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北美大學Co-op教育模式的成功經驗和國內高校的應用案例,總結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習實踐類課程的不足,并提出了基于Co-op模式的教學改進策略。旨在構建一個產教融合、雙元育人的Co-op教育體系,制定四位一體、市場驅動的Co-op教育管理辦法,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實習實踐的積極性,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提高實習工作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Co-op模式;應用型本科;實習實踐;產教融合;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9-0140-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0 引言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化和技術革新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要求。特別是互聯網領域對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著力提升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踐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其中實習實踐課程對于學生職業技能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培養至關重要。2022年,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的通知》,行動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目標,圍繞推進校企深度融合,提出“七個一批”重點任務,推動教育與產業融合。
在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實習實踐類課程面臨著以下挑戰。首先,產教融合進展的緩慢,導致校企合作不夠深入,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其次,缺乏具有工程背景的專任教師,影響了課程的實用性和適用性,限制了學生在科研項目和實際工程中的參與度。此外,學生對專業的認識不足,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專業選擇,而就業對口率的低迷則進一步凸顯了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不匹配。這些問題不僅削弱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阻礙了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對實習實踐類課程進行改革,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產業的需求。
Co-op模式[1],也稱為合作教育,將學術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是北美高等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一種教育模式。因其校企聯合培養、工學交替的教育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該模式在工程教育領域應用非常廣泛。
本文通過閱讀文獻分析Co-op模式在北美大學的成功經驗,并以重慶大學等國內高校對該模式的本土化應用實踐為例,探索Co-op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以下簡稱計算機專業) 實習實踐類課程改革中的應用價值和實施路徑。
1 Co-op教育體系
1.1 Co-op教育體系起源與運行機制
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模式,最早是1903年英國桑德蘭學院為海洋建筑工程而設立的“三明治”教學項目,他們意識到傳統的注重知識的理解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采取在教學活動中夾雜著工作訓練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畢業后能很快適應社會工作,受到高度評價。辛辛那提大學和德雷塞爾大學等知名學府也是美國最早實施并發展Co-op 模式的學校,其Co-op 項目歷史悠久,規模龐大,覆蓋多個專業,尤其在工程教育領域。
滑鐵盧大學在1957 年將Co-op項目引入加拿大[2],學校圍繞社會需求的工程技術領域開辦專業實施Co-op,學生在所修讀的學科中獲得學習與實習并重的機會,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前至少有五個在公司實習的工作期,這些工作期與上課學期交替進行[3]。目前,每年涉及近20 000名學生和6 700家合作企業或機構,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專業領域,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合作教育項目之一。
這種學習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學習中工作,工作中學習”,也就是學生在學校的學術課程階段與企業實習實踐工作階段交替進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計算機專業作為當今社會需求量較大、技術更新較快的專業之一,與之相關的實習實踐類課程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1.2 計算機專業實習實踐類課程存在的問題
1) 產教融合進展緩慢。產教融合[4]是推動高校教育與產業緊密結合的重要策略,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還不是很成熟,企業與高校之間不熟悉,沒有達成深度合作。如校企共建的產業學院等形式的合作執行不到位,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關聯性不強,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
2) 缺乏具有工程背景的專任教師。工程實踐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工程背景的專任教師可能無法緊跟當前工業界的實際需求和最新技術發展,進而會影響到課程體系中實踐環節的設計與實施,降低工程實踐課程的實用性和適用性。
在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可能會存在局限,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師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實際的工程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和實際工程問題的解決經驗,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3) 學生專業認知度低。從義務教育階段過渡到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存在獲取信息形式較為局限,對各類專業及未來發展認知斷層的現象。許多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感到迷失,他們對個人潛能、學術專業以及職業發展的認識往往不夠全面,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學生對于專業選擇的決策,也削弱了他們對專業學習的熱忱,甚至造成學習上的倦怠。
在當前的高校課程體系中,雖然已經設置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但這些課程有時未能充分反映社會的實際需求,導致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以及職場環境存在差異。特別是在計算機專業這一與就業市場緊密相關的領域,課程內容的設置更應該與學生對未來職場的期待和準備緊密結合。
4) 就業對口率低。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就業市場中有66%的畢業生簽約工作與專業對口。雖然對口率較以往有所提高,但仍還是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所從事工作與自己所學幾乎不相關。已經掌握該專業相關知識完成高等教育的學生不從事相關行業,對社會來說不失為一種資源浪費。
沈陽科技學院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也是如此,學生在實習實踐環節就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崗位,違背了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實習實踐環節的初衷。隨著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就業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學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畢業時因缺乏相關行業的信息和實習經驗,導致許多學生無法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職業發展,還使得所學知識無法得到充分應用,從而加劇了就業市場的資源配置問題。最終,這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個人發展,也對社會經濟的整體效率造成了不利影響。
