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閱讀有效彌補了單篇閱讀篇幅較短、探究性不足的缺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文章分析了核心素養導向下群文閱讀的價值,提出議題聚焦傳統文化、把握認知矛盾選文、布置任務驅動思維、小組合作自組文本等策略,以期為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群文閱讀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逐漸走入教師的視線之中。群文閱讀是圍繞可議性話題選擇一組文本展開閱讀教學,從整體出發理解文本。與單篇閱讀相比,群文閱讀與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求保持高度一致,閱讀教學活動更具主體性、交互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為了有效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入手,整合教學難點,探析群文閱讀與學生閱讀活動的融合方式,推動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
1. 開闊文化視野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呈現多篇課內外優秀文本,能夠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教師帶領學生品讀優秀文本,了解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探究中華文化內涵,相互分享閱讀理解,思考文化對人類思想、行為的潛在影響,讀思結合,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培養文化自信,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2. 豐富知識儲備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主要渠道之一。群文閱讀將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閱讀素材從單篇增加到多篇,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豐富其語文知識儲備。在活動中,學生將知識儲備轉化為優秀的語言素材,可以根據需求用多樣化的方式表達觀點、抒發情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群文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讓學生在閱讀、鑒賞、評價文本的過程中自發地運用已有閱讀經驗分析文本,探究文本的思想感情與內涵,有助于其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3. 促進思維發展
思維活動是學習、理解、運用知識的重要支持。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具象性特征,隨著學生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抽象思維能力也將得到逐步發展。群文閱讀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對比分析、邏輯思考等高階思維活動來解析文本內涵,推動新舊知識融合,將碎片化的語文知識整合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真正實現學與思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豐富學生的閱歷。
4. 提高審美能力
群文閱讀組文主要由教師進行,所選文本兼具詞句優美、情感深厚、內涵豐富等特點,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同時,體會文字中蘊含的美,讓學生在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群文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發地從多個角度入手賞析文本,感悟文本中美的形態,辨析美的特點,為審美觀念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 議題聚焦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文化傳承與理解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使學生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為此,教師可以以傳統文化為議題組文,引導學生探析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思考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影響,促進學生傳承與理解傳統文化。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教師可以從文化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兩方面入手組文,一同展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脈絡,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多樣化的認識,引導學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理解文化的多樣性。
例如,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主要講述老北京的春節文化,詳細描述了人們慶祝春節的方式。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春節文化背后蘊含的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體會不同地區文化的多樣性,教師以《北京的春節》為核心文本,引入梁實秋的《北平年景》、豐子愷的《過年》、林語堂的《慶祝舊歷元旦》這三篇文本。在開始閱讀前,教師安排學生自主查閱資料,了解每位作者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為其后續理解傳統文化打好基礎。小學生閱讀過的文本數量較少,認識的文字有限,為保證其閱讀質量,教師引導學生以表格形式整理文本中提及的有關春節的習俗,邊讀邊記,為討論作準備。閱讀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從整體入手,以“節日”為話題展開討論。教師提問:“同學們,老舍、梁實秋、豐子愷和林語堂都分別是哪里人?大家有什么發現?”學生集思廣益,回答問題:“老舍是北京人,梁實秋、豐子愷是浙江人,林語堂是福建人,這幾篇文本都與春節有關?!痹诮處煹囊龑?,學生從整體出發體會春節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教師繼續提問:“人們會用各種方式慶祝春節,大家能否詳細地說一說?”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自發地結合生活經驗,講述各地慶祝春節的習俗,在交流中發現不同地區慶祝春節的方式存在差別。教師引導學生整理文本中提及的北京、浙江和福建地區的春節習俗,思考“哪些春節習俗為各地共有,哪些春節習俗是地方特色”,在對比分析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地區的細微差異,并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信息思考各地文化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用包容的態度接納不同的文化,為傳承與理解傳統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2. 把握認知矛盾選文,強化思維能力培養
