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教育強國的征程中,教研員作為“師者之師”,其專業能力直接影響區域教育質量的提升。為此,圍繞《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中“引領教師專業進步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要求,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精神,結合區域實際,制定了新時代教研員成長的\"11456\"高質量發展戰略及行動路徑,即圍繞1個中心(以黨建領航為中心),樹立1種理念(專業引領),服務好4項工作(服務學校教育教學,服務教師專業成長,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服務教育管理決策),實施5項舉措(教研尖兵打造,課堂教學改革,教研方式創新,教學質量監控,教研品牌打造),鍛造教研員的“六維能力”,初步形成提升教研員能力的路徑,為履行6項使命奠定堅實基礎。
一、鑄魂固本:增強立德樹人的引領力,做教育初心的踐行者
(一)黨建領航強根基
將黨建與教研深度融合,通過\"三會一課”紅色教育基地研學(如赴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何挺穎烈士故居、左明烈士墓)、“教研大講堂\"等載體,推動教研員在理論學習中厚植教育情懷。2024年開展“黨日 + ”活動12次、專題黨課6次,組織“教研大講堂\"25場,促使教研員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融入教研實踐。后續擬在思政“大練兵”活動中,由教研員牽頭開發“紅色南鄭”校本課程,推動思政教育本土化。
(二)價值引領明方向
全面構建新時代立德樹人評價制度,推動教育從“智育獨秀”向“五育\"融合轉型。結合區域內山區、丘陵、平川城區并存的實際,初步制定“音體美勞學科質量監測實施方案”,并將于2025年春季學期在全區實施普教普測。同時要求教研員每學年參與1項德育課題,至少指導1節思政或學科融合思政的示范課,深入學校時需指導勞動教育實踐課。
二、深耕課標:提升“基于標準”的執行力,做教育改革的倡導者
(一)課標落地“精準化”
依據“先培訓后實施”原則,新課程標準頒布后,針對“三新\"(新課標、新教材、新課堂)改革,構建\"學、訓、研、實、賽、評”一體化機制。組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線上網絡課標培訓,開展線下培訓、研討20余場次,覆蓋全區4700余名教師,培訓骨干教師1000余名。截至2024年底,全區教師參加市上組織的線上線下融合的“天漢好課堂·三個一”活動20多場,上示范課60節。
(二)教學常規\"精細化”
依據《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及省、市相關規定,制定《南鄭區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細則》《南鄭區中小學校本教研指導意見》,研發《南鄭區中小學校本研修手冊》,規范全區學校教學常規管理。要求教研員在教學視導、調研、“駐校教研”和常規檢查中,結合學校實際進行督導落實。聽課時需將隨機聽課與專題研究性聽課(如課題研究性實驗課、核心素養發展性聽課)相結合,每學期聽課不少于60節,其中專題研究性聽課不少于10次。此外,還指導學校建立“三維目標 + 核心素養”相融合的備課模板,規范“雙減”作業公示制度,推動教學常規從“粗放檢查\"向“精準指導\"轉變。
三、賦能課程:激活“校本研究”的創新力,做優質資源的共建者
(一)學科基地“強引擎”
為發揮學科名師、特級教師等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漢中市南鄭區分學科、分學段成立31個學科基地,構建“基地帶動、多元協同\"的課程教學與教研體系。在區教師發展中心的統籌下,各基地結合學科特點開展“主題一單元(章)一課時\"或\"主題—學習任務群—單元—課文—課時\"等專題教學研討,形成120余份可供學習參考的案例;“勞動與實踐基地\"創新出\"田間課堂\"\"非遺工坊\"等實踐課例。推行4 1+N′′ 師徒結對模式(即在大規模完全小學、初高中學校倡導同一名師帶多徒,提升學科專業素養;在小規模學校、教學點倡導一徒拜多師,解決學科不匹配問題),形成“研、教、學\"共同體,助力青年教師成長和小規模學校優質均衡發展。
(二)數字賦能“新形態”
