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推行已經有三年時間。隨著教學策略的不斷優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推出的方法不斷創新,以便于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確保減少作業整體數量后教學質量不會下降。在這種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就必須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策略的深度優化,以學生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既是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始終思考的重要內容,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一、“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
“雙減”政策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負擔,一是減少課堂作業數量,二是減少課外培訓負擔。教師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雙減”政策,就要減少數學作業,同時開展好有關數學的課后服務工作。這對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產生了相應的影響。首先,數學作業數量減少,教師不能再利用題海戰術來鞏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因此,作業的設計要更有針對性和層次性;而低年級沒有書面作業,那么教師就要針對低年級學生來設計相關的實踐性作業,這對于傳統的數學作業形式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類型,很多教師還缺乏相應的設計思路。其次,“雙減”政策的提出也給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減少了作業的數量,那么就需要提高課堂效率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斷鞏固與提高,這就對課堂教學方法策略有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在“雙減”政策推出后,教師開始推行課后服務方法,在課后服務過程中,學生也通過多樣化的數學游戲活動等來不斷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對于課后服務活動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與完善。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學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需要教師具有不斷研究與創新的能力,以適應當前的教學需要。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優化的積極意義
(一)減輕學生負擔,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雙減”政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不能僅僅減少學生的作業數量而忽視教學效率的提高,這樣缺少課后的鞏固環節會讓學生對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以“雙減”政策為基礎,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這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傳統的題海戰術不能再沿用,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學習新的教學模式。而在教師教學思維的不斷轉變中,學生也能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減少課下依靠作業進行鞏固的時間。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隊伍教學水平的提升,是推動教學效率提高的重要基礎。
(二)豐富教學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多學生一堂課的有效聽課時間非常有限,這也限制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想盡可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就必須豐富教學途徑,讓學生始終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才能始終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途徑,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在更多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出對數學的興趣,這對學生的發展來說具有很大的幫助。
(三)讓學生全面了解數學,提高數學素養
數學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數學教學并不只是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應用題的能力,更是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面對相應的問題時能以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通過不斷地做題和講題只能實現“做一道會一道”。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要想優化數學教學策略,則要以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為主要目的,讓學生通過少量的練習就能掌握一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從而實現“做一道會一類”。學生數學思維的提高,對于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具有積極作用,這也是教師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優化的具體途徑
(一)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具體的教學活動
在“雙減”政策提出后,教師最需要做到的就是減負提質,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明確各章節的具體教學目標,進行充分的備課,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
1.重視多媒體設備的運用來開展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法是當前教育背景下極為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對于小學生來說,在相關情境下進行學習更容易理解,特別是數學這類學科,情境教學更有必要。同時,教師應依托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以及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以動態化的圖像視頻音頻等立體化的場景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不只是依賴于教師的口頭講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構建一些生活場景,以便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在低年級依靠購物場景來理解人民幣的相關知識,高年級依靠分蛋糕場景來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相關知識,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小組合作活動
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需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依靠自己來理解知識,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會更加深刻。這時,教師能發現小組合作活動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巨大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探究相關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引導工作,通過不斷的引導讓學生始終在正確的道路上進行思考與探索。而小組能讓學生集思廣益,探究出解決問題不同的方法,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更順暢,學生也能在小組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提高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獲得成就感。小組合作活動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需要更重視的課堂教學活動。
