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是以單元學習為單位,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培育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圍繞某一個主題或活動(大概念、大任務、大項目),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教學過程。教師應深入分析單元整體內容,精心設計大單元教學策略,并逐漸形成成熟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數學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要求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挖掘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數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主題—單元—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并落實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認為,大單元是一種學習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學習事件、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因此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微課程。或者說,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指向素養的、相對獨立的、體現完整教學過程的課程細胞。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整式的加減”為例,探討如何在實施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落實數學核心素養。
一、單元內容與教學邏輯建構解析
(一)單元知識結構框架
本單元的知識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
(二)對整式概念的認識
對整式而言,用字母表示數是知識的生長點。學生已經學習了有理數,引入負數把數系擴充到有理數:有理數的概念→有理數的運算→有理數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思想得到本章的研究思路,即引入字母,擴充到式,再到整式的概念,也即單項式、多項式相關概念,包括同類項,再到整式的運算。本章我們只學習整式的加減和整式的應用,為以后方程的學習提供依據。
(三)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
本單元把數、式系統化,體現數式通性。從數到式是學生思維的一大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過程,體會符號意識。符號意識作為學生進行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的核心素養,貫穿整個中學數學學習的始終,也是培養學生抽象能力和運算能力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應逐步讓學生理解數與式在運算過程中的抽象能力,運用類比思想、轉化思想,形成知識的正向遷移。
(四)知識的上下位關系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有理數的相關知識,如有理數的概念、有理數的運算及一些簡單應用。此時,學生對于數的運算局限于有確切大小的數字運算,如-2 + 5表示-2與5的和。但是,僅用數學進行推理和運算是具有一般性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通常用字母表示數,如字母a既可以表示-2,也可以表示0,1等其他數。并且,用字母進行推理和運算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如a + b可以表示任何兩個數的和,a + b = b + a就可以表示任何兩數相加都可以交換位置,即加法交換律。
因此,整式這部分知識內容要注重數學方法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縱向知識的銜接,還要注重橫向知識的過渡。從縱向來看,以整式知識為基礎,到一元一次方程,再到二元一次方程;從橫向來看,從整式的加減運算,到整式的乘除運算,再到因式分解及分式的運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一)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目標設計
由于單元教學更加強調知識、技能、思想方法之間的聯系,要在系統與整體的協作下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制訂單元教學目標時要以內容為載體,注重全面性、階段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基本結構是“經歷(通過)……過程目標,達到……結果性目標,形成……核心素養,以及培養思維品質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掌握單項式、多項式及整式的相關概念及運算法則;類比有理數的研究方法與思路研究整式的相關概念及運算,加強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數學知識之間具體與抽象的關系,體會數式通性,使學生理解事物的過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結合實際情境中的具體問題,體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加強與小學相關內容的銜接,讓學生充分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重要作用,為學習整式的運算(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與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相關知識提供堅實的基礎;收集、閱讀一些現實生活、生產實際中的數學問題,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經歷用單項式、多項式等概念及運算法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養成善于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基于上述單元目標,教師確定本節課的課時目標為:學生能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體會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發展符號意識;學生能夠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出單項式、系數及次數概念,提升思維能力和抽象意識;學生能夠類比有理數的研究方法與思路研究整式的相關概念,加強知識的關系,體會數學知識之間具體與抽象的內在聯系,體會數式通性;學生能夠理解事物的過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二)基于數學大概念的問題設計
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一共設計了兩個不同的問題情境,旨在讓學生經歷解決真實問題的完整過程,從一個復雜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并分析這些方法的相似性、關聯性,形成整體性的分析與理解。
【情境一】青藏鐵路線上,從格爾木市到拉薩市之間有一段很長的凍土地段。列車在凍土地段、非凍土地段的行駛速度分別是100 km/h和120 km/h,請根據這些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列車在凍土地段行駛時,2 h行駛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 h呢?
(2)在西寧市到拉薩市路段,列車通過非凍土地段所需時間是通過凍土地段所需時間的2.1倍,如果通過凍土地段需要t h,能用含t的式子表示這段鐵路的全長嗎?
(3)在格爾木市到拉薩市路段,列車通過凍土地段比通過非凍土地段多用0.5 h,如果通過凍土地段需要u h,則這段鐵路的全長可以怎樣表示?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情境二】2016年9月15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 T2火箭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它在橢圓形軌道上環繞地球飛過一周,約需90分鐘。請問:
(1)它繞地球飛行10周約需多少分鐘?
(2)它繞地球飛行n周約需多少分鐘?
在本單元的起始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將所有知識點一次性呈現給學生,這樣并不能體現單元整體教學的優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建構起數學主題下的脈絡清晰、條理分明、相互聯系的數學知識體系,使學生體會由問題遷移出的較為簡單且具有聯系的若干任務。在任務中,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分析這些方法之間的聯系,形成整體性的理解,從而建立本單元的研究內容、方法與研究結構,切實地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課堂引導問題的設計
問題1:觀察100 t,m + t,100 t + 120 × 12.1 t,100 u + 120(u - 0.5),100 u + 120(u - 0.5)
你能從運算角度對上面的式子進行分類嗎?(學生進行分類,教師總結)
第一類:乘法運算。如100 t。
第二類:可以轉化為加法運算。如m + t(不可以合并)、100 t + 120 × 12.1 t(可以合并——同類項)。
第三類:帶括號運算。如100 u + 120、(u - 0.5),100 u + 120、(u - 0.5)。
本章的學習重點就是用式子表示這些數量關系及運算,教師可按照分類引出本章研究內容:整式概念、單項式、多項式及同類項、運算。從問題中可以看出,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用字母表示未知數,把字母列入算術(方程)能更方便地表示數量關系。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數的運算可以擴充到式的運算,數字與字母一起運算會更便捷地解決問題。從算術到代數是數學發展的一大進步,且現在已經發展成了一門學科,并應用到數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對解決數學問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問題2:(1)蘋果原價是每千克p元,按8折優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現價;(2)某產品前年的產量是n件,去年的產量是前年產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產量;(3)一個長方體包裝盒的長和寬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體積;(4)用式子表示數n的相反數。
引出單項式的相關概念:這些式子都是數或字母的積,像這樣的式子叫作單項式,單獨的一個數或一個字母也是單項式。根據定義,學生可以得到單項式的組成要素是數字和字母,教師要從它的組成要素再去細致定義,引導學生概括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的概念。
總之,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真正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徽.“大概念”視角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構型:兼論素養導向的課堂變革[J].教育研究,2020(6).
[2]曹一鳴.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數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