1.3 Co-op教育體系本土化應用實踐案例
重慶大學-辛辛那提大學[5]聯合學院是本土化創新的代表,其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美式教育。組建國際化教學團隊,以“縮小高校教育與工程實際的距離,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標。學院采用5年制本科培養模式,注重價值理念塑造,踐行實踐先行的教育方法。第1學年與其他學院相同;第2至第4學年為校企聯合培養(Co-op) 階段,學期制學習與企業頂崗實習交替進行;第5年學生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學習并完成畢業設計。
通過實踐,該學院于2017年通過美國工程技術認證委員會審核評估,取得了顯著成果。其畢業生在國內外知名企業如通用電氣、西門子等進行實習,畢業生薪資水平超行業水平10%~15%。這些實習機會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技能,也為他們的未來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院的雙注冊、雙學位制度,使得合格畢業生能夠獲得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和重慶大學的學士學位,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國際競爭力。該案例的成功經驗在于創新培養模式,強調實踐與理論結合,為其他高等院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特別是在產教融合、國際化教育、實踐教學和學生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新思路。
2 Co-op教育體系我校計算機專業建設與創新
2.1 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
沈陽科技學院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6]是基于社會各領域人才需求在原方案基礎上進行重構。除培養畢業生掌握基本專業知識外,還需確保他們能達到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商零售業、銀行金融業、政府機關等其他企業相關職位的崗位能力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的標準[7]。結合沈陽科技學院辦學特色,培養方案的總目標要求學生需要掌握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計算機專業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計算思維、系統開發及數據處理的專業核心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能夠跟蹤本領域技術研究前沿,并具有跨領域溝通交流能力,能夠在先進制造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析、IT領域從事系統開發、運維、測試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融入了Co-op教育模式[8],要求完成169.5學分,其中集中實踐環節為20學分,占總學分的11.8%。表1為集中實踐教學課程的具體安排。社會實踐貫穿整個教學計劃。認知實習在完成自然基礎學科學習和專業知識學習之前,有助于學生逐步了解和接觸社會工作環境,建立其對專業領域的初步認識和理解,這與Co-op模式中的早期職業探索相契合。隨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專業實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更深層次的職業體驗,符合Co-op模式中逐步增加工作責任和挑戰的原則。綜合訓練和畢業實習則為了訓練學生在系統開發方面的綜合能力與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并檢驗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可以視為Co-op模式中的專業實踐階段,幫助學生在特定領域內深化職業能力。最后則是學分最高,總學時最長的畢業設計環節,畢業設計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研究的重要環節,是整個教學計劃的高潮部分,是Co-op模式中的綜合應用階段。最終形成了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學校教育與社會工作相結合,安排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交替進行。
2.2 實習實踐類課程實施
1) 具體實施方案。以表1中專業實習為例,課程具體實施方案如表2所示。計算機專業實習共16學時,要求在大三下學期期末完成。根據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撰寫當年學期的課程實施方案,邀請沈陽博之眾科技有限公司、沈陽中軟卓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四家校企合作公司與我校專任教師共同完成。
前4學時安排合作企業帶領學生在沈陽國際軟件園中知名企業進行參觀介紹。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合作企業的工作環境與氛圍,了解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企業工程師重點講解企業組織結構和流程,使學生知曉企業內部各部門及職能之間的協作關系,以及包括產品開發、市場推廣、銷售渠道等在內的業務流程。學生與企業員工交流互動,親自觀察企業工作環境和設施,并與員工討論工作內容和職責,從而獲得直觀了解企業運營的機會。
之后學時則邀請企業工程師根據學生專業背景和就業需求安排講座,講座主題涵蓋最新技術趨勢、行業應用案例、軟件開發流程等。接著,學生參與實踐案例分析,基于真實的企業項目或問題與企業工程師共同分析和解決案例。通過實際操作和團隊合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積累實踐經驗。同時,以這些項目實例為學生提供有關重要技術工具和軟件(如編程語言、開發環境、數據庫管理等) 的詳細指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練習,熟悉工具使用,提升技術能力。
實習結束后,學生撰寫實習總結和反思,對實習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總結評估。學生回顧在企業參觀和企業工程師培訓中的收獲,以及自身不足之處和需改進的方面。此外,學生就實習過程將提出意見與指導教師反饋,以便更好地改進實習計劃、提高實習效果。
2) 實施效果。本次實習得到積極的響應,學生們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認真投入企業參觀、講座以及實踐案例分析之中。經由實習,不僅增進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職業素養與團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養。實習使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的興趣和熱情更為濃厚,對未來就業的信心也得以增強。同時,也認識到自身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而明確了今后的學習方向和重點。
在計算機專業實習的推動下,學生對企業工作環境的認知得以深化。隨后的畢業實習階段,273名學生全部參與其中。135名學生與8家校企合作單位成功簽訂實習工作協議,擔任Java實習生、數據標注師等職務,占學生總數的一半。其余學生也順利覓得心儀的實習崗位,實習崗位類型豐富多元,包括大數據分析師、產品經理實習生、數據標注師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實習的就業率高達100%。
3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Co-op教育體系的優勢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Co-op教育體系在教育理念、管理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借鑒了北美大學和重慶大學-辛辛那提大學聯合學院的成功經驗,同時也兼顧我校學情和辦學特色,并做適當的創新實踐探索,建立學校、企業、學生和政府四位一體的合作教育模式。
學校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強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企業與學生的反饋,定期更新課程設置,進一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學生在校期間既可以學習專業知識,又可以在社會工作中獲得專業技能與相應的行業技巧,能夠及時捕捉并從容地面對社會市場對于專業人才的動態需求。通過這種模式避免了企業招人的盲目性,參與該模式的學生就是企業的儲備人才。同時,企業也參與教學授課與實踐環節,能在學生間獲得一定的知名度與口碑,進而提高員工的留存率,增強員工黏性。參與Co-op教育模式能夠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所在區域提升經濟發展的活力,有助于政府更精準地了解產業人才需求,為制定教育和就業政策提供有力依據。同時,政府能夠在高校和企業間樹立良好的引導形象,進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增強區域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