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課,指教師個體或群體對自己上過的課,從備課理念到教學流程再到教學反思等進行盤點,開展評價商議、修補改正,乃至推敲置換,最后達成某種理性認識的一種評課、議課方式[1]。教師可通過復盤自己的課堂教學,剖析反思自己的課堂行為,在不斷練習和提高中推動教師教學、科研一體化發展[2]。這是一種借助復盤認定教學事實、推演教學過程、反思教學事件、提升教學認識水平的研究活動[3],是教師以自身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以改善教學設計為目的的一種自我研修模式。盤課時,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課堂氛圍和學生的課堂表現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判,分析課堂教學的得失[4,為后續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進而獲得專業成長。以下以筆者對一節英語閱讀課的一課三改實踐為例,闡述如何基于盤課理念開展課堂教學的復盤。
筆者因受邀赴鄰省開設一節面向高三學生的英語閱讀展示課而先在自己所在學校開展了一次盤課活動?;趯ρ垎挝划數亟虒W情況和學情的分析,筆者選取了譯林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選修三Unit1 Managing yourself中Extended reading板塊閱讀語篇“Time Management”為教學語篇。該語篇為講座文稿,結構清晰,觀點鮮明,介紹了時間管理對提升自信和樹立積極心態的重要作用,分享了三個行之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時間管理\"話題屬于高三英語教學的內容范疇,且與處于緊張備考中的高三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第一輪教學嘗試及復盤改進
(一)第一輪教學設計和教學嘗試
筆者按照常規課堂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并據此開展教學。
首先是導入環節。筆者播放埃隆·馬斯克關于睡眠和時間管理的采訪視頻(時長近3分鐘),引出話題——時間管理,并讓學生談論自己對時間管理的理解。整個導入環節指向明確,作用鮮明,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而且能訓練學生看、聽、說等語言技能。
其次是略讀環節。筆者讓學生略讀語篇,給語篇分段并總結每個部分的大意,判斷語篇的體裁。
接著是細讀環節。筆者設計相應的問題(c 21-1~Q1-10 ,要求學生細讀語篇,依次回答問題,其中Q1-8要求完成表1(表中加下畫線的部分為需要學生填入的內容)。
Q1-1:How is our time spent each day?
Q1-2:Whydoes the speakermention ourdaily allocation of time?
Q1-3:Which sentence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ragraph?
Q1-4:Why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 isof critical importance?
Q1-5: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importantly\"?
Q1-6:What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kills to manage time?
Q1-7:Howdoyou find out the threeskills?
Q1-8: Can you complete the form?

Q1-9:What'sthe speaker'sconclusion?
Q1-10:How do you understand LuXun'swords?
Q1-1、Q1-2指向語篇第一段,Q1-3~Q1-5指向語篇第二段,Q1-6~Q1-8指向語篇第三到第五段,Q1-9、Q1-10指向語篇第六段。
以上兩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遵循先略讀再細讀的模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略讀環節中,筆者通過讓學生分段并總結段落大意,訓練其整體把握語篇和總結概括的能力,通過要求學生判斷語篇體裁,幫助其從語篇知識的角度分析語篇結構和語言特點。在細讀環節中,筆者設計了一些指向學生語篇知識和閱讀技能訓練的問題,如Q1-3要求學生找出段落主題句,Q1-5要求學生判斷話語標記語的語篇功能,Q1-7要求學生判斷語篇中的隱性銜接和連貫手段。這些問題旨在訓練學生深層解讀并理解語篇的能力,能夠激發學生對語篇的個性化解讀和思考。
最后是讀后環節。筆者以\"How do you manage your time usually?\"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并布置“Give an example of using your time effectively and share it with your classmates.”這一任務,讓學生在班級里分享自己高效利用時間的經驗。讀后環節是閱讀過程的拓展和延伸,該環節的任務設置應給予學生使用文本的機會,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最終達到學有所悟[5]。筆者設計該環節的討論與展示任務,旨在鞏固學生對語篇核心信息的理解,并以此為基礎豐富語料,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
(二)第一輪教學嘗試后的問題診斷
在第一輪教學中,筆者發現在課堂上雖然能夠基于語篇體裁引導學生解讀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語篇知識和訓練閱讀技能,進而進行語篇輸出,但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筆者進行復盤后發現,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導入環節重形式輕功效,流于形式
