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習課往往以知識點的堆砌為主,缺乏新意和靈活性,使得學生很難從舊知識點中找到新的探索空間,無法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新思維.長此以往,這種單調的復習方式必然會導致學習效果的下降,從而對教學質量造成負面影響.文章基于教師在初中數學專題復習課上的一些實踐體會,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專題;復習課
1 以學生為主體,疏通知識點,增強自信心
在設計課程材料時,教師要堅持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緊密相連.教師要深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速度,因此教師可以采用一種以學生為核心的問題設計策略[1].這種策略不僅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練習題目的集合,而是旨在通過精心挑選那些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題目,來達到他們對知識點的深刻理解.它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專注和投入,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所面對的問題正是他們所關心的內容.當學生感到自己正在參與一個與他們自身成長和興趣相關的項目中時,他們往往能更有效地吸收新信息,并將其內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參與感和成就感也會轉化為他們更高水平的表現和更積極的學習態度.
在準備專題復習的階段,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建立起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學習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總之,通過精心設計的鋪墊習題,可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旅程中找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為即將來臨的專題復習奠定堅實的基石.這不僅是對教學效果的積極推動,也能促進學生學習潛力最大程度的發揮.
2 緊扣復習方法,注重“重建”
在專題復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精心策劃教學活動,準確把握知識體系、學生面臨的主要難點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求.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標準來梳理相關知識和概念,進行橫向與縱向維度上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工作,不僅有助于確保復習內容的結構清晰、邏輯嚴密,而且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同時,教師在教授學生整理和總結方法的時候,應當善于觀察并發現學生個人解決問題的獨特策略.這些方法可能是創新的思維工具,或是巧妙的解題技巧.教師需要及時對這些方法進行分析和總結,進而選擇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傳授給學生.這樣做既可以促進學生個體能力的發展,又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更加穩固和優化的認知結構.更進一步,當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不斷地深化知識理解時,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會得到激發.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來增加課堂互動性,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的欲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享受學習樂趣的同時,實現知識的深度整合和應用,進一步建構知識體系,從而在各個學科領域內都能取得顯著的進步.
3 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
包括復習課在內的小學數學教學都強調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做好引導者和指導者,即給予學生科學的探究和復習方法.學生在自主思考和獨立操作的過程中,知識和能力會得到不斷的鍛煉和提高.除此以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主復習的基礎上,學會理性分析數學知識的思維過程,同時,學會在多個方法的比較中,尋求最優結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步形成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及數學思維.盡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確和簡單的,也可能是繁瑣、錯誤和無序的,但他們獨特的方法是原創的,是一種罕見的“創新”行為,這是教師應當鼓勵的.
比較,選擇最佳方法使學生獲得成功,從而增進學生的自信心.
4 重視生活聯系,注重“用”
學習數學,如同攀登一座由抽象概念構筑的知識高峰.攀登這座山峰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學生在日積月累的經驗中逐漸領悟其奧秘.因此,專題復習課程的精心設計便顯得至關重要.它不應僅僅是對知識點的重復梳理和記憶,而應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挑戰與探究樂趣的情境,使他們能夠在實踐中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參與到現實生活的問題解決中,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感受數學的魅力.這樣,當學生面對復雜的數學題目時,不僅能憑借直覺迅速捕捉問題的本質,還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計算和推理.畢竟,對學生來說,親自動手做數學遠比單純地聽講或閱讀教材來得更加直接和深刻.這種實踐活動能夠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促進每一位學生能夠在數學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享受探索未知世界的快感,最終達到真正理解數學、愛上數學的目的.
總之,習題的設計要做到內容完整,形式精致,方法靈活,時間充分.在課堂中,教師要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在學生的表達中得到反饋、了解學情.教師還應該為學生的解題和數學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5 注重拓展延伸,注重“延”
數學的學習絕不僅僅是依靠數學課堂,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進行延伸,以落實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教師可以創新專題課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學會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將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促進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教學有規律,但沒有固定的規律[2].專題復習課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課堂上進行.例如,教師可以編寫一道關于系數k與幾何圖形的面積數學題,鼓勵學生互相借鑒、互相學習.
參考文獻:
[1]姜孟.淺談數學復習課的設計[J].中學課程資源,2017(10):36-37.
[2]潘媛媛.變數學“復習”為“演習”[J].華夏教師,2017(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