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深化中高職銜接、加強中高職一體化貫通培養是全面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臺州科技職業學院作為臺州市唯一涉農院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深入推進中高企育人模式、協同教學與管理機制的改革,針對培養目標不連貫、教學內容不銜接、教學過程不協同、產教合而不融等現實困境,中高企三方協同革新教學理念,把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健康成長放在核心地位,通過創新協作教學機制、打造三元協同人才培養高地、革新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紐帶化教師發展共同體和數智賦能教學課堂實施,加快實現在產教融合視域下中高企一體化團隊協作有效教學,構筑復合型高素質高技術“新農人”培養新生態。
關鍵詞:產教融合;中高職一體化;團隊協作;教學策略;“新農人”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7-0108-06
Abstract: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proposed that deep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ed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way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 cultivation. As the only agricultural college in Taizhou City, Ta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ely responds to national policies and deeply promotes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model,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hina and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view of the reality of inconsistent training goals, inconsistent teaching content, inconsist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three parties of China and high-tech enterprises collaborate to innovate teaching concepts, put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healthy growth at the core, and create a three-way collaborative talent training highland through innovativ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chanisms. By innovating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chanisms, creating a tripartite collaborative talent training highland, innovating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s, building a linked teacher development community, and implementing digital intelligence enabled teaching classrooms, this paper aims to build a new ecology for cultivating composite, high-quality, and high-tech \"new farmers\".
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是構建新時代職業教育體系與培養高素質復合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學生終身教育發展需要的重要舉措[1-2]。在《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政策的影響下,近些年中高職銜接得到蓬勃發展,如北京、天津、廣東等區域的中高職協同育人已取得一定成效[3]。但整體來看,中高職銜接仍然存在培養目標不連貫、教學內容不銜接、教學過程不協同等問題[4-5]。此外,通過文獻調研發現,新時代職教改革背景下團隊協作教學主要從宏觀方面對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6-7]、團隊協作共同體構建[8-9]以及績效評價[10]進行了研究,但鮮少從微觀具體做法方面對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教學提高教學實效展開研究[11]。
因此,在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如何提高中高職協同教學成效,如何精準實現高素質技能人才聯合培養,如何高效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團隊對探索產教融合背景下園藝技術專業中高企一體化教師團隊協作教學開展研究,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高技術“新農人”為目標,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創新協作教學機制、打造三元協同人才培養高地、革新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紐帶化教師發展共同體和數智賦能教學課堂實施,實現合作機制系統化、育人模式多元化、課堂革命模塊化、師資一體化、課堂信息化,校企聯動和產教融合打造出可復制、易推廣、能見效的園藝技術專業中高企一體化教師團隊協作教學新樣式,為其他涉農院校提供參考。
1" 中高企一體化教師團隊協作教學的必要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要主動面向國家戰略,發揮學科特色優勢,突出學科交叉融合,以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主線,與關鍵領域領軍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入推進中高職一體化五年制職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推進中高職銜接、加強中高職貫通培養是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為積極響應相關政策并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臺州科技職業學院作為臺州市唯一涉農高校,以夯實人才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宗旨,牽頭誠邀中職院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以聯合打造復合型高素質高技術“新農人”為目標,積極探索中高企一體化團隊協作教學新模式,做好中高職教育銜接,促進職業教育及農業產業健康發展,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
1.1" 有利于培養具有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新農人”
涉農類院校以培養復合型高素質高技術“新農人”為目標,應按照職業需求和學科特點實際情況培養人才。目前,涉農類院校園藝技術專業學生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教學以案例講練式教學為主,部分學校采用項目教學和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但受制于師資和實訓條件,嚴重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教學效果并不好。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受限于辦學特色鮮明度、對接產業需求緊密度等因素,學生缺乏學院與企業之間的過渡,缺乏相關工作職業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在進入實際工作后較長時間難以適應,難以將理論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而中高企一體化團隊協作教學,由高職院校牽頭,中職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按照企業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共同構建團隊協作教學合作機制,制定中高職有序銜接的專業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行業企業崗位能力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與企業生產需求的脫節,避免學生就業時無法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員的身份轉變,實現培養復合型高素質高技術“新農人”的教育目標。