對高中英語新授課來說,導人具有觸發課堂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喚醒已有知識、即時診斷學情、揭示語篇主題和營造課堂氛圍等功能[。在上述教學中,導人環節的視頻雖能激活學生對語篇話題的興趣,但學生的注意力更多放在了埃隆·馬斯克身上,且由于埃隆·馬斯克的語速和口音等問題,學生更多關注字幕,失去了導人教學的應有之義,出現了導人環節流于形式這一問題。
2.略讀環節缺少鋪墊,有關體裁判斷的教學活動失去意義
上述教學在由導人環節進入略讀環節時缺乏過渡,略顯突兀。略讀文本、劃分段落以及概括段落大意這種套路式的教學設計不能有效激活學生的閱讀動機,無法生成師生積極互動的高效課堂。同時,教材在語篇之前的導讀部分已寫明此語篇是關于時間管理的講座文稿,學生無須閱讀語篇可以直接獲知其體裁,由此有關體裁判斷的教學活動也就失去了意義。
3.語篇知識淺嘗輒止,技能訓練零散孤立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讓學生在掌握語篇知識的同時,訓練閱讀技能,但細讀環節設計的問題或活動層次較淺,多數問題都是指向語篇細節的展示型問題,即學生可以從語篇中直接提取信息,甚至照搬原句,鮮有要求學生對語篇信息進行加工整合、歸納綜合、推理判斷等的參閱型問題。師生互動僅限于\"問一讀一答\"的機械重復,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課堂學習效率較低。
4.讀后環節學用脫節,未能關聯語篇內容
筆者設計的讀后活動看似圍繞語篇話題,實則未能關聯語篇內容,導致學生的話題輸出基本和語篇內容無關,且語言輸出質量不高,出現了學用脫節的情況,未能有效訓練學生基于語篇內容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第二輪教學嘗試的設想
基于第一輪教學嘗試的問題診斷結果,筆者決定對教學設計進行如下改進和調整:
1.圍繞標題,設計指向預測語篇內容的讀前環節
標題是語篇的眼睛,是對語篇精要內容的概括、提煉與濃縮?!昂玫臉祟}往往折射出文章的內容,能使人從中窺探到整篇文章的精華。”[7]教師可在讀前環節根據語篇標題設計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預測語篇內容,激發學生閱讀動機。接著,教師可呈現語篇的主體結構,順勢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和概括大意。
2.圍繞主題,設計指向探究主題意義的細讀環節
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8]。教師可在細讀環節設計指向探究語篇主題意義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層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
3.圍繞語言,設計指向訓練閱讀技能的研讀環節
講座文稿的語言往往比較樸實,且為了使講座內容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主講人往往會用直觀的例子和淺顯的道理等來呈現[9]。教師可針對講座文稿的語言特征,設計指向訓練閱讀技能的研讀環節,以參閱型問題引導學生深人語篇探究主講人是如何組織語言使語篇邏輯清晰、內容有條理和語義連貫的。
4.圍繞語篇,設計指向綜合語言輸出的讀后環節
教師可抓住講座文稿的特殊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設計兼顧語篇特征和學生實際的讀后環節,讓學生實現語言輸人和語言輸出的完美結合。同時,除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活動外,教師也可設計相應的鞏固練習,使讀后活動能真正促進學生鞏固語言技能、深化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二、第二輪教學嘗試及復盤完善
(一)第二輪教學設計和教學嘗試
根據第一輪教學嘗試后的問題診斷和改進設想,筆者進行了第二輪教學設計和教學嘗試。
1.圍繞標題,預測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
筆者舍棄埃隆·馬斯克的采訪視頻,開門見山,告訴學生即將學習一篇講座文稿,并要求學生 關注語篇標題\"Time Management”和標題旁的沙漏圖片,再以“If you were going to give a lecture about time management,what would you talk about?”這一問題詢問學生,引導學生預測語篇內容, 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學生經過頭腦風暴后,給出了definition、importance、reasons、ways、meaningfulness等答案。
2.圍繞主題,梳理語篇結構,引導學生開展深層探究
基于學生前期對語篇內容的預測,筆者將學生對語篇主題的探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語篇的實際內容,二是語篇可以擴展補充的內容?!癟imeManagement”圍繞“時間管理\"這個話題,分別介紹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時間管理的具體策略以及有效管理時間的意義。筆者首先讓學生閱讀語篇以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并尋找相應的內容分別在哪些段落涉及。接著,筆者詢問學生語篇首段和尾段的功能,梳理出語篇結構(如表2所示),使其從對語篇內容的驗證過渡到對語篇結構的探討。

然后,筆者在第一輪教學設計中形成的問題鏈的基礎上,圍繞語篇內容加入了參閱型問題,引導學生細讀語篇,依托語篇結構探究主題意義,將學生對內容的研讀引向深處。筆者設計的問題(Q2-1~2-10)如下:
Q2-1:How is our time spent each day?
