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開闊視野、增長智慧、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學生必備的關鍵能力之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文章概述了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現狀,分析了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結合教學案例提出了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選用高效的閱讀策略、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在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要求“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文章以《標準》為依據,對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現狀、要求及策略進行探究。
一、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現狀
1. 課內外閱讀銜接不足
依托教材中的“單篇—單元—整本書”閱讀框架,構建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的課內外閱讀體系,對于其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存在教師對教材的編排特點把握不到位、對閱讀框架的思考不深刻等問題,導致學生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互割裂開來。課內外閱讀銜接不足,既不利于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又限制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發展。長此以往,學生不注重課外閱讀的拓展,課內閱讀也容易固步自封,不利于課內閱讀策略的調整及閱讀方法的優化,無法實現“課內得法,課外得益”的目標。
2. 自主閱讀效率低
小學生自主閱讀效率低,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思維發展訓練不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局限于語言運用與審美鑒賞,很少從思維發展的角度開展閱讀訓練;第二,閱讀策略相對單一,學生“不動筆”的現象較明顯,不能充分運用勾畫圈點、旁批注釋、思維導圖等方法進行自主閱讀;第三,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課外閱讀計劃缺失,部分學生尚未根據自身實際建立個性化的閱讀檔案或分級閱讀體系;第四,線上閱讀資源有待開發,面對繁多而龐雜的線上資源,學生的篩選能力不足,缺乏科學的閱讀指導,不利于課外自主閱讀的持續開展。
3. 課外閱讀效果不理想
課外閱讀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受數字化資源的沖擊,學生的課外閱讀以消遣性、娛樂性的電子閱讀為主,深度閱讀能力不足,部分學生偏好“短、平、快”的數字化閱讀,漠視經典閱讀和整本書閱讀。第二,課外閱讀時長不足。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任務的加重,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減少。第三,個性化閱讀及整本書閱讀能力不足,導致學生的閱讀量不夠。
二、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
1. 思辨性閱讀
《標準》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提出,凸顯了思辨性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批判與質疑、理解與反思、猜測與推理等方面偏弱,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開展思維訓練,巧用思維導圖、多角度質疑、對比閱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厘清文本的內在邏輯關系,找準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辯證思維。
2. 跨學科閱讀
《標準》提出“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教師應該在讓學生讀懂教材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開展閱讀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拓寬學生的語文閱讀視野,讓學生開展跨學科閱讀訓練,使學生獲得人文底蘊的熏陶。
3. 鑒賞式閱讀
審美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稑藴省诽岢觥案惺苷Z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小學生的鑒賞式閱讀要立足對文本的理解、欣賞與評價,既有語言的品析、情感的理解,又有結構的把握、審美的判斷。通過鑒賞式閱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得以提高。
4. 信息化閱讀
《標準》提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共享、開放、互動優勢,打破傳統閱讀的時空限制,讓學生在直觀的圖像、逼真的場景及海量的資源中開展信息化閱讀,提高學生篩選、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其閱讀體驗更豐富,閱讀理解更深刻。
三、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1. 調動閱讀情緒,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的閱讀能動性有利于其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該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創設開放性、趣味化、情景型的閱讀空間,精選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閱讀文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獲得閱讀素養的內化與發展。
(1)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夠讓學生聯系生活理解文本內容,喚醒情感體驗,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鳴,深刻理解文本的內在意蘊,真正從閱讀走向“悅讀”。精彩的故事解說、動人的背景音樂、生動的畫面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豐富學生的文學想象,讓學生沉浸其中,豐富其閱讀體驗。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這篇課文時,教師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聆聽精彩有趣的故事,感受美妙動人的音樂,全身心融入閱讀情境。教師通過營造閱讀氛圍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呈現俞伯牙與鐘子期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借助文字展開想象:“俞伯牙的琴聲除了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充分激發,閱讀情緒不斷高漲,推動閱讀活動深入開展。
(2)精選適當的文本材料。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圖文并茂的繪本、富有想象力的童話、蘊含哲理的寓言、朗朗上口的兒歌等興趣濃厚。教師精選文本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閱讀,或推薦相關閱讀書目,或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或師生共讀一本書,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桂花雨》這篇課文時,教師精選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月光餅》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課前閱讀,感知“中秋做月光餅”“搶吃月光餅”“共拜月亮”的童年趣事,體會作者在回憶中蘊含的濃濃鄉情,為學生理解《桂花雨》中的童年趣事及情感表達作鋪墊。課文中“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币痪鋵W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可以精選《煙愁》《春酒》等文本,以材料助讀課文,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課文中寄寓的情思,感知那動人的“搖花樂”場景,體會搖落的陣陣桂花雨及母親深厚的鄉情。
