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二課堂是利用課堂之外的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踐,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新時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之一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途徑,第二課堂可以使學生在體驗多樣活動的過程中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诘赖屡c法治課程性質,《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明,該課程應當立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學習、掌握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的同時,增強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由此可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同時,《標準》倡導教學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課內和課外的聯結,促使學生知行合一,增強道德與法治認知,強化社會責任感,提高實踐創造能力。這就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開發第二課堂,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概念界定
1. 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表現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其中,政治認同表現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家國情懷,是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表現為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是學生的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表現為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一、守法用法意識和行為、生命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踐行良好行為的指引;健全人格表現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和友愛互助,是學生身心健康的具體表現;責任意識表現為主人翁意識、擔當精神和有序參與,是學生成長為時代新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內在要求。
2. 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引下,教師打破課內和課外的界限,以學生為本,聯系教學內容所開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包括社團活動、研學活動、課后服務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
二、開發價值
開發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可以使學生在強化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的基礎上發展核心素養。具體地,在第一課堂,學生可以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利用多樣化的方式探究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抓住核心概念,建立良好的學科認知。接下來,學生要將認知綜合運用于實踐活動,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第二課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搭建親身體驗的平臺。在此平臺,學生可以參加體驗專題講座、小品表演、辯論賽、研學活動、社會實踐調查等,遷移課堂認知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認知、行動的緊密結合,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為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發展作準備。
三、開發原則
1. 主體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是指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學科知識、方法、思維解決真實問題,由此表現出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與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具有實踐性,可以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中,促使學生將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主動運用學科知識、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因此,開發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首先,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經歷和學習需求,篩選出具有生活氣息的活動資源,組織開展合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積極體驗的過程中發展核心素養;其次,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活動體驗情況,將學生作為評價主體,應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評價,攜手推動實踐活動的開展,提升學生的活動主體意識。
2. 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動力。相較于道德與法治第一課堂,學生在第二課堂更加自由。但是,在沒有教師時刻監督、引導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很容易放松、懈怠。因此,開發第二課堂必須要遵循趣味性原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體驗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發展核心素養。首先,在開發第二課堂之前,教師可以采用訪談法、觀察法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繼而結合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確定第二課堂的主題;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選取一些有趣的內容,增強第二課堂的吸引力。
3. 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是第二課堂的特點之一。第二課堂能夠讓學生走進廣闊的天地中,與多種教育資源互動,使用多種方式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由此做到學用結合,發展核心素養。因此,開發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需要遵循開放性原則。首先,開放教學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利用課堂之外的一切時間,如早操、大課間、課后服務、放學后、周末等時段開發第二課堂。其次,教師可以根據主題將第二課堂向學生家庭、社區、養老機構、歷史遺跡、少年宮、科技館等延伸,讓課堂具有開放性。最后,教師要不拘泥于形式,挖掘豐富的教育資源,如紅色資源、地域傳統文化資源、古建筑資源等,提升教育資源的開放性。
四、開發策略
1. 精選課堂主題,統領活動育人
雖然知識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但是核心素養的發展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在真實情境中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逐步發展起來的。主題是開發第二課堂的前提,一般具有生活性。教師應當以生活為抓手,以學生第一課堂的學習情況為依據,精選第二課堂主題,統領整個實踐活動,打好育人基礎。
(1)貼近學生生活,精選課堂主題。
好的第二課堂主題具有真實性,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契合學生的生活經歷,這樣才能拉近學生與學科知識之間的距離,驅動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遷移課堂認知解決問題,實現知識、技能、素養等維度的發展。