Q2-2: Why does the speaker mention our daily allocation of time?
Q2-3:What our life will be like if we can't manage time effectively?(參閱型問題)
Q2-4: Why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Q2-5:What other benefits can you think of if we can manage our time effectively?(參閱型問題)
Q2-6: What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kills to manage time?
Q2-7:Can you fill in the form about the three skills?(此處表格同表1)
Q2-8: What other skills can you think of to help us manage time effectively?(參閱型問題)
Q2-9:What's the speaker's conclusion?
Q2-10: If you were to give a lecture about time management, what information would you like to add to the lecture transcript?(參閱型問題)
其中,Q2-1~Q2-3指向語篇第一段的內容,Q2-4、Q2-5指向語篇第二段的內容,Q2-6~Q2-8指向語篇第三到第五段的內容,Q2-9、Q2-10指向語篇第六段的內容。在這一環節,筆者圍繞語篇主題重新梳理了系列問題,并加入了促進學生思考的參閱型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把握語篇主題意義,獲取語篇結構化知識。隨后,筆者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探討除了語篇中涉及的內容外,講座主講人還可以講些什么。
3.圍繞語言,訓練閱讀技能,提升學生的解讀能力
講座文稿需要通過語言實現其交際目的,對語言的分析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講座的理解?!敖處熞P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創設豐富多樣的語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和體驗語言的興趣,以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能夠反思和再現個人的生活和經歷,表達個人的情感和觀點,在發展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批判和創新的能力?!?0]筆者在第一輪教學設計中形成的問題鏈的基礎上,聚焦語篇語言重新設計相關問題,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提升學生的解讀能力,推動其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筆者設置的問題(Q2-11~Q2-20)如下:
Q2-11: How does the speaker begin the lecture? And why? Q2-12:Do youknow other ways to attract readers’attention?
Q2-13:Which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ragraph?
Q2-14: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importantly\"?
Q2-15: How do you find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kills to manage time effectively?
Q2-16:When making a monthly to-do list, what should we think of?
Q2-17: Why is it important to put away your mobile phone while doing your homework?
Q2-18: What does the word“prioritize” mean in English? How do you know that?
Q2-19: Why does the speaker quote words from Lu Xun?
Q2-20: Who are the possible audience of the lecture? How do you know that?
其中,Q2-11、Q2-12指向語篇第一段的語言分析,Q2-13、Q2-14指向語篇第二段的語言分析,Q2-15~Q2-18指向語篇第三到第五段的語言分析,Q2-19、Q2-20指向語篇第六段的語言分析。這些問題既指向學生的閱讀技能訓練,又幫助學生深挖語篇內容,還能激發學生想象,有效促進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4.圍繞語篇,聚焦語言輸出,引導學生學用結合
在讀后環節,筆者圍繞主題意義探究和閱讀技能訓練設計了兩個活動:一個是另選一篇講座文稿設計閱讀理解練習題,包括要求分析講座技巧、推測講座觀眾、判斷講座目的和選擇合適標題等選擇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另一個是要求學生課后寫一篇微型講座文稿,分享自己有效管理時間的經歷。從課堂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高正確率地完成閱讀理解練習題。兩個讀后活動的設計既可以檢驗學生對語篇主題意義探究的效果,又能夠檢查學生相關閱讀技能的掌握情況,對提高學生整合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技能有著積極作用。
(二)第二輪教學嘗試后的問題診斷
從課堂的實際效果看,第二輪教學嘗試相較于第一輪教學嘗試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具體表現為師生互動頻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被有效激發。但筆者再次盤課時仍發現教學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缺乏對學生探究主題意義和訓練閱讀技能的指導和點撥
在細讀和研讀環節,師生的互動問答變成了校對答案的過程。當學生未能及時呈現問題答案或錯誤解答問題時,筆者并未給予及時的引導,而是自行說出答案或轉而問其他學生,缺乏對學生探究主題意義和訓練閱讀技能的指導和點撥。
2.探究主題意義的活動和訓練閱讀技能的活動有重疊
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的活動和訓練閱讀技能的活動有較多重疊,導致在讀后活動環節只核對了閱讀理解練習題的答案就到了下課時間,筆者布置課后作業時只能簡單帶過,缺乏對作業要求的補充說明,難以引導學生高質量地完成作業。
