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是在實現產業需求與教育培養之間的有效對接,企業與高校的緊密合作,促進教育教學內容與實際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工匠精神是新時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尤其面對多元化的產業發展,需要大學生具備創新、實踐、責任等優秀素養。為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文章從產教融合視域出發,秉持開放、創新、合作的教學理念,將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教育全過程,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與建議,為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關鍵詞:產教融合;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7-0004-04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中,社會對掌握先進技術、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學生,成為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1]2021年10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要加快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2]工匠精神體現的精益求精、專業技能、責任擔當等特質,與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相契合。為此,高校要重點研究如何在產教融合下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推動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培養更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專業素養和能力
工匠精神要求個體在專業領域內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引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入了解專業領域的前沿動態,同時還需要注重實踐操作的鍛煉,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并且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改進和創新,不斷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需要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靈活應對,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提升其問題解決的能力。[3]另外,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其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需要個體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工匠精神激發個體在團隊合作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共同完成任務,并鍛煉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增強團隊凝聚力,為團隊的共同目標努力。
(二)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指個體在特定領域內與他人競爭時表現出的獨特優勢和能力。對大學生而言,是他們在畢業后進入社會和職場時擁有的優勢和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現代社會的競爭環境。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導向,讓學生深刻領悟其內涵,堅守精益求精的態度,具備深入鉆研技術的決心,以及推動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當前,企業紛紛向職業院校提供就業機會,那些具備敬業奉獻、嚴謹務實、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的學生更受歡迎。職業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不僅要著眼于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同時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和道德品質等綜合素養,以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就業。
(三)有助于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質
在當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工匠精神體現的職業道德已經成為塑造和培養學生的重要方面。工匠精神強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態度體現了對工作的尊重和對職業的敬畏,要求每一個從業者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追求更高的標準和更好的品質。[4]在工匠精神的指導下,每一個從業者都應該注重工作中的細節,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這種注重細節和質量管理的精神,不僅是對自身工作的負責,更是對客戶、社會的負責,是一種良好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表現。對大學生而言,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要始終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精心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秉承敬業態度和對質量的追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二、職業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面臨的困境
(一)缺乏對工匠精神培養的積極觀念
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多數人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存在誤區和偏差,缺乏對其培養的積極態度和認同感。由于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不深刻,一些人往往將其簡單理解為傳統技藝或工匠技能的傳承,甚至對基礎職業存在一種貶低的態度,而忽略了其中蘊含的職業道德、責任擔當和創新精神等方面的內涵。在職業院校教育中,部分教師也忽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學生對從事技術型工作缺乏積極性和熱情,對工匠精神存在認知偏差。職業院校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機構,應該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培養,然而教師在工匠精神培養方面缺乏足夠的指導和支持,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偏重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校園文化缺乏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傳承,制約了工匠精神培養的全面展開和深入推進。
(二)工匠精神培育體系建設尚未健全
不同的職業院校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培育方式存在差異,培養效果不一,甚至有些學校并未將工匠精神培育納入教育體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具備豐富行業經驗和專業技能的教師指導和引領,但目前許多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一些教師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和對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在培育過程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另外,當前學校工匠精神培育缺乏有效的評估機制,學校難以客觀評價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情況,也難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反饋和指導。
(三)培養工匠精神的實踐教育不足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寶貴的職業素養,雖然理論教育對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缺乏足夠的實踐教育環境和機會。學生在校期間主要接受課堂理論教育,缺少實踐鍛煉的機會,導致工匠精神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轉化為實際行動和實踐能力。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偏向傳統的教育模式,較少涉及實踐操作和技能培養,缺乏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工匠技藝的培養。部分職業院校在實踐教育方面缺乏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無法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和機會。此外,一些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項目存在表面合作而缺乏實質內容的情況,學生無法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接觸工匠精神的實踐教育。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已經成為職業院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責任,通過產教融合方式,將教育與產業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實際、符合市場需求的培育模式,使學生具備優秀的職業技能、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深化培育工匠精神的意識,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1. 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自覺樹立工匠精神的意識和信念,在校園文化節日、主題活動中宣傳和弘揚工匠精神,引導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5]例如,在學校的開學典禮、校園藝術節等重要活動中,邀請具有代表性的工匠人物或企業代表分享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傳承意義,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和追求。此外,在校園的公共場所、圖書館、食堂等場所可以張貼有關工匠精神的宣傳海報,讓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都能感受工匠精神的力量和魅力,從而潛移默化地將其融入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
2. 融入專業課程教學
