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數學教育更注重對學生的全方位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初中數學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效滲透中華優(yōu)秀數學傳統文化,將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相結合,通過有效滲透數學文化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
【關鍵詞】數學文化;初中數學;創(chuàng)新思維
初中數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縱觀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涌現出許多優(yōu)秀的數學家,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初中學生通過學習數學文化來鍛煉邏輯思維,提升自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深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滲透數學文化,引導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發(fā)現數學中的美學思想,感受數學中的對稱美、形狀美。學生通過美學體驗數學文化,領略數學中的文化素養(yǎng),促進身心成長,實現全面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滲透數學文化
(一)生活情境,感受藝術之美
初中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數學學科特點,根據生活情境引入傳統文化知識開展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挖掘生活中的文化素材,將其有效引入優(yōu)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素材中的藝術之美,從生活中感知數學知識的樂趣。教師應善于通過生活情境增加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學生通過生活素材提升想象能力,實現思維的碰撞,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文化的同時滲透數學知識,提升自身能力。
以“中心對稱圖形”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積累學生的審美體驗。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存在的美麗圖案,引導學生區(qū)分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并指出對稱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知、體驗美的過程導入新知。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作圖的形式體會中心對稱圖形及對稱中心的概念。學生作線段AO關于O的對稱圖形,作三角形AOB關于O點的對稱圖形,通過延長、旋轉的方式體會中心對稱圖形的形成過程,體會中心對稱圖形具有均勻美觀和平穩(wěn)的特征。最后,教師出示剪紙和太極圖等傳統藝術圖文的形式,使學生感受數學美,豐富學生的內在素養(yǎng),引導學生通過圖形結合的方式感知對稱圖形與中心對稱圖形的區(qū)別和聯系,幫助學生鞏固對中心對稱圖形的認知。
可見,教師通過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入數學文化,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引入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藝術之美,在學習數學文化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二)問題情境,傳遞人文精神
數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有趣的數學人物故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發(fā)展的歷程,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問題情境的方式導入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通過歷史人物故事,使學生獲得啟發(fā)和思考,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互動的好奇心,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深刻剖析教材內容,選擇科學合理的數學歷史故事,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以“勾股定理”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勾股定理,并運用勾股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和運用。首先,教師出示國際數學大會會徽的圖案,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發(fā)現直角三角形的某種數量關系。其次,教師展示圖案介紹勾股定理悠久的歷史,講述勾股定理的發(fā)現及提出過程,通過延伸數學史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對后續(xù)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再次,教師提出問題:“你能發(fā)現圖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三邊有什么關系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和問題探索的過程,體會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領悟數形結合的思想。最后,教師提出問題:“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質,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有這種性質嗎?”學生以探究形式進行交流和論證,得出推理的結論,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適用于直角三角形。
不難發(fā)現,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歷史故事了解數學知識的發(fā)現過程,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后續(xù)知識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歷史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產生對;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彰顯數學文化
(一)自主探究,培養(yǎng)文化自信
初中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乏味,教師應采用多樣化、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滲透數學文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師應踐行新課標理念設計趣味化的教學內容,將數學知識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以多媒體課件的方式滲透數學文化,感知數學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自主探究,通過課件形式加強數學文化的有效滲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了解點與坐標的對應關系。首先,教師可以介紹法國的笛卡爾發(fā)現并提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過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形式體會笛卡爾的發(fā)現過程,理解笛卡爾是通過反復的研究最終提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數學思想,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鼓勵學生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積極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其次,教師利用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數軸上點的位置,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觀察坐標軸上點的坐標特點,自主感受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形成過程。最后,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學生開展線上操作練習,組織學生在坐標圖上標出點b、c、d的坐標位置。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形式思考并解決問題,進而歸納出坐標軸上點坐標的特點。
可見,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呈現數學文化,可以引導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對學生數學文化的滲透,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文化自信,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合作討論,營造文化氛圍
數學具有簡潔美與和諧美。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抓住合適的時機加強對學生數學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的文化魅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美,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內容創(chuàng)新學生合作討論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學生通過小組游戲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體會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精神,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以“二元一次方程組”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和相關性質,熟練運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首先,教師講述關于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導學生通過歷史故事來啟迪思維,獲得數學靈感。教師通過曹沖稱象的例子教會學生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理解方程組是轉化成方程得到解決的。其次,教師出示解方程組的實際練習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運用轉化思想加以解決。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理解解方程組的實質和采用的具體方法,通過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消元思想以及化未知為已知的化歸思想,通過歷史故事加強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法的認知,使學生在合作解題的過程中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合作討論的互動過程,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fā)現數學美,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小組合作的形式,從而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優(yōu)化實踐活動,提升數學文化
(一)課外互動,激發(fā)學習數學文化熱情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應注重學生的實踐練習活動,教師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方式組織學生參與實踐互動,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數學傳統文化的滲透也不限于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圍繞傳統文化的話題為學生布置課外研究活動,組織學生到戶外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取證的過程多角度地認識數學知識。通過課外實踐探究的活動感受數學文化,提升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以“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培養(yǎng)學生從數學文化中感知調查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首先,教師可以布置含有數學文化的主題任務,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調查問卷研究。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關于“同學對新聞,體育,動畫,娛樂四類電視節(jié)目的喜愛情況”的調查問卷,加深對統計調查的初步認知。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具體情況進行收集和整理,學生記錄和收集有關數據信息,了解數學文化中的數學信息。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匯總,梳理其中的規(guī)律,反映全班學生喜愛各類項目的情況,用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方式來描述數據,直觀反映表中的信息,通過數學文化感知數學知識的魅力。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認知數學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方式,提升數學文化對學生思想的滲透作用,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優(yōu)化作業(yè),強化實踐練習
課后作業(yè)的形式可以鞏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教師應積極地將數學文化與課題任務相關的數學知識相互融合,既可以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設計作業(yè)時,教師應加強數學文化與教材重難點知識的相互銜接,學生通過擴展延伸的課外作業(yè)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操作活動,了解數學世界背后的奧秘,學習偉大數學家的高貴品質,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以“二次函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二次函數的性質,加強對二次函數圖象的應用。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次函數、不等式和方程等知識點與二次函數相融合的方式的分層作業(yè),將相關的數學文化融入其中,通過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加強學生對二次函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其次,教師可以布置涵蓋數學故事的主題作業(yè),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作業(yè)內容,從數學故事中找尋關于二次函數的關鍵信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完成作業(yè),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含有二次函數的數學故事,理解數學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感知二次函數的性質,加強對二次函數的實際應用。
可見,教師將數學文化與課后作業(yè)相融合的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踐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方式,提高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文化,又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手段融合教材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與數學課程之間的聯系,發(fā)揮數學文化的滲透作用,加強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學生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感受數學文化,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中的奧秘,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樹立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茍旭輝.在初中教學中探尋“數學文化”之美[J].讀寫算,2023(2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