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目化學習要求學生圍繞某個主題,在真實情境下展開自主學習,嘗試解決各種問題,得到研究成果。教師應該從項目主題、教學路徑、教學策略這三個角度入手,探究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在確立項目主題時,要基于課程育人思想,選擇心理健康、法律法規、傳統文化等方面的主題。在設計教學路徑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梳理核心知識,發展高階認知,在生活情境中展開個性表達。在教學策略方面,要設計驅動性問題,采用學科融合法,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體現“以生為本”教學理念。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用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組織學生參與項目化學習,能促使學生關注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嘗試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積極探索如何確立項目化學習的主題,尋求“學為中心”的教學路徑,設計“以生為本”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一、課程育人,確立項目化學習的主題
(一)心理健康,培養積極人格
在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心理健康”主題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探究項目。這樣能引導學生反思自我,幫助他們形成積極人格[1]。初中階段屬于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的問題。故此,教師要確立“心理健康”學習主題,讓學生體驗美好情感,獲得正面情感體驗,更積極地面對人生。
例如,在教授“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了解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這兩個探究主題,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調整情緒。圍繞“了解自己的情緒”主題,教師要組織學生探究青春期的情緒特點,讓他們明白青春期的情緒具有反應強烈、容易波動、比較細膩等特點。圍繞“管理自己的情緒”主題,教師要設置各種生活場景,讓學生討論如何表達、傳遞情緒,如何用好的情緒感染他人,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在確立項目化學習的主題時,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設計一些有益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主題。這樣才能讓學生關注自身發展,思考如何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應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
(二)法律法規,引領價值觀念
“法律法規”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常見的主題之一。在該主題的引領下,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有哪些法律法規,并引導他們試著利用法律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法律法規”主題活動能讓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念,認識到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例如,圍繞“法律為我們護航”這個主題,教師可以讓學生探討未成年人容易受到哪些傷害,如何才能讓未成年人避免受到傷害。如此,學生便能認識到如果受到傷害,要堅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也能明白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都對未成年人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此外,學生也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意識到法律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每一個人都要尊崇和遵守法律,要學會依法辦事。通過對“法律法規”主題的探究,學生能認識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是人們的共同追求,這樣的主題能起到引領價值觀念的教學效果。
(三)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主題包含的內容很廣,傳統哲學思想、傳統技藝、傳統民俗、文學作品等都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教師要通過與該主題相關的項目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其魅力,并自覺傳承民族精神。
例如,教師可以圍繞“社會生活講道德”這個主題,要求學生搜索各種和“道德”有關的歷史小故事,了解古人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其中蘊含著哪些民族精神。教師還要讓學生思考古人的道德思想對當代人有什么啟迪,如果想要構筑文明、和諧的社會,要傳承哪些民族精神。例如,通過“六尺巷”的故事,學生會認識到寬容禮讓是一種傳承千年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人們也要有寬容禮讓之心,這樣才能構筑文明、和諧的社會。“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傳承民族精神,更加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己任。
二、學為中心,深耕項目化學習的路徑
(一)梳理核心知識,科學轉化
“學為中心”的項目化學習路徑包括梳理核心知識,發展高階認知,創設生活情境三個方面。其中,“梳理核心知識”指的是在組織學生探究前,教師要先分析教材的內容,把握核心知識點,再圍繞核心知識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
例如,在教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課時,教師要明確“什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本課的核心知識。然后,將核心知識轉化成若干驅動性問題,并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問題一:請探究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巴塞羅那汽車沖撞人群事件”等案例,讓學生探討哪些原因會影響普通民眾的生命安全,造成社會動蕩。問題二:請結合具體例子探究為什么要消除貧困,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學生可以具體分析減貧的案例,思考各個國家要如何結合自身情況,探索消除貧困的路徑,進而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師只有認真分析核心知識,并將其轉化成驅動性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參與到項目探究和實踐中,切實掌握這些核心知識[2]。
(二)發展高階認知,建立聯系
