勞動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在“大頭佛”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到不同學科的知識,而且能夠享受勞動收獲的喜悅,使學生掌握知識與勞動之間的聯系,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也讓學生有一個展示聰明才智、創新、探索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鄧利娟.創意手工制作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意義[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十六期“成陶開講”暨首屆“立德樹人 鑄魂育人”中青年教師報告會論文集[C].2020.
[2]閆曉琴.淺談傳統手工制作對學生“創意”發展的促進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20(23).
[3]倪娟.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變革及其發展[J].基礎教育課程,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