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海量的教育資源,將“互聯網+”與情景教學法滲透融合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助于優化現有教學模式,改善教學質量。本文以“互聯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情境教學的融合應用為題,在充分認知“互聯網+”及情境教學法內涵與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特點與教學實際需求為突破點,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為持續優化相關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教育;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法
一、引言
“互聯網+”教育技術已深入在初中日常教學活動中,經歷了教學實踐的檢驗,而將“互聯網+”與情景教學法融合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也將是有益的嘗試。道德與法治課堂承擔著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正確觀念的重要責任。而陳舊僵化的教學模式卻讓道德與法治課變成了“說教課”,學生很難從教師的語重心長中感受和踐行所學的知識。信息化技術加持下的互動性、生活化與游戲化的多趣味情境課堂,引導學生從而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發生轉變,優化乏陳的教學模式。
二、“互聯網+”及情境教學法的概念界定
(一)“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的關鍵點在于“+”上,即利用互聯網在信息技術層面的優勢對特定的事物做出優化,本文則是圍繞教育領域的具體教學方法進行優化。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與教學的融合應用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觸及根本的深入融合,通過互聯網技術為傳統教學工作注入新的血液,促使課堂教學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實現創新與發展,完成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過程。
(二)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意識地設計形象、具體場景,幫助學生提升學習體驗、情感體驗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脫離抽象的文字,在情境的刺激下得到多重的感官體驗,從而產生高度的學習熱情。此外,情境教學法的靈活運用能夠促使學生思考課堂知識,讓學生從多樣化的角度理解知識學習,并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獲得更加全面地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情境教學法
“互聯網+”背景下的情境教學法是指在傳統情境教學法的基礎上引入互聯網手段,利用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思維推動情境教學法整體優化。相較于傳統的情境教學模式,“互聯網+”背景下的情境教學在以下方面有所創新:
1.在教學的形式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設備更直觀、生動地呈現課堂知識。
2.在教學內容方面,互聯網技術帶來了豐富的教學內容,無論是先進的教學理念還是緊跟時事的資訊內容,都是道德與法治課堂優化的可用資源。
3.在教學拓展方面,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學的時空限制,通過微課、線上交流平臺等,學生可以在課前、課后進行自主學習。
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應用“互聯網+”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意義分析
(一)適應教學對象的發展
當代初中生成長于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的日常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接觸互聯網,并在接觸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感受到了便利。將“互聯網+”與情境教學法融合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讓學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從熟悉的渠道學習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過早接觸互聯網也會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在學生人格尚未健全、觀念沒有完全形成的情況下,無論是正能量超標的“心靈雞湯”,還是價值取向不當的落后、腐朽文化,都會給學生造成困擾,讓學生在初中這個認知、思想轉變的重要節點陷入迷茫。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通過“互聯網+”創建情境教學,將學生原本熟悉的訊息進行再次加工。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少年當自強”這一板塊時,教學目標是理解個人與國家命運間的關系、青少年應有的情懷與抱負等。在傳統的教學中,這些內容大多通過說教完成,學生對這種枯燥、耳提面命式的說教感到厭煩至極,課堂上敷衍應聲。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互聯網+”的手段,引導學生理解“少年當自強”的內涵,例如創建一個奇幻的時間穿越情境,讓學生看看歷史偉人的少年時代;或者是創建辯論會式的情境,讓學生以“少年當自強”為題進行辯論,為學生創造機會說出所思所想等。
總而言之,“互聯網+”的引入給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將更多符合學生認知習慣、喜好特征的事物融入課堂,讓學生更加自然、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二)適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以課件的制作為例,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將課本上的知識照本宣科投射大屏幕,再搭配幾張對應的圖片,學生很快就會審美疲勞,失去興趣。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化素養,或者缺乏對學科的深度認知,很難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因此,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只有積極地轉變教學模式,摒棄傳統、枯燥的教學方式,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才能夠滿足互聯網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要求。
(三)“互聯網+”資源優化情境優化提升課堂效率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上涌現出大量的教育資源,其中包括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相關的內容,為教師應用情境教學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互聯網與教育行業的密切結合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形成了嶄新的教育模式,推動了該學科的優化與升級,使其能夠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并與社會的發展保持同步。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接觸到各種教學資源,包括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相關的內容。他們可以將這些資源上傳到互聯網平臺,并進行甄別、選擇和利用,為即將開展的情境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優質的“互聯網+”資源的利用,能夠大大優化創設的教學情境,增加教學的豐富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教學相長的局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情境教學法應用策略
(一)更新教育觀念,構建互聯網+情境教學模式
