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人文化白信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培育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新時代少年的必然要求。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價值,將日常教學內容與文化自信教育充分結合起來,為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文化自信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目前,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單元,介紹歷史文化古跡時,教師如果僅依靠課本圖片和文字講解,無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其文化魅力,但如果加入視頻、旅游博主的解說等,那么枯燥的知識馬上就不一樣,顯得生動有趣;而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百年追夢復興中華”時,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為學生構建完整的文化認知體系,有機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知識,使其具備系統性,避免教學內容的碎片化。此外,在講述傳統美德時,教師應加強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知識儲備不足,就無法準確傳達其內涵,在教學中更難以深入淺出地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二、基于文化自信視角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
1.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強化文化價值引領。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培育有重大的促進作用,需要教師通過深人挖掘教材內容進行落實。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該立足國家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從政治導向、文化自信、時代精神等維度強化教材的引領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教學進行創新融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自身的文化自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深人了解學生的興趣要點,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課堂教學調整。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一家人”通過“活動園”為學生展示了小欣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景,比如,小欣在日記中寫下自己與家人產生不愉快的煩惱,以及在家庭責任單中所應該承擔的事務。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領,讓學生知道在家庭中也要有理解和包容,出現矛盾時要善于主動交流和溝通,同時也要知道自己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做到涵養德行、修身立志,在學習中真正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
2.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嘗試更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教師可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的感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培育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文化感受力,使學生在自我探索和思考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情境創設方式,比如實物演示、音樂渲染、圖畫放映、語言描述等多樣化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公共場所圖片,并讓學生進行識別,讓學生討論人們在私人生活空間和公共生活空間的言談舉止有什么不同,最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人們參與的公共生活視頻,帶領學生感受并認識日常公共生活的特點;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和諧”,使學生理解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意義,促進學生正確社會意識形態的培育,讓他們理解、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有助于其文化素養的養成。
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
數字教材具有互動性強、內容豐富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制作出生動有趣的數字教材,如動畫、視頻、音頻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數字教材可以隨時更新,可以做到保持與時代同步,使道德與法治教學能跟上時代,更加貼近現實生活。
如在講解“古代絲綢之路”時,教師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親身體驗,加深對絲綢之路的路線圖、沿線的風土人情、貿易往來的場景等知識的了解,同時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古代絲綢之路上,感受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魅力。此外,結合小組合作探究法,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開展互動式教學活動,如在線問答、小組討論等,組織學生對一些文化現象進行討論分析,在探討課堂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更好地促進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生成與提升。
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文化自信教育實施。
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據可依,從而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和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時,教師可將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文化情感的體驗、文化行為的實踐納入評價范圍,以合理的評價指標和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此外,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學生的文化作品創作等,對其進行評價,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學生在完成關于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后,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再進行學生之間互評,最后由家長評價。在這樣的評價中,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時便得到合理的評價,在家中的學習態度和實踐情況也能得到全面、客觀的評價,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促進他們在文化認知、情感認同和行為踐行等多方面不斷進步。
5.引導家庭與社會協同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天然搖籃。家長的言傳身教、家庭氛圍的熏陶感染,就如涓涓細流悄無聲息地滋潤著孩子的幼小心靈,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因此,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講述古老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如“盤古開天辟地”“岳母刺字”等,讓孩子領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偉大的精神;在傳統節日里,帶領孩子參與節日習俗活動,如春節的包餃子、貼春聯,端午節的包粽子、賽龍舟,中秋節的賞月、吃月餅等活動,使孩子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鼓勵孩子學習傳統技藝,如書法、繪畫、剪紙等,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在這樣的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的文化感知力、實踐力都會得到提升,進而厚植了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文化自信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文化自信視角下,教師要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通過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內涵、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創新教學方法和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一系列舉措,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同時,教師可采用趣味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引導學生在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涵養。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培育深厚的文化自信,使其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全面提升,為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創新,讓文化自信之花在小學課堂中燦爛綻放。
(作者單位:福建省古田縣玉田第二小學)