1.2" 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多種方式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和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但目前高校校企合作內容較簡單且形式單一,多數僅停留在建設實訓基地、學生頂崗實習、人才訂單培養等層次,甚至出現部分學校訂單班以“熟人式”企業冠名,但只掛牌、不實踐、流于形式,沒有更深層次的合作,學生畢業后流失率大。中高企一體化團隊協作教學旨在共培共育教師和學生實現“雙向培養”,幫助企業兼職教師、校內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快速發展和成長,加強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雙向交流”,實現人才的“雙向流通”,增強企業與師生之間的黏性,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深化產教融合,打破各高校之間的同質化,形成特色辦學,打開專業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資源共享和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新局面,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1.3" 有利于激活科技賦能新引擎促進課堂提質增效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提出“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論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標、方向和途徑。2022年,“推進教育數字化”被寫進黨的二十大報告,這為教育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明確路線。中高企一體化團隊協作教學將中職、高職、企業緊緊捆綁在一起,構建良好伙伴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和協同創新,打通高校科技成果及時向企業轉移,企業新技術、新科技快速向高校課堂轉化的通道,著力破解校企割裂問題,激活科技引擎,“共建、共享、共管”智慧型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真實工作環境解決實習實訓中的教學難點,打破傳統教育局限性,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共學,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模式固化、技能培養滯后等難題,助力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2" 當前中高企育人存在的問題
2.1" 中職辦學條件投入不足、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中職教育存在如下問題[12-13]:①經費支持有限,基礎設施落后。中職院校獲得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長期偏低,許多中職學校的教學設施、實驗設備陳舊短缺,無法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的需求,導致辦學條件普遍不達標。②教師數量不足,資源分配不均。地區間、校際間職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部分學校資源匱乏師生比不合理,教師數量難以滿足教學需求,辦學質量難提升。③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背景單一,缺乏多學科交叉的教師,難以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且部分教師學歷層次較低、專業知識不足、教學經驗欠缺,難以有效引導學生學習。
2.2" 高職辦學特色不鮮明、市場對接不緊密
當前高職教育存在如下問題[14-15]:①專業設置雷同。許多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缺乏創新,往往跟隨其他院校的腳步,導致專業重復率高,缺乏特色和差異化。②培養目標模糊。部分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夠清晰,沒有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導致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③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與市場需求存在差距,導致學生所學知識難以適應實際工作需求。④校企合作不夠深入。雖然校企合作已成為高職教育的共識,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合作形式單一、合作深度不夠等問題,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2.3" 企業人員流動大、培訓成本高
當前企業人才發展存在如下問題[16-17]:①人員流動大。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主要包括薪酬待遇不滿意,缺乏晉升機會,工作壓力大,缺乏培訓和發展機會以及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等原因。②企業培訓成本高。大型企業員工分散在不同地區和崗位,需要多次、多地重復培訓,導致成本增加。并且傳統線下培訓成果難以保留和復用,視頻課程培訓又難以追蹤學員學習進度和效果,使得培訓效果無法得到有效評估。
3" 中高企一體化團隊協作教學培育“新農人”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將教育、科技、人才在中高企一體化團隊協作教學中進行“三位一體”整合,以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系統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主線,以創新中高企協作教學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為核心,積極探索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有效銜接機制,促進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強化中高職院校、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多元主體協同,校企協同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增強人才培養的系統性、持續性、針對性,對推動中高企緊密合作,高效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實現優勢資源共享,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并為涉農類院校中高企一體化教師團隊協作教學提供可參考范式。
3.1" 校企聯動、保障推動,創新中高企團隊協作教學新機制
做好頂層設計,以培養“愛農業、懂技術、知數字、善管理、會經營、能創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新農人”為目標,創新中高企團隊協作教學新機制(圖1)。一是企業提供實踐場地,讓學生在校期間即可在企業真實工作場景習得崗位知識與技能,有效提升職業崗位競爭力。合作企業為培養期表現優異的學員提供畢業實習崗和就業崗,并免除實習期直接轉正等優待,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此外,企業中表現突出員工可返聘回校帶教,實現優秀畢業生在院校和企業之間的“雙向流通”。二是構建由院校教師、企業導師組成的校企“雙向聘用”的“雙師型”師資團隊,共同為“學徒班”“訂單班”等量身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標準、學習內容和職業發展規劃等,實行教、學、做一體化師帶徒模式,培養時代“新農人”。三是打通校企“雙向培養”路徑,學校堅守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以培養教學名師、行業技能大師、企業勞動模范等為目標,做好人才輸送工作;企業響應國家號召履行社會責任,共建實踐教學基地,促進教育與產業的緊密合作,提高員工技能水平、提升企業創新力、增強企業競爭力。四是實現校企“雙向成就”結局,將企業新技術、新標準、新業態和新工藝引入課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校學生到企業職員的身份轉換;同時院校教師將科研成果帶入企業孵化,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雙向共贏。