為順應教育數字化趨勢,要求教研員掌握AI工具(如利用“文心一言\"輔助教學設計,推進“ClassIn\"智能上課、評課)。2025年試點“ AI+ 教研\"模式:利用\"南鄭區教研室閱卷云\"平臺分析監測教學質量,精準定位教學情況;利用“好視通\"資源庫匯聚微課、課例等1000余份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城鄉共享。例如,區上的教學點和部分小規模學校通過線上教研,顯著提升了音體等薄弱學科的課堂教學效果。
四、扎根課堂:錘煉\"問題解決”的研究力,做教學實踐的深耕者
(一)駐校教研“問診課堂”
駐校調研、課堂“問診\"采用“隨機聽課 + 查閱常規一梳理問題+送教送培\"模式。2024年,區教師發展中心深人27所學校(包括薄弱校),開展45次駐校教研,全室聽課超1000節,梳理出部分學校存在“填鴨式\"教學、知識點講解浮于表面等問題,并針對性組織學科基地核心成員、賽教能手開展“同課異構”與點評課活動。全年送教236節、開展專題講座83場次,有效推動課堂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二)課題研究“靶向攻堅”
在駐校調研和課堂“問診”中,梳理具有普遍性的教學問題,建立“教學問題一微課題—轉化成果\"機制,由教研員牽頭開展“五部曲\"式研究(發現問題一案例分析一行動研究一總結提升一推廣運用)。2024年合計立項課題399項,其中省級課題81項。針對“作業設計同質化\"問題,教研員指導實驗學校開發“分層作業套餐”系列設計實踐,6件案例入選省級優秀作業設計,推動“雙減\"工作有效落實。
五、搭建平臺:強化“協同共生”的引導力,做教師成長的助推者
(一)隊伍培養“階梯化”
“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培育是陜西省的系統化工程。全區通過“全員賽教”班主任擂臺賽、課堂創新大賽、思政大練兵、“天漢好課堂\"展示等活動選拔并培育教育苗子;建立“教研員 + 名師 + 青年教師\"結對幫扶機制,477名區級骨干教師培養對象通過跟崗培訓、課題研究快速成長,市級以上教學能手數量逐年增長;2024年選派17名骨干教師赴廣東深圳、江蘇如東等地研學;依托“南鄭教育專家工作站”,聘請6位省內教育專家開展高端研修活動。
(二)研訓一體“生態圈”
為調動全區教師協同開展教研工作,依據相關政策文件修訂《關于加強中小學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導意見》,教研員創新出學前教研“主題 + 輪值 + 任務清單\"模式(主題由年度計劃確定,輪值由學科基地主持人等所在單位按月輪流組織,任務清單由輪值單位結合自身優勢自定)和“幼小銜接雙向教研\"方式(幼兒園與小學相互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教學,開展互動活動)。在“三新\"課程改革中,教研員聯合江蘇南通如東支教團隊開展“蘇陜協作\"送教活動,近三年惠及500余名教師,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此外,借助學科基地校及核心成員的力量,在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學科開展優秀教學模式培育、遴選和推廣工作,現已初見成效。
六、評價驅動:“評價科學”提升決策力,做質量監控的護航者
(一)評價改革“破難題”
為提升教學評價的科學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南鄭區在漢中市率先制定《音體美勞學科評價方案》,采用“學科基礎理論知識測試占 20%+ 實踐技能測試占 80% ”的檢測方式,如音樂學科技能測試,包括教材必唱曲目抽唱和綜合實踐二選一,于2024年秋季啟動,2025年全面推行,由集團校交叉測評,區上督導實施,強化落實“音體美勞\"教學。在初中段,通過建立學生發展質量數據庫,借助“潤格評卷系統”進行“增量評價\"探索,為學校提供“一校一診斷報告”,服務學校管理決策,如指導新集鎮中心校優化教學管理。
(二)質量監測“鏈條化”
構建“命題一檢測一分析一反饋\"的質量監測鏈。以2024年中、高考模擬測試為例,嚴格按此流程組織,召開檢測后分析反饋會24場。通過不懈努力,初中、高中的教育質量大幅提升。
總之,經過近年來鍛造教研員“六維能力\"的實踐,南鄭區教研隊伍在履行“立德樹人的引領者、課標落地的倡導者、課程建設的參與者、課堂教學的研究者、教學改革的實踐者、專業發展的引領者\"這6項使命方面的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實現“三個轉變”: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從“指導者”向“共建者\"轉變,從“傳統教研”向“數字教研\"轉變。未來,南鄭區將繼續以“11456”戰略為指引,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