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過程中,學科核心素養逐漸成為教育界和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教育熱門話題,各學科教師應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引入大單元教學,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有效開展并實施大單元教學。為此,本文將重點探究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深入探討大單元教學與核心素養培育的關聯,分析大單元教學的要點和關鍵點,提出切實可行的大單元教學策略,要求教師更新理念,重視大單元教學,明確單元教學目標,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有效提升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
高中地理新課標明確指出: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貫徹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對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牢牢抓住大單元教學與核心素養的關聯,基于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有效組織、開展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活動,構建大單元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有效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同時,通過創設生動和完整的教學情境,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單元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培養大單元學習意識,構建地理思維模式。
一、大單元教學與地理核心素養的關聯
(一)大單元教學與“人地協調觀”的聯系
核心素養培育要求下,在高中地理課堂開展大單元教學,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單元教學框架下,教師通過整合不同方面的地理知識,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例如:通過“植被和土壤”的單元學習,學生不僅可以認識到地球表面的植被和土壤類型,還能認識到自然環境與社會活動的關系,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二)大單元教學與“綜合思維”素養的聯系
綜合思維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理課堂中實施大單元教學,組織豐富多樣的單元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與提升。在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調動跨學科思維,將分散的、不同領域的知識點整合到一起,培養綜合思維。例如:通過“產業區位因素”的單元學習,學生可以結合地理、政治、歷史等學科知識,全面分析產業區位的選擇,掌握經濟活動空間分布原理和規律,提升綜合素養[1]。
(三)大單元教學與“區域認知”素養的聯系
在地理課堂中實施大單元教學,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在大單元教學中,通過研究特定的區域,學生可以全面了解該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發展狀況,包括地理環境、人文特征和發展趨勢,增強區域認知能力。例如:通過“中國地理”的大單元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中國各地區地理環境的差異,形成對中國地理的整體認知。
(四)大單元教學與“地理實踐力”素養的聯系
除此之外,實施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例如:在“植被和土壤”大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調查自己家鄉的植被類型和土壤特征,或者學會運用地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進行分析、調研,親身感受、體驗地理活動,提升地理實踐力。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要點
核心素養導向下,為確保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的順利實施,增強大單元教學效果,教師應堅持以下教學要點。
(一)構建靈活的教學模式
大單元教學包含的知識體量較大、知識點多而繁雜,要想保證教學質量,就必須構建靈活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采用更為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思維、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單元教學的特點與內容,結合實際學情,構建靈活的教學模式,采用情境教學、議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小組學習等,豐富學生單元學習體驗。
(二)系統整合教學內容
核心素養的培養應建立在綜合性教學的基礎上,為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系統整合教學內容,圍繞單元主題,將互相關聯,具備內在聯系或邏輯聯系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并結合教學要求,有側重地補充、調整與優化教學內容,使單元內容體系更加完整、科學。例如:在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善于挖掘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同時,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引入跨學科知識,使之形成具有聯系性和邏輯性的知識網絡[2]。
(三)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高中階段的許多地理知識源于現實生活,且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因此,在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單元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地理知識、地理現象與實際生活案例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內化與吸收。通過這種方式,啟發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思考、反思總結,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夠運用地理知識解釋實際問題,培養地理核心素養。
(四)實施多元教學評價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應格外重視教學評價,實施多元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個性特征和思維方式,注重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例如:在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引入學生自評、互評等,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歸納反思,發揮評價的教學功能,實現“以評促教、促學”。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探究
(一)提升素養,重視大單元教學
核心素養導向下,為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研究,轉變觀念,提升素養,在思想和行動上重視大單元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其一,深刻認識和理解大單元教學的價值,主動應用大單元教學,圍繞地理核心素養,設置大概念、大情境和大問題,將大單元教學有效融入課堂實踐中,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其二,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立足學生發展角度,不僅限于課本知識,從整體和長遠角度出發,充分把握地理學科的整體發展脈絡,合理整合單元知識,此外,由于地理教學的綜合性,教師不應局限于地理學科知識,而應加強其他學科知識的積累,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地理[3]。
其三,加強課標研究,對地理課標進行更深層次的認知、理解與應用,并逐漸將課標中的先進理念和思想內化、踐行于單元教學實踐中,確保單元教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二)圍繞課標、教材,提煉單元主題
一方面,根據《課標》要求,教師應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地理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當中,充分體現單元教學的價值。另一方面,教材應分析教材內容,通過系統整合單元內容提煉出一個大概念或大主題,將相關聯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提高單元知識的整合性,體現單元教學的指向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圍繞課標、緊扣教材,準確提煉單元主題,補充教學內容,構建以單元教學主題為引領的知識框架,帶領學生高效學習單元知識。