在過去,許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上應用情境教學法的時候只是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而較少利用互聯網。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利用互聯網上的海量教育資源以及強大數據整合分析功能,更好地應用情境教學法,從而發揮大數據的教育作用,滿足初中生不斷增強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端”移動平臺功能,包括預習學習復習、作業、問卷調查、問答專區、評價與反饋等;再整合這些數據信息,將其處理成直觀形象的圖表,以供教師觀看。在此情況下,教師能夠更為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更加有針對性地應用情境教學法,從而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成效。“互聯網+”具有十足的教育優勢,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實踐工作時需要有意識地學習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對于教育的輔助作用。
(二)運用“互聯網+”提高教師情境教學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但同時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來實現自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提高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水平。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首先利用諸如“教師培訓網”、“網易云課堂”等多個互聯網教育平臺進行系統性學習,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并學習借鑒其他優秀教師應用情境教學法的經典案例。其次,教師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布自己錄制的情境教學模擬視頻,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分享情景教學法的應用經驗,以尋找提升的方向。
然后,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整合本節課所需的教學資源,結合互聯網教育平臺上收集的學生預習情況反饋,合理調整教學方案,并制作高質量的PPT課件或微課視頻。最后,教師應提高自身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在情境教學時熟練運用各種教學工具,以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教學情境。
(三)借助“互聯網+”收集和分析學情。
要想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成效,需要教師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其中就包括學情收集與分析環節,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需求、興趣發展和經驗積累情況,以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不能僅僅依靠個人經驗判斷,而要學會借助“互聯網+”的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功能,收集和分析情境教學法應用中的學生學習情況,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信息是學情收集與分析的重要開始,其中包含“認知能力與傾向”“動機興趣”“情感反饋”等多項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平臺,收集學生的“在線時長”“興趣愛好”“問卷調查結果”等數據信息,并進行全面歸納總結與分析,通過教學平臺系統的強大功能完成學習收集與分析工作。
(四)借助互聯網+情境教學優化教學案
在“互聯網+”這一重要背景下,教師開展情境教學工作能夠優化教學案。教學案包括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這種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規范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促進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并采用任務教學模式提高學習效率。通過互聯網+情境教學,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增強民主意識,提高集體備課成果的利用率,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與嘗試機會,從而優化教學案。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制作電子表格,方便隨時填寫和更改內容,形成一體化的教學案表格。針對授課時間、時數、形式、章節名稱等情況進行記錄;清晰呈現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資源準備、課前學習任務、更改補充刪減內容、課外作業、課后體會等模塊;將授課主要內容綱要、使用教具掛圖等教學手段、時間分配情況等一一展示;結合具體教學活動規定學習內容、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并且及時進行教學評價。電子教學案表格的制作,避免了傳統紙質版教案填寫不下、刪改不便等問題的出現,為教師的每一次填寫和更改都提供幫助,有利于教師回溯教案制作過程,不斷優化教案形式與內容。
(五)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構建完善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法評價體系
一方面,過去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沒有結合科學理論或者專業數據進行教學評價工作,導致評價結果不夠全面和客觀。而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使用大數據分析功能,將傳統落后的教學評價方式轉變為大數據評價方式,通過深入挖掘碎片化數據的內在信息,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應用情境教學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另一方面,教學評價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由教師主導、學生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因此,為了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應當將學生納入教學評價體系的主體,發揮教學評價的真正作用,為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提供更多的參考信息。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具有豐富的實踐價值與意義。“互聯網+”為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應用情境教學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兩者結合既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具體表現。教師需要了解“互聯網+”情境教學法的具體內涵以及積極意義,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孫曉曉 昌樂縣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李清鳳.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21(10):21-22.
[2]陳學芳.淺談主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1(10):49-50.
[3]關松云.關于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探討[J].考試周刊,2021(13):109-110.
[4]高揚師.統編教材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實踐探索[J].讀寫算,2021(03):107-108.
[5]王俊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探討[J].考試周刊,2020(A5):113-114.
[6]陳學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主題情境教學法探討[J].教書育人,2020(25):32-33.
[7]江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設計及實踐[J].試題與研究,2020(17):78.
[8]官思琪.情境教學 激發興趣——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0(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