2. 開闊閱讀視野,夯實閱讀基礎
教師應該利用多種途徑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拓展、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從淺層到深層的進階。
(1)創新閱讀教學方式。
創新閱讀教學方式,在單篇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同類型文本拓展閱讀,或“1 + X”群文對比閱讀,或單元整體教學,或類文本聯讀,實現從“一”到“多”的統整,從單篇閱讀向大單元閱讀遞進。學生在對文本進行感知與體悟、類比與對照、聯系與遷移的過程中,開闊閱讀視野,激活多元思維,體悟不同情感,提升閱讀素養。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大單元整合閱讀教學中,教師以“父母之愛”為主題設計如下三個活動任務:尋找愛的細節、感受愛的特別、體悟愛的心理。在“尋找愛的細節”活動任務中,學生揣摩《慈母情深》中“鼻子一酸”背后的心理活動,抓住“母親低頭工作”的特寫鏡頭;聚焦《父愛之舟》中的父愛細節;品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感受其言行背后濃濃的愛。在“感受愛的特別”活動任務中,教師組織學生從課文中體現愛的細節里感受愛。在“體悟愛的心理”活動任務中,教師讓學生想象《慈母情深》中母親吃驚望著“我”的心理,補白《父愛之舟》中父親帶“我”去逛廟會的心理,思考《“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父親說出“糟糕透了”背后的用意,感受父母對孩子深沉的愛,體會孩子對父母之愛的理解。
(2)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綜合性學習活動是課內外閱讀銜接的基本途徑,也是學生拓寬閱讀視野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組建校內閱讀社團,開展閱讀主題活動,讓學生從中學習閱讀策略、做好閱讀計劃、分享閱讀經驗、展示閱讀成果,最終實現“由趣而讀,因讀而精”。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編寫小詩集”活動?;顒臃譃槿齻€階段:詩海拾貝,開啟詩歌之旅;詩海徜徉,浸潤詩歌之美;展評成果,回味詩歌之韻。首先,學生結合圖片回顧詩歌內容,想象畫面之美,以朗讀體情悟理,組建詩社,共同踏上詩歌之旅。其次,學生摘抄仿寫,初識詩歌的特點。搜集詩歌,對比聯讀,圈畫典型意象,感悟獨特的意境,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巧用修辭、意象等支架,嘗試仿創詩歌。在此基礎上,學生相互評價、賞析,評選出“身邊的小詩人”。最后,學生將所搜集及創作的詩歌按題材或體裁分類,給詩歌創意配圖,合作匯編詩集。這樣,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對詩歌進行“閱讀—梳理—仿創—匯編”,系統閱讀詩歌,提升閱讀鑒賞能力及審美創造素養。
3. 提供閱讀指導,優化閱讀技法
培養閱讀能力需要講究技法,科學的閱讀指導必不可少。教師應該以課堂為主陣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使其掌握閱讀策略,優化閱讀技法,提高閱讀實效。
(1)思維引導,以深思促熟讀。
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重在思維引導與方法傳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的實效性。教師或繪制思維導圖,或提煉作品框架,或從多角度對文本質疑,鼓勵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聯系作者的經歷及創作背景來探究文本,啟發學生貫通讀寫聯系,從“傾吐”的視角來反思“吸收”。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巧用插圖設計如下活動,讓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繪制思維導圖,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首先,觀圖導文,揭題引趣。教師講述“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借圖讀文,熟讀成誦。學生根據插圖初步了解故事情節,熟讀課文并朗誦。再次,組圖理文,梳理脈絡。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義,串聯插圖并厘清故事情節。最后,看圖思文,感悟寓意。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討論,理解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明白做事不要心存僥幸,若一味抱有不勞而獲的想法,最后往往會一無所獲。
(2)優化技法,提高閱讀效率。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優化閱讀技法,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選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小學階段學生閱讀記敘類文本較多,可以運用粗讀理情節、跳讀品人物、細讀品語言的方法。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落花生》這篇課文時,教師變抽象閱讀目標為具體問題引導,讓學生從標題入手,默讀全文并結合“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自主梳理行文脈絡,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在學生梳理課文脈絡的基礎上,教師以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推進閱讀:“課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贊美了花生的美好品格,哪一部分著墨最多?試分析原因。”學生很容易從篇幅上發現“議花生”著墨最多,卻不容易從寫作意圖的角度來理解作者這樣的安排。教師啟發學生:“既然是‘議花生’,就是針對花生的好處展開討論。試找出文中有哪些人‘議花生’,他們是如何‘議花生’的?”這樣,學生聚焦“議花生”的部分,勾畫圈點“味道很美”“可以榨油”“價錢便宜”“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等詞句,聚焦文本,重點精讀個別語段,品味語言之美,感受花生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品格。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既體現了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又明確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教師要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立足教材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以學生為中心倡導自主閱讀,充分整合多元閱讀資源,使學生不斷開闊語文視野,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獲得思維與審美的雙重發展,從而真正實現閱讀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登云. 讓閱讀之光點亮語文之“趣”: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意義與路徑[J]. 天津教育,2023(25):91-92.
[2]胡燦爛. 巧借思維導圖" 提升閱讀能力:談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 天津教育,2022(3):183-185.
[3]趙元元.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指導策略[J].天津教育,2023(2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