例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一單元內容時,基于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教師可將單元主題提煉為——“大氣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引導學生在該主題下探究神秘的大氣,并認識大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針對這一單元主題,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大氣的組成,它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介紹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其次,利用圖示方式闡述大氣受熱過程,并對自然界的大氣熱力環流展開研究;緊接著,引入實際案例和生活素材,分析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探究環境污染防治。總之,基于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確定單元主題,圍繞單元主題重新整合單元內容,使之成為互相聯系的內容體系,幫助學生理解、應用“大氣”單元知識,培養他們的人地協調觀[4]。
(三)基于核心素養、學情,設置單元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教學目標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課程的教學質量。因此,在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背景下,教師應基于核心素養要求,結合本班學情,考慮學生的認知程度、思維特點、學習偏向等,科學設置單元教學目標,確保單元目標體現核心素養內涵,為大單元教學的開展指明方向。鑒于此,在單元目標制定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制定細化、具體的教學目標,基于核心素養目標,將其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地球上的水”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將“人地協調觀”素養目標細化為: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和實際意義;以某一區域為研究對象,分析該地的水循環系統存在哪些問題,并探究解決措施[5]。
其二,強調跨學科思維,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渠道思考分析問題,培養綜合思維。例如:在“自然災害與防治”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將“綜合思維”素養目標設定為:結合地理、物理、自然等學科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引入實際案例,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
其三,強調空間意識,提升學生區域認知素養。例如:在“中國地理”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將“區域認知”素養目標設定為:掌握中國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等;引導學生進行地圖分析、空間建模。
其四,強調實踐操作,組織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例如:在“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將“地理實踐力”素養目標設定為:理解掌握地理信息系統,能夠運用該技術進行實地考察;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和地理實驗探究。
(四)依據單元素養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學活動是重中之重,直接決定單元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依據單元素養目標,結合學生興趣,設計組織形式多樣的單元教學活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目前,情境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單元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能夠有效串聯單元教學內容,引出核心內容,并且,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單元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對此,高中地理教師應合理利用情境教學,圍繞單元內容,借助各種手段和工具來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沉浸其中,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城鄉規劃”單元教學中,教師應以“交通運輸”為單元主題,結合單元目標,創設“某地交通運輸發展”的大情境,又分別設計三個子情境:該地交通運輸的發展情境及呈現特點;交通運輸發展對該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結合上述情境,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材料、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情境活動中深刻認識本單元知識[6]。
2.設計單元問題鏈,啟發思考
在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中,問題驅動法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實現大單元的整合式教學目標。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圍繞單元內容,以大單元教學為主線,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和探究性的問題,形成問題鏈,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單元知識,深度思考,在單元學習過程中提高問題分析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品格。
例如:在“水資源保護”單元教學中,教師應以“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為單元主題,結合單元目標和學生實際,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層次遞進的問題,如“水資源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層面?”“當前水資源面臨哪些困境?”“如何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入分析,多角度解決問題,達成學習目標,增強單元學習效果。
3.注重實踐應用,鼓勵合作探究
地理學科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因此,在設計單元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實踐應用,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培養他們的地理實踐力。
例如:在“農業地域類型”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農業生產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親身參與,在實踐中收集、整理數據,得出結論,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同時,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和創新精神。
(五)圍繞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實施多元評價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為推進課時教學向單元教學改革過渡,高中地理教師應圍繞核心素養培育要求,不斷完善評價指標,實施多元評價,以優化教學評價,使單元教學更科學、完善。
例如:在“陸地水與洋流”單元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單元知識點,圍繞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需求,制定如下評價量表:基礎層,能夠認識陸地水體類型,了解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等層,能夠結合材料進行分析、推理,說出不同水體類型之間的相互補給關系,能夠繪制河流補給方式示意圖;拔高層,能夠利用地理單元知識,從地理應用角度出發,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對生產生活提出意見[7]。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培育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師應加快轉變教學方式,促使課時教學向大單元教學轉變,在課堂實踐中踐行大單元教學。結合課標要求,立足核心素養,制定明確的單元教學目標,整合單元教學內容,組織一系列單元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應用單元知識,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蘅.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J].高考,2024(31):33-35.
[2]王輝.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設計及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4(21):52-55.
[3]蔣星.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探析[J].高考,2024(21):18-20.
[4]張林根.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探究[J].高考,2024(12):39-41.
[5]楊曉娟.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4(9):75-77.
[6]于珊珊.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探究[J].高考,2024(9):37-39.
[7]江秀杰.淺談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地理“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教學模式構建[J].考試周刊,2024(7):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