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在新形勢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目前,針對厭學生家庭教育指導存在指導理念的滯后、指導方式的單一、指導資源的不足等問題,提出了提高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等指導優化策略。
關鍵詞:厭學生;家庭教育;指導策略
在新形勢下,初中班主任在面對厭學生家庭教育指導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文旨在通過指出厭學生家庭教育指導存在的問題,探索在“雙減”政策下,初中班主任如何更有效地指導厭學生家庭教育,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厭學生家庭教育指導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指導理念的滯后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較多的初中班主任在面對厭學生家庭教育指導時,面臨理念滯后的挑戰。如在江門市J中開展了針對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的調查,根據調查,超過40%的班主任仍采用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育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種滯后的理念導致了家校合作的不充分,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參與度不高,從而影響了厭學生轉化的效率。
此外,家庭教育指導理念的滯后還表現在對厭學生個體差異的忽視。很多時候班主任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對待所有厭學學生,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這種做法忽視了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和學習需求。
(二)家庭教育指導方式的單一
許多班主任在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時,往往缺乏創新意識,主要依賴于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會和家訪這兩種方式來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進行頻繁的、及時的深入探討和交流。未能充分地利用現代科技和多樣化的溝通手段,從而限制了家庭教育指導的效果和效率。
(三)家庭教育指導資源的不足
許多家長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獲取教育資源方面的能力受到了限制。這部分家長常常缺乏足夠的信息和知識,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社會上現有的資源,來豐富和拓展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體驗。這種資源的不足不僅對那些已經對學習產生厭倦的學生造成了進一步的影響,削弱了他們的學習動力,而且還限制了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班主任在指導家庭教育時,往往需要依賴家長的配合和支持,但由于家長自身資源獲取能力的不足,導致班主任難以有效地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從而影響了家庭教育的整體效果。
二、厭學生家庭教育指導優化策略
(一)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能力水平,直接影響了其指導效果。具體來說,班主任如果具備較高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提供科學的教育方法,從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因此,班主任在指導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學生厭學行為背后的家庭教育因素,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識別家長、學生的心理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個性化的指導方案。
班主任應具備持續學習和反思的能力,將教育視為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通過參加專業培訓、閱讀教育學和心理學書籍、參與教育論壇等方式,班主任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班主任可通過參加“家校共情共育”研討會,學習如何更有效地與家長溝通,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技巧來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班主任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使得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克服厭學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
(二)強化家校合作,提供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城鎮初中班主任面對厭學生時,強化家校合作顯得尤為重要。當家校之間建立起緊密的溝通與合作機制,為家長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和支持時,能夠有效提升厭學生家庭教育的指導效果。一項針對江門市J中的調查顯示,家校合作頻率較高的班級,學生的厭學情緒明顯低于合作頻率低的班級。這說明,家校合作不僅能夠增強家長對學校教育理念的認同,還能促進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來,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此外,強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還體現在能夠為家長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和支持。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家長往往需要在減少學業負擔的同時,尋找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作為班級靈魂人物的班主任,應當站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多思考問題。通過家校合作,班主任可以向家長傳授如何在家庭中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如何通過日常互動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例如,班主任可以組織家長工作坊,教授家長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技巧,以及如何通過游戲和實踐活動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還能夠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個性化發展。
(三)完善指導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指導
通過建立在線教育平臺和社交媒體群組,班主任可以實時更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行為表現,為家長提供及時的反饋和建議。例如,江門市J中利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創建班級群組,定期發布學生在校表現的視頻和圖片,讓家長更直觀地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班主任能夠更好地將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實現教育與生活的無縫對接。
(四)突出指導主體,培養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
教師在進行家庭指導時,應清晰明確家長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以江門市J中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家長普遍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溝通技巧。超過60%的家長在處理孩子厭學問題時,傾向于采取懲罰而非激勵措施。這種做法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加劇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班主任在指導過程中,應著重于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例如通過定期舉辦家校共育會,引入正面管教、積極心理學等現代教育理念,幫助家長建立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橋梁。此外,案例分析法也是一個有效的工具,通過分享其他家庭的成功經驗,讓家長直觀地了解科學教育方法的成效,從而激發他們改變傳統教育觀念的意愿。
(五)尋求多方支持,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利用
通過尋找社區、博物館、體育場所管理方等多方支持,從而對社會資源的整合利用,有效提升家庭教育指導的質量和效果。如,學校與當地兒童婦女中心合作,利用社區的場地和人力資源,定期組織家長參加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公益課程,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學習需求和心理狀態。通過這些合作,班主任能夠借助外部力量,為厭學生家庭提供更為全面和專業的指導,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結論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導是家校協同共育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本文的論述,期待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和參考,共同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芳.用心付出,為愛前行[J].教育視界,2024(Z2).
[2]曹崇貴.家校共育視角下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策略的實踐研究[J].成才之路,2023(02).
[*本文系2023年度廣東省中小學德育課題“‘雙減’政策下對厭學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導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3ZXDY1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