語文核心素養要求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在語文學習中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思維能力的發展離不開思維活動的支持。單純的閱讀與背誦屬于淺層思維活動,閱讀理解停留于表面,思維品質提升較為困難。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對比分析、總結評價、問題探究等都屬于高階思維活動,有助于發展思維與提升素養。為了使群文閱讀活動成為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養料”,教師可以從選文環節入手,挑選認知沖突強烈、富有矛盾和張力的文本作為閱讀材料,通過閱讀理解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高階思維活動自然發生,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選文矛盾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文本內容與生活經驗產生沖突,引發矛盾;第二,不同文本之間的觀點存在沖突,引發矛盾;第三,文本內部信息存在矛盾。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面向真實學情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矛盾類型,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跳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從文本特點出發,圍繞文本內容與生活經驗之間的矛盾,將《司馬光砸缸》和《田忌賽馬》兩篇文本納入群文閱讀范圍。教師結合文本內容創設教學情境來強化認知沖突:“同學們,如果突然有人溺水,你會采取怎樣的方式施救?在體育比賽中,甲、乙兩個小組比賽跑步,每組三人,兩個小組都由一級運動員、二級運動員和三級運動員構成,不同點在于甲小組運動員的個人素質在當前等級下處于領先地位,大家猜測哪個小組會獲得比賽的勝利?”學生在生活經驗的支持下分析問題,得出結論。此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司馬光砸缸》和《田忌賽馬》兩篇文本,學生發現文本中記錄的結果與已有認知產生沖突,教師引導學生詳細思考沖突產生的原因,跳出原有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隨后,教師帶領學生一同閱讀《跳水》的前半部分,提問:“小男孩爬到桅桿上后,因為太高而感到害怕,如果你也在現場,你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救下男孩呢?為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代入文本情境,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后半部分,思考跳水救援的可行性,利用既有認知和新認知的沖突推動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分析問題的意義,促進其思維能力發展。
3. 布置任務驅動思維,提升審美創造素養
語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提升學生欣賞、評價、表現、創造美的品質,滿足審美創造能力發展需求。語文中的美學主要指語言之美。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感受到語言之美,教師可以結合群文閱讀模式設計審美賞析課,將課程分為審美欣賞課與審美體驗課兩部分,使學生在閱讀中發現美,在實踐中創造美,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提升審美創造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培養審美創造素養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如何將審美與創造融為一體是提升學生素養的關鍵。為此,教師可以將任務驅動教學法融入群文閱讀教學,利用任務單說明閱讀范圍和寫作主題,指明任務驅動學習的方向,為學生獨立完成群文閱讀活動和寫作活動打好基礎。
例如,教材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屬于科普類文本,向學生展現自然世界的奧秘。教師可以以此為主題,組合《新型玻璃》這篇文本開展教學活動,在審美欣賞課上,教師布置如下文本賞析類任務,幫助學生打開探索科學奧秘的大門。
任務1:事物始終處在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探究文中的事物隨時間的流逝發生的變化。
任務2:結合文本內容想象恐龍從陸地生物向飛行生物的進化過程,梳理人類進化的過程,總結事物發展變化的特點。
學生在任務的帶動下,反復閱讀、分析、理解文本內容,梳理恐龍、人類的進化之路,以及玻璃從出現伊始到現在的發展變化情況及新型玻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深入理解科普類文本,提高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第二階段的寫作活動,布置如下任務,明確寫作主題:“時空穿梭”是人們口中永恒構想的話題,假如時光機真的出現在世界上,你認為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么變化呢?試以此為題寫下你的看法。以寫作形式引導學生抒發內心的感受,用文字表達自己對語言美的理解,推動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4. 小組合作自組文本,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運用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習活動和日常交往活動的基礎。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語言實踐,碎片化的語言知識在實踐的作用下才能真正被整合成結構化的語文知識體系。學生要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為日常的交流溝通提供支持。為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按照學習能力的差異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反思學習過程,分享閱讀感悟和掌握的語言知識,通力合作,構建知識網絡,促進自身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這首詩時,如何讓學生理解對仗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五人小組,向學生提問:“古人作詩講究對仗工整,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黃鸝’對‘白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中‘梧葉’對‘秋風’、‘送’對‘動’、‘寒聲’對‘客情’。如果把‘動客情’改為‘悲客情’,‘江上秋風’改為‘親友難見’,大家說合不合適?”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體會語句含義的變化,思考這種改動是否合理。其次,教師講述對仗的含義,考慮到小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夜書所見》這首詩說明對仗的含義:“同學們仔細觀察,‘蕭蕭梧葉’和‘江上秋風’各有什么特點?‘送’和‘動’都是什么詞?‘寒聲’和‘客情’又是什么詞?”通過對比分析詩句字詞,學生發現對仗工整的文字在結構和詞類上有共同點。在此基礎上,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群文導讀活動,要求學生分工合作,從多個渠道尋找對仗工整的文本,自主組文探索語言知識。各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組文成果,討論對仗的含義。某小組從《唐詩三百首》中尋找對仗詩句,圍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詩句組文,認為對仗需要句子的字數相等、結構相似,其他學生補充:“不僅是古詩,對聯也同樣具有對仗特點?!比何拈喿x提供分析樣本,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思考對仗的含義,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如何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勢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入手,整合先進教學經驗,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融入群文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在確定議題、選文、閱讀分析、小組合作中根植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語用能力,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世安. 群文閱讀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 甘肅教育研究,2023(4):69-71.
[2]郭瑛. 語用視角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改善策略[J]. 亞太教育,2023(5):136-138.
[3]劉社民.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242-243.
[4]王利英.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學習任務的創設探究[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