3.2" 職業驅動、產學互動,打造“新農人”三元協同培養新高地
遵循農業技術員等職業成長規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為主線,以模式創新為核心,構建中高企三主體分階段培養的“三元三階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圖2),實施“學做一體,工學交替、知行合一”行動導向教學,實現學生從“通用能力”到“專業核心能力”至“拓展能力”三大職業崗位能力的層層進階培養,增強中高企不同階段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持續性、系統性,促進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打造“新農人”三元協同培養新高地。
3.3" 雙向聘用、雙向流通,建設跨界融合師資團隊發展共同體
為保障中高企一體化教師團隊的有效教學,整合優質人才資源,以團隊成員為紐帶,全面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圖3)。實施校企雙元、互聘互用的“雙向聘用”模式,通過雙向掛職、資源共享、文化共融、項目共研、課程共建和教材共編等途徑,構建校企角色互通、身份互認的“雙向流動”機制。以校企“雙向培養”路徑,共培共育上得了課堂、下得了企業,帶得了項目、講得了案例的“雙師型”教師,共建共享教學科研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跨界融合構建教師發展共同體,齊心協力幫助學生實現學業與職業的無縫銜接、專業與產業的精準匹配,增強農業人才培養的系統性、持續性、針對性。
圖3" 師資團隊建設圖
3.4" 實踐帶動、能力撬動,構建模塊化課程革新建設新樣式
瞄準園藝行業發展前沿,引入賽項要求,嵌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聚焦崗位通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培養,實施以企業訂單為載體、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的模塊化課程改革(圖4),“崗課賽證”深度融合,將崗位能力需求轉化為教學內容,根據模塊化教學設計合理分配師資力量:公共課教師講授思想道德與法治等公共課;中職教師圍繞種子繁育崗講授園藝作物遺傳育種等基礎課,培養學生專業通用能力;高職教師圍繞栽培生產崗、綠化養護崗和營銷管理崗講授果樹生產技術等核心課,注重學生核心能力培養;企業導師對學生分層分類進行崗位輪換,通過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等提升學生拓展能力。中高企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開展行動導向教學,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形成模塊間層層遞進,模塊內平行關聯的特色教學,最終達成知識內化、技能進階、素質達標和崗位適應的教學效果。
3.5" 項目拉動、技術促動,構筑一體化數智技術育人新生態
對接數字農業轉型升級,引入AI智能探針、數字孿生技術、智慧機器人等新技術,搭建一體化虛擬教研室、學銀在線等信息化平臺,開展SPOC教學,提升信息化教學手段,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通過平臺與數據的云鏈接推動學習進度與學習效果雙向流通,幫助教師有效開展學情分析、過程監控、考核評價、資源開發和合作交流等,有效監測教學全過程,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構建線上線下虛實交替的創新型教學課堂,實現一體化數智技術育人新生態(圖5),教師和學生實現雙向減負,達成學生崗位能力持續提高的職業化培育,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不斷輸送農業技術員、農業數字技術員等農技人才。
4" 結束語
本研究從中高企一體化團隊協作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內容不銜接、產教融合不緊密等問題出發,提出創新協作教學機制、打造三元協同人才培養高地、革新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紐帶化教師發展共同體和數智賦能教學課堂5個維度的舉措建議,解決中職辦學條件投入不足、師資力量較薄弱,高職辦學特色不鮮明、市場對接不緊密,以及企業人員流動大、培訓成本高等難題,打破中高企間的行業界限、校企壁壘和創新桎梏,實現三方有機結合形成人才培養“立交橋”效應,提高院校辦學水平和成效,大幅度拔高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新農人”提供新思路、新路徑。
參考文獻:
[1] 于麗娟.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分析及發展對策——以浙江省護理專業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9):72-77.
[2] 楊永潑,王建強.化工類專業中高職一體化實施路徑探究[J].科技風,2023(6):26-28.
[3] 張紅英,李成龍.中高職銜接汽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2(20):48-50.
[4] 王曉瓊,曾友州,王述升.定位·專業·課程:中高職銜接的三重困境及問題突破[J].教育科學論壇,2023(3):61-64.
[5] 李曉婧.中高職貫通培養課程體系銜接的實踐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10):18-21.
[6] 李國成,徐國慶.高職院校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職教論壇,2021(3):86-89.
[7] 曾照香,李良明.“雙高計劃”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2):53-56.
[8] 范蓉,曹曄.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基本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21,37(5):93-98.
[9] 馬仁聽,周世平.新時代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路徑研究[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22,12(4):1-8.
[10] 陳旭,和震.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21,37(5):99-106.
[11] ANTERA 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vocational teachers: a conceptual review[J]. Vocations and Learning,2021(1):1-21.
[12] 孟上富,朱富強,劉艷,等.“中職、高職教育銜接”視域下體育課程銜接問題及對策的研究——以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為例[C]//中國探險協會,北京體育大學,哈密市人民政府.第一屆全國戶外探險與休閑體育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第二屆全國高校“休閑體育”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研討會、第二屆首都高等學校休閑體育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集.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2024:612-617.
[13] 解鋒,劉新燕.陜西省中職教育辦學現狀分析及問題探究[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新時代背景下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4:230-232.
[14] 白巧燕.當前高職教育管理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2教育教學與管理南寧論壇論文集(三).陜西服裝工程學院,2022:184-188.
[15] 任艷.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4(12):80-81.
[16] 劉方旭.企業人才管理策略研究[J].公關世界,2024(3):25-27.
[17] 魏光成.國有企業員工培訓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22(32):103-105.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規劃課題項目(2024SCG168);2023年度中華職業教育社規劃委托課題項目(ZJS2023YB24)
第一作者簡介:項丹丹(199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新農人培育、教學改革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