3.讀后活動突出閱讀技能訓練檢測,語言輸出活動淪為形式
筆者在課堂上只來得及讓學生完成閱讀理解練習,將展示學生主題意義探究成效和語言輸出質量的寫作作為課后作業。由于是借班上課,這樣的作業徒具形式,無法及時有效掌握學生綜合語言輸出的效果。
(三)第三輪教學嘗試的設想
基于第二輪教學嘗試的問題診斷結果,筆者決定對教學設計作如下改進:
一是減少預設環節。在第二輪教學嘗試中,筆者共設計了20個問題,這反映了筆者對課堂教學過程預設太多,導致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因此可減少預設環節,刪減無關緊要的細節問題和相互重疊的共性問題。
二是增加追問環節,如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可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或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展開追問,引導學生深人探究主題意義,或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同時增加對寫微型講座文稿這一課后作業的說明,引導學生將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有機結合起來。
三、第三輪教學嘗試及復盤調整
根據第二輪教學嘗試后的問題診斷和改進設想,筆者進行了第三輪教學設計和教學嘗試。
(一)優化問題設計,減少課堂預設
優化問題設計可以使學生的精力更加集中。筆者在教學中主要關注兩條線索:一是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的線索,二是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線索。筆者舍去了一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并將閱讀理解練習題作為學生課后的選做作業。
(二)強化追問意識,引導學生思維
在細讀環節,筆者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個性表達。但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筆者及時追問,或發散思維,或引導理解,或點撥糾錯,或引向縱深,使學生深化對主題意義的探究,鞏固閱讀技能。如在學生就\"How does the speaker begin the lecture?\"這一問題展開探討時,當學生回答“By asking a question.”后,筆者以“Besides asking a question, what other ways canwe use to begin alecture?\"追問,引發學生思考更多開啟講座的方式,訓練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在筆者啟發下,學生回答出 by telling a story、by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by quoting a famous per-son'swords、by showingthe result ofaresearch等講座文稿的開頭寫法。
(三)關聯語篇學習和學生實際,實現學用結合
閱讀教學只有將信息輸人變成信息輸出,才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了將學生對語篇的學習感悟、對主題意義探究的心得與他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表達,筆者設計了如下讀后輸出任務:
Write a mini-lecture in about 150 words, including: (1) your reflection on learning the lecture; (2) your viewpoint about managing time effectively; (3) your plan of managing time for the following months.
在完成這一輸出任務時,學生對語篇主題的認知與反思可反映學生對主題意義探究的成效,而要求寫出時間管理的計劃則為學生提供了基于自我的真實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語言遷移和創新能力,在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
同時,為了鼓勵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提升寫作水平,筆者根據高考應用文評價的維度編制了簡單的寫作評價表(如表3所示),為學生提供評價標準。

四、教學展示和盤課結論
在開設展示課前,筆者對之前的三輪教學嘗試進行全面復盤,以熟悉上課流程和問題設計,并根據受邀單位學情對教學設計稍作調整。展示課上,學生表現出較強的課堂參與感,收獲了良好的課堂學習效果。
在經歷了數輪盤課和一次教學展示之后,筆者認為基于盤課理念的一課三改教學實踐探索在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豐富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對于優秀的教師而言,教室就是他的天然實驗室,學生就是他最好的實驗合作者[12]。教師在相關理念的指導下,從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等角度不斷復盤,有助于實現在診斷中改進、在研磨中完善、在調整中提升,在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教學認知和專業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4][9]陳玉松.盤課,促進教師專業成長[J].教育視界,2020(15):34-37.
[2]李玉香.教師發展“大師復盤模式”:以商務英語教師發展為例:顧日國和EvanFrendo訪談錄[J].中國外語,2012(6):81-85.
[3]魏本亞.“復盤式\"評課的理據與操作規程[J].小學語文教學,2012(31):44-46.
[5]李愷,戴慶華,胡紅玉,等.提高評判性閱讀教學設計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5(3):36-42.
[6]路思遙.高中英語教學導入環節的問題分析及改進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6):51-55.
[7]熊亦波.閱讀教學中的標題解讀策略:以《英語(新目標)》(Go forit?。┌四昙壪聝詾槔齕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2):47-50.
[8][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39.
[11]張獻臣.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6):1-5.
[12]葉瀾,白益民,王,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