在職業院校中,專業課程教學是學生接受職業技能和知識訓練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因而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從專業課程教學入手,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中。一方面,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注重強化工匠精神的內涵和要求,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實驗操作、項目實踐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和闡釋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和實踐意義,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體會工匠精神的內涵,從而樹立起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設置工匠精神教育模塊,開展工匠精神主題講座、專題討論等活動,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領會工匠精神的精髓,培養學生敢于鉆研、追求卓越的學習和工作態度。[6]
(二)構建工匠精神培育體系,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1. 健全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在管理機制方面,職業院校可以設立工匠精神培育領導小組,由學校的主要領導擔任組長,下設相關職能部門和工作小組,負責具體的實施和執行工作。該領導小組應當制定相關政策和規章制度,統籌協調各項工作,并定期評估和總結工作成效,及時調整和完善工作措施。同時,還可以在二級學院設立工匠精神培育成員單位,由院內專業教師組成,負責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相關活動和實踐,從而形成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管理機制。
在保障機制方面,職業院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選拔和培養一批熟悉工匠精神理念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能培訓。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培育工匠精神的內在動力。[7]此外,還可以設立獎學金、榮譽稱號等方式,激勵和表彰在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和教師,進一步激發師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
在體系機制方面,職業院校應構建起一套系統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涵蓋教學、科研、實踐等多個方面,以全面推動工匠精神的培養和發展。首先,加強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將工匠精神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納入課程體系中,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面接觸和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要求。其次,可以建立起多層次、多樣化的實踐平臺和實踐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和深入的實踐機會,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 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和能力
教師作為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主要實施者和引導者,其教學素養和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工匠精神的培養成果。[8]第一,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教學工作的基礎,也是提高工匠精神培養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師應不斷深化專業知識,積極參與行業研究和技術交流,及時了解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技術要求,并且教師還應具備廣泛的實踐經驗,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第二,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等,通過實際案例和項目讓學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實踐要求。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化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如網絡課程、虛擬仿真實驗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第三,為教師提供培訓支持。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組織各類教學研討會和講座,為教師提供與同行交流的平臺,分享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和教學熱情。同時,與企業加深合作交流,共同開設專業培訓課程,幫助教師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技術和學科前沿知識,為教師提供專業指導,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和教學思路,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三)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工匠精神培育實踐路徑
1. 建立雙向互動合作機制
學校和企業作為合作的雙方,應該加強溝通與合作,以共同探討合作的方式和內容為基礎。在此過程中,學校充分了解企業的需求和行業動態,從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確保教育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支持。同時,企業也要與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技術指導和師資支持,為他們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平臺,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增強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建立雙向互動的合作機制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應該加強溝通與協作,形成合作共識,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只有雙方能夠充分理解對方的需求和期望,才能實現合作共贏,共同推動教育培訓的持續發展,為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人才提供保障。
2. 共同開發創新合作模式
職業院校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與企業共同探索并創新合作模式,促進工匠精神的培養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學校和企業可以聯合開發合作實訓基地,讓學生可以接觸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實踐項目,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學以致用,讓他們深入了解行業內部的運作機制和工作流程,從而更好地培養工匠精神。其次,雙方可以共同拓展融合項目,確保學生所學內容與實際需求的契合度,企業可以提供項目支持和指導,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項目中,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與企業榜樣員工學習交流,學習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優秀的職業素養,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人生態度。最后,學校和企業還可以共同建立產業學院等機構,將教學和產業緊密結合,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和培訓,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人才和服務,從而促進教育、企業和社會的協同發展,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四、結語
當前,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對具備高技能、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工匠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產教融合視域下,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搭建更加緊密的合作平臺,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和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培訓資源。與此同時,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拓展實踐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指導和支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馬暉,唐國偉,吳丹. 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培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研究[J]. 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3,38(06):111-116.
[2] 王繼鑫. 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12):43-45.
[3] 任思敏,王燕.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實踐培養模式研究[J]. 職業教育,2023,22(35):49-53.
[4] 張爾升,曹長芳,承友慧. 駐校工程師與工匠型人才培養機制探析:以A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例[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01):101-109.
[5] 陳亦南,陳志銘,王北一,等. 黨建引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以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42(08):46-48.
[6] 許嵐. 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路徑分析[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1):48-51.
[7] 李琨.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研究:以蘭州新區為例[J]. 產業創新研究,2024(24):163-165.
[8] 郭曉勇.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學報助力工匠人才培養研究:以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為例[J].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5(04):125-128.
(薦稿人:孫曉梅,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教育管理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