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讓理解為先模式和單元整體教學成為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兩者深度融合,有效將構建內容結構化整合,促進思維的螺旋式發展,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落實新課標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理解為先;單元整體教學;核心素養;初中數學
理解為先模式下初中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是搭建教師專業發展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橋梁,它從結果出發進行逆向設計,追求為理解而教、為理解而評,更好地指導教師在設計時明確到哪里去,怎樣才能證明其已到達,而后才設計如何去,把想得到的美麗變成看得見的風景,再具體走得到的景點。理解為先模式與單元整體教學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并促進對基本問題和實際應用的探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現以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單元中的“菱形的判定及綜合”為例,探討理解為先模式下初中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明確單元主題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數學教學關注的是不同知識之間的橫縱向聯系,強調數學的整體性、數學思想方法內在的一致性。明確單元主題之后,對單元教學的重、難點內容進行標注,根據重、難點確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理解的教學內容,確保之后的各項教學活動能夠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學生也能在學習過程中更好明確單元重點。
如平行四邊形是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菱形是本大單元的重點內容,是立足在學生已有發展區向最近發展區拓展的關鍵環節和進一步探索幾何的發展和延續。通過實驗探究、推理論證等方法來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探究過程中,培養抽象能力、幾何直觀、邏輯推理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素養。
二、明確學習目標及評學依據
單元學習目標是單元教學的命脈。從學生的學習行為角度對大概念、基本問題的融合及闡述,從學習結果角度對給學生帶來變化的確切表述,是培養核心素養的載體。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發揮核心素養導向的預期目標對教學過程的指導,整體把握目標的全面性、階段性、發展性、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
階段1——預期目標
1. 參考目標:(1)探索運用菱形的特性來判定菱形的方法;(2)會綜合運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決問題。
2. 學生將理解:(1)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2)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3)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3. 基本問題:(1)運用菱形的定義進行菱形的判定,需幾個條件?(2)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共性及特性有哪些?(3)受矩形判定方法的啟發,菱形的判定方法有什么?
4. 學生將知道:(1)可分別從定義和在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增加條件來判定菱形;(2)運用類比、逆向聯想的方法,得到菱形性質的逆命題。
5. 學生將能夠:(1)探究、歸納菱形的三種判定方法;(2)會綜合運用菱形判定方法解決問題。
三、精心設計評價
在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時,為了提高準確性,教師應該對評價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的設計,設計多種不同的評價方法,不應只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是否在大單元學習中取得了進步,實現對學生的持續性評價,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階段2——評學依據
1. 學習任務:(1)能運用類比思想從定義出發得出菱形判定方法;(2)能運用類比方法,歸納菱形判定方法;(3)利用菱形判定方法解決問題。
2. 評價依據:課中學習評價。
四、學習過程設計
階段3——學習規劃
1. 自學檢測
菱形有哪些性質?其中哪些是平行四邊形沒有的?思考、交流后完成下表:
2. 搭建支架,引入新課
問題(1):菱形的定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探究:用一長一短兩根細木條,在中點處固定一個小釘,做成一個可轉動的十字架,四周圍上橡皮筋做成四邊形,轉動木條,什么時候變成菱形呢?
猜想" " " " " " " " " " " " " " " 。
問題(2):菱形的四條邊相等,那么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嗎?
3. 展開支架,構建知識
例:已知四邊形ABCD,AB=BC=CD=AD。求證:四邊形ABCD是菱形。
4. 活用支架,鞏固知識
(1)在?ABCD中,如果添加一個條件,即可推出?ABCD是菱形,以下哪個條件不符合要求(" " )。
A. AC⊥BD" " " B. AC=BD
C. AB=BC" " D. BC=CD
(2)順次連接矩形ABCD各邊中點,得到四邊形EFGH,求證:四邊形EFGH是菱形。
5. 撤銷支架,思辨收獲
(1)平行四邊形ABCD中,AC,BD是兩條對角線,如果添加一個條件,即可推出平行四邊形ABCD是菱形,以下哪個條件不符合要求(" " )。
A. AC⊥BD" " " B. AC=BD
C. AB=BC" " D. BC=CD
(2)在△ABC中,AB=BC,D、E、F分別是BC、AC、AB邊上的中點。
①求證:四邊形BDEF是菱形;
②若AB=12cm,求菱形BDEF的周長。
五、教學思考:理解為先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可以強化教學目的,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理解為先單元教學從目標出發整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有更強的目標性和整體性,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將目標完成步驟細化到每一項教學活動中,結合知識理解的難易程度以及學情,分析不同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學習情況,提高教學可控性,根據既定目標完成情況添加教學材料,使教學活動真正因學生發展需求而變,避免教學計劃偏離預期,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有效性。
(二)有利于樹立整體學習觀,提高學習興趣
理解為先單元教學強調單元內部知識的有序整合,教師從單元整體教學內容出發,探索內部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并組織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圍繞最終的單元教學目標設計階梯性目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完成學習目標,并向最終的單元教學目標靠攏,有利于樹立教師的整體教學觀和學生的整體學習觀。同時,理解為先單元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有效達成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活動,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保證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初中數學教學中,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在探索中成長。
(三)可以推動師生對話合作,實現教學評融合
理解為先單元教學強調從發展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科學規劃教學活動,教師根據實際不斷組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同時以學習目標為基礎,用科學評估方法將學習目標實現的證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運用教學評價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根據評價結果實時生成教學活動,不斷調整教學方案,使教學活動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強化教學評的內在聯系,推動學生發展。
總之,理解為先模式下單元整體教學,對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擴展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實踐與思考,更加主動地參與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及提升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