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也是項目化學習的路徑之一。教師要用驅動性問題建立起低階認知和高階認知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低階認知的重點在于獲取知識、整合信息,而高階認知的重點則在調查分析、解決問題、創新策劃等方面。教師可以先提出與信息搜集、分類、比較有關的低階認知問題,再以此為基礎,提出能發展學生高階認知的驅動性問題,這樣便有效建立了二者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中國的機遇與挑戰”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可先提出低階認知問題,發展學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項目一:請搜集一些資料,了解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你可以搜集一些中國企業的例子,了解它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又面臨哪些機遇。這個項目有助于學生整合資料,全面了解國內外的形勢,為學生后續發展高階認知奠定了基礎。項目二:某地準備舉行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如果你是這次交易會的主辦者,你認為交易會的重點項目應該是什么?通過這些項目要達到什么目的?如何設計交易會的具體流程?這個項目包括問題解決、創見、決策等各方面的內容,且和項目一有一定的聯系性。學生要創寫計劃書,探討如何與世界各國企業共享咨詢和科技成果,開展科技合作。總的來說,低階認知問題為高階認知問題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而高階認知問題則有助于學生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設置驅動性問題的時候要注意體現出兩者的聯系性。
(三)創設生活情境,個性表達
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項目化學習的路徑之一。教師要聯系真實的生活情境,結合新聞熱點設計探究項目,讓學生全面了解現實世界。此外,教師還要設置自由的交流情境,讓學生能發表自己的獨特想法。
例如,在“多彩的職業”項目探究中,教師可先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采訪、調查等方式收集資料,了解父母從事的職業是什么,入職條件和能力要求是什么,了解他們是否有一定的職業認同感。此后,教師可安排“職業生涯規劃”項目,讓學生撰寫職業規劃書,并在互動交流中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各個方面入手,進行個性化表達。學生可以分析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力、性格,在自我剖析的基礎上選擇職業,也可以分析自己所處的外部環境,結合職業需求、就業前景等選擇職業。學生還可以制定一個較為具體可行的職業計劃,并說給同伴聽,讓他們參與到職業評估中。如,圍繞“程序員”這個職業,不同的學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有學生認為這會是未來的熱門職業,也有學生認為未來程序員的數量可能會飽和,職業發展前景不好。在生活化情境中,學生往往能暢所欲言。教師創設生活情境,既能提升學生的滿足感,也有助于學生吸收他人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想法,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多關心真實的社會生活。
三、以生為本,創新項目化學習的策略
(一)設置問題,驅動深度探究
項目化學習倡導“以生為本”,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探究興趣,分析他們的思維薄弱點,組織他們在真實項目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完善個人認知體系。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問題,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在“公平正義的守護”項目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三個問題,幫助學生一步步深入探究。問題一:參加小組討論,說說自己遇到過哪些不公平的事情,當時的內心感受是什么?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該問題?個問題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有話可說,為其后續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礎。問題二:請分析具體案例,說說采用什么方法能維護公平和正義。該問題讓學生從感性認知過渡到理性分析,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了解如何構筑公平正義的生活環境。問題三: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人類歷史上追求公平正義的案例。如,可以演繹“東京審判”的過程,并說說追求公平正義對于全世界的重要意義。該問題讓學生立足于全球視角,更深刻地認識到守護公平正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探究興趣得以激發,他們會積極參與后續的研究,逐步發展自己的思考能力。
(二)學科融合,延伸思維空間
部分初中學生的思維廣度不夠,教師要認識到他們的思維薄弱點,采用學科融合的方式,將驅動性問題放入歷史、文學、藝術探究等情境中。這樣能幫助學生找到新的探究方向,讓他們拓展思維廣度。
例如,教師可以將“少年當自強”這個項目與歷史、語文等不同的學科結合,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項目一:組織學生參加“英雄少年”故事大會。學生要自行搜索,了解譚嗣同、林覺民、吳良鏞等人在少年時期立下了什么人生理想,后來又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該項目和歷史學科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要搜集各種史料,了解英雄少年的實踐道路。如,從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的經歷,能看到他的心中有著經世濟民的遠大理想。項目二:組織學生參加“我的理想”主題演講活動。學生要先閱讀《少年中國說》,思考青少年要擔負什么奮斗目標,然后撰寫演講稿,說說自己將來要如何成為國家的棟梁,在閱讀、創作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個性化思考。如,有一名學生在演講稿中提道:“我要認真學習科學知識,將來成為青年科學家,用自己的智慧造福社會。”利用學科融合的方法,教師能設計多元化的項目,讓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該策略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樂于參加項目活動。
(三)參與實踐,達到知行合一
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如參與調研項目、總結歸納信息、嘗試提出建議等,這樣的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更好地認識社會,融入社會。
例如,在“學無止境”這個項目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各種高效的學習方法,而且還要讓他們將這些方法用到實踐中,指導自己學習,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兩個實踐項目。項目一:請閱讀畫家摩爾斯的故事,說說為何一次坐船旅行改變了他的人生。你認為他的成功和哪些因素相關,這對你有什么啟迪?請撰寫一份學習計劃書,說說自己該如何學習。該項目旨在讓學生歸納整理學習方法,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實踐方案。項目二:請切實履行你的計劃書,并在一段時間后撰寫總結反饋,說說自己是否完成了計劃,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有一名學生從摩爾斯的故事中得到啟迪,認識到要積極參加科學實驗,才能增強研究能力。他擬定了計劃書,并參加了各種實驗,掌握了不少科學知識。在設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注意選擇一些和學生實際生活關系更為密切的項目,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結語
總的來說,項目化學習旨在創設一個符合學科學習重點的學習情境,將多種資源融入其中,安排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他們自主運用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確立主題,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探究,從而形成豐富的項目化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王婷.芻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0(4):54.
吳幸運.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23(1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