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認識主從動關系
如圖1, A 為平面內一定點,連接AQ,AP,∠QAP =α且AP ( kgt;0 )當點 Q 是直線 l1 上一個動點時,點 P 的軌跡為一條直線;當點 Q 在圓 O1 上運動時,點 P 的軌跡是一個圓.
分析如圖1,當點 Q 在直線 l1 上時,可理解為將線段AQ繞點A順時針旋轉 ∝ 并放縮為原來的 k 倍得到線段 AP ,過點 A 作 AM⊥l1 ,將AM進行相同的操作可得 AN ,點 M 為定點,點 N 同樣為定點,易證 AMQ~ ANP ,得到點 P 的軌跡直線 l2 ,且∠1=∠QAP=α ;如圖2,當點 Q 在圓 O1 上運動時,只需連接 AO1 ,將線段 AO1 繞點A順時針旋轉 ∝ 并放縮為原來的 k 倍得到線段 AO2 ,易證 且相似比為 1:k ,故點 P 的軌跡為圓 O1 且 r2=kr1
從一般結論到特殊圖形,不斷優化思路
(一)幾何背景下的應用
1.題目呈現
如圖3, ΔABC 和 ΔCEF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 ∠BAC= ∠ECF=90° , AB=AC , CE=CF ,點 G 是 AC 的中點,且 B , G , F 三點在一條直線上.點 E 在ABC外部時,點 P 是線段 BF 上的一點,連接 AP EP ,若 BG=10 , FG=13 , ΔBAG 的面積為20,求當 AP+EP 最小時,AP+EP 的值.
2.優化路徑
常規思路如圖4,輔助線作法:在 GF 上取點 H 使 GH=BG ,連接CH, AH ,延長 EA 交 BF 于點M.先證明四邊形ABCH為平行四邊形,由ΔCEF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考慮旋轉全等,易證ACEHCF(SAS),由線段的數量關系得到核心線段長 AE= HF=GF-GH=GF-BG=13-10=3 通過導角可證 EM⊥BF ,最后由 得到
,因此 AP+EP=4+ 7=11 :
優化分析本題的難點在于猜想并證明 EA⊥BF ,若能預判 EA 與BF 的位置關系,則可將問題迅速轉化為求 AM 的長度,從而極大地簡化了問題的難度,但是這一步極具思維跳躍性.由于 ΔABC 形狀固定, BG=10 ,可解得 ΔABC 的邊長.點 G 是 AC 的中點,射線BG是定線,此時將點 F 看作 BG 延長線上的動點,則可由主從動關系得到點E 的運動狀態,如圖5,描述了點 F 在 BG 延長線上不同位置時點 E 的軌跡.當 GF=BG 時,點 E 與點A重合,如圖6,由 CE , CF 的夾角是90° ,可得 EA 與 BF 的夾角也是 90° ,從而完成優化.
解后反思完成思維的跳躍需化靜為動,化固定為運動.本題中GF長度已經固定,顯然是一種特殊情況.從特殊到一般,是模型思想的體現,也是動態思維處理靜態問題的體現.在解題過程中切忌為了解題而解題,要養成以關聯知識與結構去刻畫圖形結構的習慣,以不斷加深對圖形的理解.緊緊抓住圖形細節,通過推理找到最優的解題路徑.
(二)一次函數背景下的應用
1.題目呈現
如圖7,直線 l1 y=-x-3 與 x (204號軸交于點 A ,直線 l2 與 x 軸交于點 B ,直線 l1 , l2 交于點C.點 E 的坐標為(-2,0),將直線 l1 繞點 c 逆時針旋轉,使旋轉后的直線 l3 剛好經過點 E ,過點 C 作平行于x 軸的直線 l4 ,點M, N 分別為直線l3 , l4 上的兩個動點.是否存在點 M N ,能使 ΔBMN 成為以M點為直角頂點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請寫出 N 點的坐標;若不存在,也請說明理由.
2.優化路徑
常規思路 先求出直線 l3 的表 達式: 進而由已知作 , 圖,據圖列出方程組.
情形一如圖8,當點M在直線l4 的上方時,設點 ,點
點B(4,0),
過點 N , B 分別作 y 軸的平行線,與過
點M作 x 軸的平行線分別交于點 R /
s ,由K型全等,可得方程組 (20
(20
解得 故點 N 的坐標為,
(-16,-4).
情形二如圖9,當點 M 在 l4 的下方時,過點 M 作PQ//x軸,與過點 B 作 y 軸的平行線交于點 Q ,與過點 N 作y 軸的平行線交于點 P ,同情形一的方法可得 即:點N的坐標為
4或(-16,-4).
優化分析本題中,點M, N 的位置在不斷變化, ∠MNB= ∠MBN=45° ,且
.因此,可考慮關聯主從動關系,此時將點 N 的運動范圍擴大為平面.為保證完備性,將點 M
B, N 分別按順逆時針排布,點 N 的坐標在不同的旋轉排布下表示唯一.由主從動關系的運動規律,移動點M,可以得到點 N 的運動軌跡,如圖10、圖11.點 M 的運動軌跡為直線,點 N 的運動軌跡也為直線,其中點 N 的軌跡與 l4 的交點即為本題所求的點 N.
情形一如圖10,當點M,B, N
順時針排布時,設點
點B(4,0),
點 N 的橫縱坐標分別為 ,由K
型全等,可得方程組 解得
此時,點 N 的橫縱坐標均由 m
表示,分析代數結構可知,此為直線的參數方程,點 N 的軌跡方程為 , 聯立
與 l4 y=-4 可得 xN=-16 ,N1(-16,-4).
情形二如圖11,當點M, B ,N 逆時針排布時,設點 點 B (4,0),點 N 的橫縱坐標分別為
,同情形一的解法,可得
解后反思本題的常規思路是找圖、用圖、解圖,需根據具體圖形找到突破口,但構圖不易.而優化后的思路只需依據順逆時針的排布進行分類,用主動點坐標表示從動點坐標求解即可.此方法從數與形兩個方面同時描述了從動點的運動狀態,在研究中則需時常關注數形關聯情況.
結束語
研究幾何模型的基本結構、基本性質是理解幾何模型的關鍵.學生只有充分理解模型后,才能在解題中不斷地增強模型意識,提高建模能力.上述題目優化的核心是尋模、構模、用模.在優化路徑時跳出題目本身來建立模型,才會對特定結構產生新的認知.
本例是一道以一次函數為背景的題目,在優化過程中,數形之間關聯性較強,可由主從動關系發現點 N 的運動軌跡是直線,也可由關于點N的參數方程得出這個結論.數的不同表現形式往往會對應不同的形,反之亦然,數形相互關聯、相互理解,動與靜的相互交融、相互刻畫,可以產生對模型本質最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