3.隨講隨評,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完成相應的任務,而不是像傳統的教學思路一樣只依靠作業進行反饋,然后再進行評價。在“雙減”政策推出后,評價環節不應再依靠作業進行反饋,而是要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讓學生能及時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準確的了解。對此,教師在講解中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針對學生在不同環節中的表現進行評價,隨后在完成教學后再進行總體評價。例如,在解決相關問題時,有的學生思路清晰,解題步驟十分簡單;有的學生解題步驟復雜一點,但是容易理解,不同的方法教師都要給予肯定的評價。當學生展示出自己的成果時,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評價,而在整節課完成后,教師可以將多種方法放在一起,進行總體評價,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或者能理解的方法進行解題。這樣立體化的評價體系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能始終讓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進行思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優化作業設計方式方法
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教師需要減少作業數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后時間自主安排,以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減少作業數量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安排作業的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關注多方面的因素,優化作業設計方法,在減少作業數量的同時,讓所有學生都能依靠少量的作業內容來鞏固自己的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視分層作業設計
傳統的作業設計方法是教師布置大量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完成相同的作業內容。但實際上,有的學生基礎掌握比較牢固,他們更需要拓展類的題目進行提升,不斷挑戰,獲得更多的知識;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還不太牢固,需要做一些基礎型的題目來進行鞏固,而創新型的題目則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所有人的作業都一樣,那么總會有一部分作業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不合理的,而學生仍然花費很多時間去完成,這一部分作業內容是教師在重新設計作業時最需要優化的部分。基于此,教師應重視分層作業設計方法,讓有不同需要的學生來完成不一樣的作業內容。對于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教師就可以減少基礎知識題目的數量,而多布置幾道探究題,進一步提高這些學生的數學能力;而對于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說,應以基礎題為主,同時也布置幾道探究題,如果學生能只靠自己解決問題,將獲得巨大的成就感。這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這樣既減少了作業的數量,又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通過作業獲得提升。
2.重視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布置
在“雙減”政策頒布后,作業數量減少的同時,實踐性作業的重要性又大幅提高。特別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在取消書面作業后,實踐性作業成為學生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動手與理解解決相關問題,掌握數學知識。以低年級數學教學為例,在低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圍繞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實踐性作業完成的環境,在學生熟悉的環境下不斷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以認識鐘表這一章節的學習為例,這一個單元主要是讓學生簡單地認識鐘表上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及學會辨別時間。這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實用甚至是必備的生活技能,因此教師可以讓家長給學生提供一個任務情境,學生嘗試告訴家長時間,并幫助家長完成一些工作,從而逐步掌握鐘表的相關知識。同時,在這個環節中,家長也可以嘗試加深學生對于鐘表知識的理解,初步體會具體的幾時幾分這類知識點,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3.注重作業的靈活性和學生的自主性
課下學習的時間是非常充足的。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作業的靈活性,并能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在班內各個學生的作業不一定必須相同,即使是進行分層作業設計,也可以有所區別,學生有足夠的客觀條件能夠完成。例如,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時,利用周末時間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戶外探究,按照學生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以鄰近的幾名同學為一個小組。例如,幾個學生的小區在超市附近,就可以讓他們以超市環境為基礎進行統計;其他幾個學生生活的小區內有各種各樣的花,就可以讓這部分學生為小組以小區為基礎進行花的統計。總之,學生能在就近的環境中進行數學練習,靈活地完成作業任務,且多個同學一起作業也更具自主性,對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幫助。
(三)高效利用課后服務
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為了避免課外輔導機構被取締后帶來的學生放學過早而家長沒有時間接這個現實問題,學校安排了課后服務,讓學生在完成一天的學習后能參加相應的社團活動,豐富課外活動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而社團活動除專業性較強的舞蹈、樂器等之外,大多數都由本校的語文或數學教師兼任,這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讓教師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能從多個角度來了解數學這個學科的整體情況,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具有很大的幫助。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的形式來豐富教師的課后服務活動。
1.講好數學故事
數學并不只是單純地只有數字和圖形,在數學的世界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名人以及數學故事,教師可以在課后服務活動中開展講數學故事這一活動,讓學生能拓寬知識面,了解更多的數學知識。講數學故事不像講解數學知識,完全可以放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完成這個活動。例如,在學習圓這個單元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課下搜集有關圓的歷史故事,并在課后服務環節分享給其他同學。通過搜集資料,學生能積累如祖沖之與圓周率等故事,從而明白圓周率的由來,甚至可以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提高學生的素養。
2.開展數學游戲比賽
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學生在課后服務過程中能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依靠比賽的形式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擁有力爭上游的積極性,這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在課后服務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組織游戲比賽,以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整體運用能力。例如,利用白板上的比賽活動來進行即時口算練習,或借助數獨活動進行思維能力的比賽,多樣化的游戲活動豐富小學生的課后生活,而教師要對表現較好或進步較大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在鼓勵這個學生的同時也能激勵其他學生不斷地進步和努力,從而在后續的比賽中獲得更好的成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追求課堂上能提質增效,將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做到當堂清,才能在減少作業的同時,確保課堂教學質量也能不斷提高。面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要做出改變,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對教學環節做出改變,通過創新課堂教學環節、改變作業布置模式、利用課后服務等方式,全面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各個環節的改革,不斷提質增效,推動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