例如,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上冊“親情之愛”這節課由“家的意味”“愛在家人間”“讓家更美好”三部分內容構成,逐步引導學生“知家”“愛家”“建家”。但是,在體驗家庭生活的過程中,部分學生沒有深刻認知到“家”的獨特意義和價值,沒能建立深刻的愛家之情。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現有的認知不足,引導學生對家庭建立積極的情感。于是,教師可以確定第二課堂主題為“我的家”,引導學生在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遷移課堂認知,進一步地認知“家”的內涵。
(2)貼近時事熱點,精選課堂主題。
時事熱點是重要的生活內容,集趣味性、理論性和價值性于一體,可以將學生帶入社會生活中,便于學生在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強化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增強責任意識。教師應當結合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時事熱點確定第二課堂主題。
例如,教材八年級上冊“積極奉獻社會”這節課由“關愛他人”和“服務社會”兩部分內容構成,旨在引導學生體會“服務和奉獻社會需要青年擔當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支持公益慈善事業、踐行環境保護行為等,促使學生實現奉獻社會的理想。教師還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結合,確定第二課堂的主題為“奉獻青春的力量,鍛煉提升自我”,引導學生回想生活經歷,介紹自己、小伙伴、父母等奉獻社會的經歷,鼓勵他們踐行良好行為,在學校、社區、社會奉獻自我,形成健全人格,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2. 做好物質準備,保障課堂落地
與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需要豐富的物質條件。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的物質條件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時間保障。教師要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也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協調課程時間,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有充足的體驗活動的時間。第二,場地保障。場地是學生的實踐天地。教師可以將校園、家庭、社區等場所作為活動場地。在確定場地的同時,從中挖掘豐富的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場地的價值。第三,活動資料保障。教師可以從網絡、書籍、報刊中獲取豐富的活動資料,同時要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獲取活動資料的渠道。第四,活動技術保障。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撰寫采訪提綱,選取調查樣本,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第五,活動預設保障。第二課堂活動具有生成性。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很容易生成其他問題。教師要發揮專業能力的作用,遷移第二課堂的活動組織經驗,預設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
3. 實踐課堂過程,培育核心素養
第二課堂的實踐過程正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一般按照“情境導入—提出要求—小組合作—總結評價”的過程實施。下面以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勇擔社會責任”中開展的“爭做優秀學生記者,尋找身邊責任之星”第二課堂活動為例進行介紹。
(1)情境導入。
情境是教師聯系教學內容和生活現象等,用語言、表演、信息技術等創設出的場景。在“爭做優秀學生記者,尋找身邊責任之星”第二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希沃白板向學生播放四川涼山森林大火、北京2022年冬奧會視頻等,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場景中,讓他們感受到記者一直奔赴在一線,用他們的聲音傳遞信息,用他們的鏡頭捕捉真實,由此讓學生入境、入情,自覺投身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
(2)提出要求。
第二課堂活動具有復雜性,需要學生在明確的要求下確定活動方向。在“爭做優秀學生記者,尋找身邊責任之星”第二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要求。① 建立小組人員活動安排表,合理分配任務,確保人人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② 確定要采訪的對象、地點、時長、內容,可以借助網絡、報紙等渠道搜集訪談問題,結合活動主題梳理這些問題,并與小組成員一起準備錄像、錄音設備,設計采訪提綱;③ 采訪過程中要做到措辭得體,文明禮貌;④ 整理采訪資料,制作課件,保證課件內容簡練、重點突出,著重講述責任之星的故事及其身上具備的美好品質;⑤ 合作撰寫演講稿,融入真實的故事、真摯的情感,語言流暢、情感充沛地進行演講。
(3)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是實踐第二課堂活動的重頭戲。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各組成員應當按照小組人員活動安排表主動承擔任務。在實踐過程中,小組成員要主動交流彼此的任務成果,或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互幫互助,完成不同的任務,落實活動要求。同時,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成就感,強化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是第二課堂活動的引導者,應當始終關注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發現他們的問題,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指導,推動小組合作走向深處,順利完成活動。
(4)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由成果展示和合理評價兩個環節構成。一般情況下,在既定的第二課堂自由活動時間結束后,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引導每個小組登臺展示成果。在各組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對照活動要求提前設計評價量表,從展示內容、展示行為等方面入手了解各組的具體情況,并進行打分。在各組展示結束后,教師要先鼓勵小組間彼此打分。之后,教師要結合打分情況,按照一定的標準計算出各組的最終得分,評出“優秀新聞匯報小組”。該小組要向其他小組介紹本組的活動經驗。
教師除了要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還要以學生的活動過程為抓手,關注他們的實踐能力、人格品質、健康心態等發展情況,采用面對面交流、專業輔導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揚長避短。在評價學生的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自我評價,反思整個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優化后續活動。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便于學生建立課堂認知和實踐行動之間的緊密關系,實現知行合一,提高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教師應當在正確認知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第二課堂內涵的基礎上,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遵循主體性、趣味性、開放性原則來開發第二課堂,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熱點來確定第二課堂主題,以時間、場地、活動資料、活動技術、活動預設為重點做好第二課堂的準備工作,之后沿著“情境導入—提出要求—小組合作—總結評價”這一過程引導學生體驗第二課堂活動,實現第二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增強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小敏. 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的滲透[J]. 中學課程輔導,2023(26):18-20.
[2]廖秀榕. 基于第二課堂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3]可希思. 新課程標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程的實踐優化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4]楊淑花. 第二課堂活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滲透的研究[J]. 學周刊,2020(15):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